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年輕人為什么要體檢其實「年輕人一般是健康的」這樣的觀念是沒錯的。多數疾病的發生往往依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在類似的遺傳背景下,積累的致病危險因素越多,持續地越久,生病的概率越高。惡性腫瘤也是一樣。病毒感染、多種致癌或促癌因素長
前言:年輕人為什么要體檢
其實「年輕人一般是健康的」這樣的觀念是沒錯的。多數疾病的發生往往依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在類似的遺傳背景下,積累的致病危險因素越多,持續地越久,生病的概率越高。惡性腫瘤也是一樣。病毒感染、多種致癌或促癌因素長期作用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達發生變化,本來應該正常代謝凋亡的細胞變得不老不死,無限增殖,就長成了惡性腫瘤。
所有的這些轉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年輕人會比老年人更健康。雖然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從出生下來就已經開始了,頸椎退行性變也從 10 歲起就已經無聲無息地持續發生,但可能直到中老年后,各種疾病才會逐漸顯露出癥狀。也因為疾病發展的進程,父母那一輩常常會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以前都沒聽說過體檢,還不是好好地活了大半輩子?
但和他們年輕時候不同的是,現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太多的危險因素,比他們年輕時要多得多了。(一口氣吃 6 個漢堡對他們年輕時來說恐怕算是過年也盼不到的【手動狗頭】)
2015 年發布的「衛生統計年鑒」顯示, 我國居民死亡原因排前四的是: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與意外傷害,前三位死因占總死亡率的 60.3%。在這些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 44.7%,對心腦血管疾病來說,60% 是不良生活方式帶來的,而對惡性腫瘤而言,致病因子中不良飲食習慣要背 35% 左右的鍋。如果能夠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戒煙限酒,惡性腫瘤發生的可能性會降低 70% 。
出來混的都是要還的,加最痛的班、熬最深的夜、擼最爽的串都是要接受對應的后果的,體檢高高低低的各項指標就是檢驗你還有沒有資格繼續熬夜擼串喝醉酒的標準。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壯不體檢,不知道還有沒有老大了抹眼淚的機會。
在城市生活的壓力下,眾多慢性病的疾病譜也在不斷年輕化,28 歲的心梗病人我也遇到過,18 歲的心梗支架手術我老板也做過。
那么年輕人可能會得什么病?咱們先來幾組數據。
45 歲以前,19.5% 的男性和 18.9% 的女性就會患上慢性病。
根據 2013 年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全國 15 歲以上人口患慢性病排名前十的是高血壓、糖尿病、椎間盤疾病、腦血管病、胃腸炎、缺血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膽結石和膽囊炎、泌尿系結石。
每一個疾病形成過程中都離不開一些可以糾正的不良習慣,例如坐姿不良、久坐不動、不良的飲食習慣、吸煙、喝水少等。這些不良的習慣往往會在結果無法挽回前就反映在體檢的某些指標中了,這些指標就是我們體檢需要重點檢查的項目。
至于惡性腫瘤,除了個別惡性腫瘤發病年齡偏早之外,多數癌癥 40-45 歲以前發病率著實不高,建議大家結合自己的家族史進行個性化篩查,這個部分我將在「體檢指南(二)」中詳細介紹。
圖片來源:2015 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中華腫瘤雜志,2019
如果不想加入 3.5 億的高血壓大軍、1.4 億的糖尿病部隊,趕緊自查自糾,也別再熬夜擼鐵、枸杞就酒了,讀讀 Leslie 附帶恐嚇效果的科普干貨,然后預約個體檢套餐吧。
Part 1. 健康的年輕人必查的項目
