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文作者:夜游者-幻月作者的話:上篇文章有盒友說踩一捧一。上篇文章講的是頁游《三國殺》從上線到發展,最后變成純氪金游戲的過程,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查閱相關資料闡述出來。后期《三國殺OL》也有很多天怒人怨的操作,現在的老殺將很多《三國殺十周年》的
本文作者:夜游者-幻月
作者的話:上篇文章有盒友說踩一捧一。上篇文章講的是頁游《三國殺》從上線到發展,最后變成純氪金游戲的過程,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查閱相關資料闡述出來。后期《三國殺OL》也有很多天怒人怨的操作,現在的老殺將很多《三國殺十周年》的運營方式搬了過去。而本文就是想通過游卡線下實體的運營聊聊這款游戲怎么玩起了氪金抽卡的套路,最后把自己的IP毀了。
從《三國殺ol》到《三國殺10周年》的對比說起為何后者差評如潮
上篇對比了《三國殺ol》到《三國殺10周年》的變化,《新殺》中窮粉絲黷氪金的運營讓人不滿。而其中萬惡之源的不平衡武將,并非是網頁端游戲的首創,早在《三國殺》實體產品推出時就開始了。《三國殺》實體桌游成功后,同《三國殺ol》一起推出的還有一款名叫《桌游志》的雜志,該雜志于2010年推出,于最近2020年休刊,每期都會贈送全新且不重樣的三國殺武將實體卡(后來這些卡基本都在網游中出現),價格15元一本。
雜志內容包含《三國殺》相關故事、中外各種桌游介紹、和期期都有的萌妹cos與訪談等內容,你可以將其看作為一直主打《三國殺》的桌游版游戲機實用技術或者電子游戲軟件。
如果玩三國殺較早,應該會認識左上角的sp武將曹昂
玩O2O的桌游
O2O指的是互聯網中線上下結合的模式,典型的就是美團,而《三國殺》這款桌游也玩O2O,除了幾乎每年都推陳出新的實體版和天天都有新活動的網游,還有雜志《桌游志》做宣傳。
1、與《三國殺》捆綁的《桌游志》
也許是不忘自己桌游出身的初心,也許是為了將桌游在國內進行推廣,《桌游志》出生就捆綁著《三國殺》這塊金字招牌,依托《三國殺》的底層,介紹國內外各桌游,同時不忘打軟妹的擦邊球,讓這款雜志內容顯得豐富而有聲有色。
贈送的卡牌初期強度并沒有太不平衡,大多是比較知名的人物(比如楊修、袁術),要不就是些換皮武將(歷史上跳過槽的武將換個勢力,如關羽、賈詡、馬超)。直到一個叫做☆sp系列的武將出現,這種平衡被打破了,首當其沖的就是第一個☆sp武將群趙云,該武將在普通蜀趙云殺閃互用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叫沖陣的技能,一旦使用閃當殺或者殺當閃就可以對方一張手牌。這個武將放現在看其實并沒有強得多離譜,但在當時只有《風火林山》和《一將成名2011》擴展包的背景下,就很變態了。與操作復雜,有些技能是一次性的神將比簡單實用,隨時能觸發還有不能”被無懈可擊的順手牽羊“讓群趙云被網友稱為流氓云。
這個SP系列一共出了10張,只有前三張被放在了網游中,后倆是可以拿光男性角色手牌的離魂貂蟬和拿牌翻面的固守曹仁,這兩個武將當時也是不平衡的典型,但在后期更不平衡的武將襯托下卻顯得沒那么不平衡。(個人覺得第四個龐統更變態一些,也許是算法比較難實現也許是強度過高,就停止了)
《桌游志》賣得咋樣,受不受歡迎,我沒有雜志販賣的數據不能評價,但網絡上經常有為了獲得《三國殺》卡牌而買這本雜志的網友,他們就像當年收集干脆面里的水滸卡牌一樣買了《桌游志》,將雜志丟在一旁僅收集卡,還調侃該書為買卡送雜志,當時貼吧有很多免費仁德書的集卡人(吧里黑話把送叫做仁德,調侃武將劉備的給牌技能)。
《桌游志》雖以《三國殺》和萌妹訪談為主,初期有很多其他的桌游介紹,但到了100期紀念,贈品清一色都是《三國殺》的內容(撲克、卡牌),整本書也都是介紹《三國殺》。后來該雜志的主編也