根據「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專家推薦體檢項目采用 1+X 模式,即基本項目(必選)+ 專項檢查(備選)。基本項目是評估個人健康狀況的最基礎檢查,專項檢查則是根據個人的家族史、既往史和危險因素來制定個性化的專業篩查項目。
今天我們就主要聊一聊健康體檢最基本的項目有哪些,沒有什么家族史的健康年輕人做這些項目也大概差不多了,下一篇咱們再詳細聊聊怎么進行個性化篩查。
基本項目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三大類。體格檢查包括一般檢查和物理檢查兩個部分。
一般檢查
一般檢查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血壓、脈搏。
在聊 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時提到了高血壓的定義,如何在家監測,根據身高、體重可以計算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根據腰圍和臀圍可以計算的腰臀比,評估是否達到腹型肥胖的標準,歡迎跳轉高血壓文章查看 BMI 計算、超重與肥胖的危害、正確測量腰圍的方法。這里僅稍微引用一下。
成年人超重的定義為 BMI ≥ 25,肥胖為 BMI ≥ 30,腹型肥胖的定義為:男性腰圍 ≥90 cm, 女性腰圍 ≥85 cm。保持正常的 BMI 可預防 5.8% 的主要冠心病事件、 4.5% 的腦梗, 預防 34.4% 的 2 型糖尿病哦。
物理檢查
物理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和物理并沒有什么關系,單純字面翻譯而已)包括內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婦科檢查等。
這一部分檢查是以各科醫生拿著聽診器、小錘子或者其他專科的設備,以視觸叩聽的方式進行的,也是一般體檢中很容易被馬馬虎虎敷衍而過的部分。體檢醫生認不認真取決于接待的人多不多和個人的工作態度,由于被檢者健康者多,排隊者眾,有些醫生就會仗著「反正來體檢的人多數沒啥問題,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我在干啥」,就隨隨便便地過去了。現在我就先告訴大家這部分是干什么的,檢查了之后能獲取什么樣的信息,不過我也不會每個內容都解釋,那就成診斷學講課了,只通過幾個例子解釋查體的意義。
內科查體主要是心血管、呼吸、消化以及神經系統的檢查。醫生通過外觀、聽覺、觸感、叩音來判斷有無某些疾病的特征表現,例如視診看胸廓形狀有沒有桶狀胸(慢性阻塞性肺炎)、蜘蛛痣(慢性肝病),觸診膽囊區有無壓痛(膽囊炎),叩診心臟邊界有無擴大(心肌病)、腹部叩診有無腹水,聽診肺部濕羅音(肺部炎癥),心臟聽診聽節律異常(早搏)、瓣膜區雜音(心臟瓣膜病)等等。
外科查體主要是皮膚及淺表淋巴結、甲狀腺、胸部、乳腺、腹部、脊柱與四肢有無畸形、肛門與外生殖器檢查。以淋巴結為例說明一下外科查體有什么意義。在沒有感染或炎癥、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統疾病和癌癥時,身體的淺表淋巴結是不容易被摸到的,如果在局部或全身淋巴結分布的地方觸診發現了淋巴結腫大,可以通過它觸診的性質來判斷病情,比如扁桃體發炎會引起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質地軟、光滑無粘連,但癌癥淋巴結轉移時摸起來就明顯質地更硬,邊界不清相互粘連。
甲狀腺觸診有助于早期發現甲亢、甲狀腺結節,乳腺的觸診則是乳腺癌篩查的重要手段,并且每位女性都應該掌握。脊柱的查體可以發現有無脊柱側凸畸形、駝背,有無壓痛或叩擊痛可以反映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及其他疾病。
(下次稿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需要掌握的自查手段」放在這系列里)
圖左上標記了體表可以檢查到的淋巴結,包括頸部、鎖骨上、腋窩、肱骨內上踝、主動脈旁、腹股溝;圖右上是甲狀腺查體的方法,需要結合靜息狀態和吞咽時的狀態來觀察和觸診;圖下方是脊柱查體,就是被醫生掰過來壓下去的過程。(可以自查的會在自查篇詳細講)
眼科檢查主要是眼科常規、視力、裂隙燈和檢眼鏡檢查為主,視力就不多說了。裂隙燈主要看眼睛表面有無疾病、篩查白內障,可以通過淚膜破裂時間來判斷有沒有干眼癥。眼底鏡在高血壓篇也提到過,長期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人可以通過眼底鏡觀察眼底動脈和視網膜的病變評估血壓對全身血管的損害情況。
耳鼻咽喉科檢查主要是通過耳窺鏡、鼻鏡、間接喉鏡觀察外耳道、鼓膜、鼻道、鼻甲、扁桃體、咽峽等有無異常。
口腔科檢查可以看黏膜有無病變,有無齲齒。齲齒早期是沒有什么癥狀的,但是口腔檢查的時候可以發現牙齒上有黑點或白斑,發現得早的話補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等到形成了巨大的齲洞的時候可能就得做根管治療了,到時候就得痛雙份的了——既經受牙痛,又花錢肉痛。
婦科檢查通過兩手在陰道和腹部的配合檢查以及在窺陰器打開視野的情況下,了解女性生殖系統的一般情況。
查體的體征雖說并不能直接提供明確的診斷,但卻可以給診斷提供依據。
實驗室檢查
包括常規檢查、生化檢查、細胞學檢查三個部分。
常規檢查
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潛血。
最最基本的血液檢查,主要看血液里各種血細胞的情況,評估有無感染、炎癥、貧血、出血或血栓形成傾向。看過《工作細胞》的小伙伴一定對帥氣的白血球、熱血的紅細胞和萌萌的血小板印象深刻,血常規看的也正是這三個角色的數量和性質。
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和嗜堿性粒細胞,它的總數和分類計數可以反映身體的免疫狀態:過低提示免疫力低下,過高說明身體可能正在經受炎癥反應,炎癥反應可以理解為身體對于它認定的“異物”出擊的狀態,針對不同的“異物”會動員不同的白細胞。結合不同的分類特點,可以判斷機體現在處在何種異物的攻擊中。例如,當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時,提示細菌感染可能,淋巴細胞升高時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嗜酸性粒細胞高則有可能是對某些致敏原過敏。但白細胞的數量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中毒、藥物、血液系統疾病也會影響,僅憑科普很難和大家講清楚每項指標異常的意義,因此當白細胞明顯升高或者明顯降低時,建議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
紅細胞整天推個推車負責送貨,貨物就是氧氣,結合氧氣的就是血紅蛋白,血紅蛋白低于報告上的正常值就屬于貧血,結合紅細胞的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與濃度這幾項指標可以為貧血的原因提供線索。但過高也不好哦。
血小板與凝血功能息息相關,生理性止血依靠血小板,但病理性的血小板聚集是動脈內血栓形成的罪魁禍首之一,因此過高過低都不好。
尿常規一般分為尿液的干化學分析和尿沉渣的顯微鏡檢。還有兩項重要的特征沒有被列進尿常規項目——尿量和尿的顏色,這是我們每個人可以自己觀察到的,也是自己早期發現疾病的重要線索。健康人的尿液其實是挺干凈的,是腎臟經過層層過濾之后排出來的液體,沒有細菌,沒有白細胞、紅細胞,沒有蛋白質、糖和亞硝酸鹽,應為淡黃色至黃褐色的澄清液體,深淺受飲食、運動、出汗等因素影響,但如果排除這些因素干擾后出現了紅色、醬油色、乳白色、深黃色,或者有很多泡沫,有這些奇怪的特征的話多半是有問題了。
報告上一旦有了「+」,就多少有點問題了——亞硝酸鹽意味著尿路感染可能,有白細胞意味著泌尿系統哪里有了炎癥,有紅細胞意味著出血,來自腎臟、膀胱或者尿道都是可能的。尿糖提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的名字也由此得來。
糞便常規通常看糞便的性狀、有沒有不該有的東西,例如紅細胞、白細胞、寄生蟲等,還有就是通過檢測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來間接反映糞便內是否帶血,糞便隱血是結直腸癌的篩查項目,是非常簡單又經濟的篩查方式,這個我們在惡性腫瘤篩查部分再細談。
生化檢查
這部分的檢測我會挑一部分給大家稍微解釋一下,有助于大家理解檢查的結果。
生化檢查通常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尿酸等檢查項目。
最常用的肝臟檢查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膽紅素,有的檢查會包含谷氨酰轉肽酶(γ-GT)、白蛋白等指標。雖然名字叫肝功能檢測,但前面 4 個往往反映肝細胞損害,并不反映肝臟的功能怎么樣。
肝臟到底有什么功能呢?如果說心臟是個 24/7 工作的發動機,那么肝臟則是個巨大的反應池,500 多個化學反應響應著不同的身體需求持續進行著,是機體新陳代謝的中心,也是活性物質滅活、解毒與轉化中心。
胃腸道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把吃進來的東西磨爛打碎成最基本的葡萄糖、氨基酸,送到肝臟之后再進行合成,轉變為糖原、脂質和其他有用的蛋白質,合成、轉化和代謝重要的激素、凝血因子等。氨基酸作為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顧名思義,有氨基和酸(羧基)搭配不同的側鏈基團,它的代謝就是氨基、羧基和側鏈基團的代謝。轉氨反應是氨基酸脫去氨基的方法之一,先將氨基酸的氨基轉移給 α-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進一步通過第二次轉氨反應將谷氨酸中的氨基轉給草酰乙酸或丙酮酸,再生出α-酮戊二酸。二次轉氨反應里的關鍵催化劑就是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AST)。
當肝細胞出現問題發生壞死的時候,血液中的轉氨酶才會升高超過正常值。轉氨酶升高的程度和肝損害的嚴重程度不是成正比的,檢查報告中有正常值的范圍,一般升高不超過正常值上限的 5 倍屬于輕度升高,5 倍~15 倍屬于中度升高,超過 15 倍屬于顯著升高。如果體檢發現轉氨酶升高不超過 2 倍,但人沒有任何癥狀,并且白蛋白、膽紅素和凝血常規里的凝血酶原時間都正常的話,可以隨訪觀察,并且注意避開酒精、藥物等可能造成肝損害的因素;過一段時間再做一次檢測,如果仍然升高建議消化科或普外科門診就診,如果升高超過 2 倍就直接掛號吧。但由于這些酶在腎臟、心臟、肌肉中也有,因此其他疾病時也會升高,例如中毒、心肌缺血以及橫紋肌溶解。
堿性磷酸酶(ALP)存在于肝細胞膽管側細胞膜上,骨骼、腸道、腎臟上也有,因此升高提示和膽道系統損傷有關。但由于骨骼中含量也較多,骨骼疾病時堿性磷酸酶也會升高。因此需要結合 γ-GT 來判斷,如果堿性磷酸酶和 γ-GT 同時升高,提示肝膽疾病、膽管梗阻可能。
還有膽紅素,膽紅素是衰老紅細胞分解后產生的,在肝細胞內發生結合反應生成的產物即結合膽紅素(又叫直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與膽汁酸鹽一起被排入毛細膽管隨膽汁排出肝臟。膽紅素不是評價肝功能的敏感指標,當肝細胞功能嚴重低下時會引起以結合膽紅素為主的總膽紅素升高。膽紅素的代謝與清除比較復雜,也有很多藥物或其他因素會影響膽紅素的含量,因此當生化中提示膽紅素升高時,建議消化科門診請專科醫生結合癥狀、體征和其他指標進行評估。
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由于它只在肝臟合成,因此可以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在肝硬化、肝癌晚期以及各種疾病晚期消耗狀態時,白蛋白往往會比較低。蛋白質攝入不足(營養不良、極低蛋白飲食)、丟失過多(腎病綜合征、燒傷等)或轉化增加時,也會出現低白蛋白血癥。
腎功能主要包括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由于腎臟是身體重要的排泄器官,體檢中有腎功能三項、五項、八項,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β2 微球蛋白。最常用的是血肌酐和尿素氮。
肌酐是什么呢?肌酐是肌酸的代謝產物。
肌酸又是啥?——氨基酸代謝后會產生肌酸,給肌肉收縮提供能量,而肌酸的含量與肌肉量成正比,通常代謝會以穩定的速度產生肌酐并釋放到血液中,由血液循環帶到腎臟。
上次講高血壓的時候我們說過,腎臟發揮功能主要依靠腎小球這個過濾器,血液從這個濾網過一遍之后,大分子、好東西會留在血里,小分子、沒用的代謝產物會通過濾網過濾出去,形成原尿,在腎小管再重吸收一遍有用的東西后,不需要的東西會從尿中排出體外。
腎臟是怎么工作的:動脈血(紅色)帶著代謝產物進入腎小球(圓圈部分的紅色球狀物)這個過濾器進行濾過,好東西留在血中隨靜脈(藍色)回到循環里,不要的東西就進入腎小管(黃色),稱作原尿,腎小管重吸收水分和有用東西后最終形成尿液經輸尿管進入膀胱。1
肌酐也會隨尿液排出,過濾器工作正常時或輕微異常時,血液中檢測出的肌酐量會維持在正常水平,不會很高。只有當腎臟大部分受到損害、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超過 50% 時,抽血查的肌酐值才會升高,因此血肌酐屬于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較低的腎功能指標。也就是說,腎臟輕微受損時肌酐不一定會升高,一旦升高,就說明腎臟受傷不輕了,趕緊去看醫生!
尿素氮則是一種敏感性較高但特異度不高的指標。前面說到氨基酸的代謝,除了轉氨反應外還有脫氨反應,氨基酸脫掉氨基分解成 a-酮酸和 NH?,NH? 在肝臟內和 CO? 生成尿素,因此尿素的生成量與吃了多少蛋白質、蛋白質分解代謝及肝功能的狀況相關,而尿素也主要經腎小球濾過繼而隨尿排出,因此可以反映腎臟的濾過功能。尿素氮就是檢測尿素的方式,可以反映腎損傷、蛋白質分解代謝紊亂或者肝功能損害,腎損傷早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尿素氮異常但肌酐正常,但單一尿素氮升高未必是腎臟不好。
還有血尿酸,一個體檢時很多人會出現異常的指標,那么首先要問:尿酸是什么?
尿酸是嘌呤核苷酸——遺傳密碼 DNA 的重要組分——的代謝產物。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主要在肝臟進行,排泄的話 70% 走腎臟、30% 經胃腸道。
正常情況下,嘌呤合成與分解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尿酸的多少取決于這個原本平衡的天平如何傾斜,尿酸中有 80% 來源于內源性核酸和嘌呤核苷酸的代謝,20% 來源于啤酒、海鮮等富含嘌呤的飲食,如果身體內源性嘌呤核苷酸代謝生成尿酸過多(如惡性腫瘤等引起核酸大量分解時)或攝入嘌呤過多,或者排除體外的尿酸過少,都會造成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臨床研究發現約 90% 的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屬于尿酸排泄不良型,因此尿酸升高也可用于評估腎功能。
血中尿酸水平升高超過 480 μmol/L 時,尿酸鹽將過飽合而形成結晶,沉積于關節、軟組織、軟骨和腎臟,而導致關節炎、尿路結石及腎病,就是俗稱的痛風。尿酸高≠痛風,但其危害也不止于此,高尿酸血癥還會增加高血壓、冠狀動脈鈣化和心衰的風險,具體的篩查和處理建議我放到體檢指南系列第二篇的「痛風和高尿酸血癥」部分詳說。
血脂分析的項目有很多種,最簡單也最實用的是 4 種: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血漿中含有的脂類統稱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 類固醇)的總稱,和臨床疾病密切相關的主要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
膽固醇并不是一個完全壞的東西,是身體必需的物質,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種激素和膽汁酸的原料,只是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是心腦血管病的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血脂不溶于水,在身體內多是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形成的就是脂蛋白,按照密度的大小,這些脂蛋白可以分為極低密度(VLDL)、中間密度(IDL)、低密度(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由于蛋白質比重大,含蛋白質越多密度越大,含脂質越多密度越小。VLDL 負責運輸肝內合成的甘油三酯,LDL 是膽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種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運送入血,HDL 則是將膽固醇運回肝臟進行代謝。由于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 HDL 被認為是一種保護因子,而體內 60%-70% 的膽固醇在 LDL 中, LDL-C 會沉積到動脈血管壁內,大大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因此被認為是「壞膽固醇」。
體檢報告出來以后,大家可依據心血管病 10 年發病風險評估進行一個自我評估,這里貼一個 阜外醫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提供的評估工具,在線填寫后可以得出大致的風險預測。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危險因素來評估心血管病風險,根據報告和評估結果決定要不要去醫院心內科門診看病,并且由醫生來確定是否需要服用降脂藥物及血脂控制的具體目標。
指南建議 20-40 歲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檢測 1 次血脂, 40 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后女性每年都要檢測一次,而已經有心血管疾病、有多個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者、有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指一級親屬男性 55 歲、女性 65 歲以前)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癥者,都是血脂檢查的重點對象,建議每 3-6 個月檢測一次血脂。
體檢大生化里的葡萄糖反映的就是空腹血糖,但可能與日常用的血糖儀的檢測結果略有不同。血糖儀對末梢毛細血管采的全血進行檢測,而生化儀檢測的通常是全血離心后得到的血清或者血漿,全血葡萄糖比血清或血漿中的要低 10%~15%,還有采血管中的抗凝物質也會對結果有影響,但通常認為誤差在 15% 的范圍內是可靠的。
一般空腹血糖的正常值為 3.9~6.1 mmol/L,更多的內容我在下一篇中糖尿病的部分進一步解釋。
細胞學檢查
一般項目里的細胞學檢查主要指宮頸細胞學檢查,是女性宮頸癌的早期初篩項目,通常有宮頸刮片和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兩種。
宮頸刮片是用小刮板進行取材,收集宮頸脫落細胞用涂在玻片上進行顯微鏡下觀察,但收集的細胞數量少,且收集不到宮頸管內的細胞,所以出現假陰性的概率較高。
TCT 檢查則是用小毛刷伸入宮頸管進行取材,可以收集宮頸管內更多的細胞,并且制片技術進行了改良,避免血液粘液和細胞重疊對鏡下觀察的影響,識別病變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提高了。
如果有的選,TCT>宮頸刮片,如果有 TCT 就不需要再做宮頸刮片了。
輔助檢查
包括心電圖檢查、X 線檢查、超聲檢查三個部分。
心電圖是通過體外電極收集心臟電活動信號,并根據圖形觀察心臟起搏、節律、傳導、冠脈供血等多個方面的檢測,物美價廉,操作方便,是性價比最高的檢查之一。最基礎的體檢套餐一般也都有這一項,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拿好體檢之后的心電圖圖形——即使報告是正常的,這樣做有利于在未來出現可能的心血管病癥狀時進行前后對照,這種正常時與有癥狀時的對比能給醫生診斷提供更多信息。
X 線胸片:胸片可以看到心臟的位置大小、縱膈和肺,可以看有沒有明顯的心肺疾病,例如心臟擴大、胸腔積液、肺炎、氣胸,有一定的價值,但如果作為肺癌篩查的話不推薦,低劑量的胸部 CT 更適合。
超聲是一種性價比很高、沒有創傷、特異性和準確性都挺高的檢查手段,按照觀察的部位和臟器不同有很多,一般項目里通常包含腹部的肝膽胰脾超聲、泌尿系的雙腎輸尿管膀胱超聲(男性有時套餐含前列腺)以及女性的婦科 B 超(雙側卵巢、輸卵管、子宮),升級的套餐會有甲狀腺和乳腺 B 超,再貴一點的套餐內會包含心臟或血管的彩超,可以觀察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管內有無斑塊血栓等。常見的脂肪肝、膽囊結石膽囊炎、胰腺炎、脾大、泌尿系結石等疾病都可以通過超聲進行輔助診斷。
Part 2. 哪些項目是不需要的
目前市場上高端體檢套餐中會增加很多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檢查項目,但其實很多對于慢性病或腫瘤篩查來說意義不大,或者其實有其他錢少簡單的指標可以代替這些花哨的,那多花這個錢就很沒有必要,也有部分是年輕人檢查的意義不大的。
這里簡單介紹幾個:
如果年輕,沒有任何腫瘤家族史,也沒有任何癥狀,也沒有什么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沒有必要常規體檢做,如果不特異的指標高了一點點只會徒增焦慮。如果有上述危險因素或有不適,建議直接去醫院看看,也別拖延到體檢時候再做了。多數腫瘤標記物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一般,并不意味著高了就一定有癌癥,正常也不意味著一定沒有癌癥,通常要結合癥狀、查體以及其他影像資料。
這項檢查是可以提示血液粘稠度和心血管病風險,但不屬于各種疾病的特異性危險指標,還有其他簡單指標可以代替,體檢次次查沒必要。
不推薦,正常飲食的情況微量元素一般不會缺乏,并且這項檢測并不能準確地反映體內的微量元素水平。
胸片可以看心臟、肺和縱膈,有自己的價值,但如果是為了體檢篩查肺癌,那么不推薦胸片,看不清楚,建議做低劑量螺旋 CT,兩者輻射劑量也差不太多。
由于癌癥一般代謝比正常組織旺盛,對于葡萄糖的攝取率會比較高,PET-CT 就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葡萄糖作為示蹤劑,通過觀測葡萄糖攝取率以評估新生物的代謝活性,間接反映腫物的良惡性,但攝取率高的也未必就是癌腫,明確診斷還是依靠獲取組織做病理。
因此,作為體檢項目它沒有必要,而且特別貴。它對于癌癥分期、轉移復發的鑒別、腫瘤預后評估和治療方案指導意義重大,但對健康人的意義不大。
不推薦,號稱能看炎癥、腫瘤、高血壓、供血不足、過敏體質……但是當這個檢查什么都能看的時候,實際上就什么都看不出來——這個結論基本上是普適的。
Part 3. 我會去什么地方體檢
聲明:以下文字純粹屬于個人觀點,代表我自己的選擇。我不供職于任何公立或私營的體檢機構,也沒有收取任何的費用,并且本人自 2013 年起在公立醫院學習工作,未在私營醫療機構工作過,不了解私營體檢中心的實際工作運營情況,觀點會有偏倚,請大家閱讀時注意。
非公體檢行業龍頭企業美年大健康 2019 年年報顯示,2019 年公立醫院在體檢中市場份額占比 70.8%,而非公體檢機構市場份額為 21.5%。由此可見,目前國內體檢行業仍然是以公立醫院為主、非公體檢為輔的市場格局。2019 年預計的健康體檢人次達 6 億次,2017 年有 5 億人次體檢,但也僅覆蓋 33% 的人,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美國 74%,日本 73%,德國 98%。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在醫院做體檢相對來說更可靠,有異常的結果可以直接在對應的專科掛號看病,不用重復檢驗。目前國內的連鎖體檢機構硬件設備基本不比公立醫院差,甚至有的設備能更快引進,但專業人員和結果解讀的軟件配置則要差一大截,一些體檢機構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問題,即只收費、不檢查,體檢水平相對較差,甚至有爆料稱民營機構有護士會假冒醫生,有的抽了血不檢測直接出報告,這些我并沒有看到證據,不作評價。
我就從體檢機構的醫師招聘要求來窺見一斑吧。
以某香人才體檢醫師招聘第一頁 20 家為例。
民營機構招聘要求顯示,2 家學歷不限,剩下的要求大專和本科各一半。
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則 2 家學歷不限,4 家要求大專,剩下的 12 家要求本科,甚至有 2 家要求碩士。
雖然說學歷不能反映能力,但確實是個很好用的篩選門檻。由此可見,民營體檢中心和公立醫院體檢科在軟實力方面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民營機構的優點剛好是醫院的缺點,那就是服務和價格。醫院可以說就是沒有服務,畢竟工作量大,并且面對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人,有時很難保持特別好的服務態度,甚至可以說去醫院的體驗有很大概率都是「負」的。這確實是公立醫院有待提高的地方,制度需要改革,醫務人員的思想態度也需要轉變。同檔位價格的體檢套餐,在醫院能做的項目則要少得多。
以我所在三甲醫院體檢中心的套餐對比優惠活動時同等價位的民營機構的檢查項目:
上圖列舉出了我院體檢中心國際婦女節活動價的女性體檢套餐(730 元),19 項檢查,主要涵蓋一般項目,增加了檢測幽門螺桿菌的 C13 呼氣及腫瘤三項,但沒有婦科 B 超、宮頸細胞學檢查,沒有乳腺、甲狀腺相關檢查,對 25 歲以上女性來說有點不夠。
而民營機構的關愛父母體檢套餐在活動時價格相仿,項目明顯要多得多,但仔細評估,可以發現婦科宮頸癌篩查使用的是宮頸刮片,而非 TCT;有糞便常規,但沒有糞便隱血;幽門螺桿菌檢測用的是抽血抗體,而非呼氣試驗;沒有低劑量螺旋 CT,只有胸部 X 線,和 12 個腫瘤指標。總體來說啥都有,但都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學習一下體檢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做,都可以依靠這些知識,把錢花在刀刃上,多篩查一些重點項目。
另外,我的個人經歷也會影響我的選擇,希望大家在參考時也考慮到這方面帶來的偏倚。
我的外公是猝死去世的(這也許是我執著于讓更多人看到我寫的猝死科普的原因之一吧),外公生前是有定期去體檢的,去的一家知名民營體檢中心,舅舅說體檢報告一直挺好的。但在他去世那一年的中秋節,我帶著血壓計去看望他,一測血壓 175/100 mmHg,我提醒外公要注意注意,他不以為意,覺得體檢都是好的,自己硬朗得很。但那個中秋卻成了全家最后一次團圓,幾個月后的那個年他沒能再和外婆一起過。
我給的關心也不夠,沒能給外公好好解讀體檢報告、讓他重視起來。因此,我希望我的科普能夠讓大家了解更多健康知識,保護自己,守護家人,不要像我一樣抱憾終身。
Part 4. 體檢的注意事項
體檢前要注意什么
為了一些需要空腹的檢測,一般會建議體檢者空腹 12-14 小時,最好是前一天晚上 8 點后不要吃東西。當然也不要空腹過久,饑餓過度也會影響檢測結果。關于空腹還有個誤解,很多病人來醫院看門診時說「因為要空腹我早上降壓藥都沒吃」,這是錯誤的,適當喝水不影響空腹,該吃的藥一定要吃。
有的人因為重視體檢,在體檢前一段時間就早睡早起、好好吃飯,只為了看到體檢報告中少點異常的箭頭,但這也不合適,最好是按照平時的作息、生活習慣,這樣才能知道真實的生活方式對于健康的影響——當然,體檢前一晚還是不要大魚大肉拼命喝酒,也不要做特別劇烈的運動,這些有可能會影響第二天的抽血。(最好洗個澡)
如果要做糞便隱血檢查,注意檢查前 3 天不要吃動物血液食物,并暫停鐵劑和維生素 C。
如果要做幽門螺桿菌的檢測,近期要停用抗生素、鉍劑、抑酸藥,避免藥物干擾出現假陰性結果。
如果要做腸鏡,前一天開始不要吃纖維素含量多的食物,晚餐吃半流質的食物(白粥、牛奶等),晚飯后 1 小時開始服用導瀉劑。
女性要避開月經期,通常在月經結束后的幾天最好。檢查前一天避免盆浴、陰道沖洗和性生活。
體檢當天需要注意什么
早飯不要吃,體檢中心一般的套餐里都是含早飯的,等做完需要空腹的檢查(抽血、腹部 B 超)再吃。但是早上該吃的藥物還是要吃的。做胃鏡的話做之前要禁水 4 小時。
穿戴注意:
抽血之后棉簽按壓一會兒之后再松開(建議 4 分鐘以上),按壓的時候最好按住棉簽頭部,并且胳膊不要彎,這樣按壓的效果更好。
留取尿液的時候取 20 毫升左右,建議留中段尿,就是先排出一部分尿,取中間的尿液,這樣可以避免其他分泌物的影響。女性婦科 B 超和男性前列腺彩超需要憋尿,可以先做 B 超,再留尿常規需要的標本。
婦科檢查前要告知體檢醫生是否已婚或是否有過性行為。
糞便取手指大小的一塊送檢(不要整太多!),如果外觀有異常,帶有膿血、粘液的話,就取帶有異常的這部分放進標本盒。
如果檢查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一定要及時告訴工作人員。
體檢之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體檢之后盡快吃早飯,不過如果做了胃鏡的話,檢查 2 小時之后才可以吃東西,當天盡量吃半流質、不刺激的東西,第二天就可正常飲食。
腸鏡后為避免疼痛,建議使用坐浴,如果做了活檢的話建議一周內盡量不吃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
拿到檢查報告后,可以對照這個系列的科普看一下,有異常的注意一下需不需要去醫院看醫生。
下一篇會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結合自己的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怎么針對特定的疾病做個性化篩查。敬請期待喲~
總結一下:
李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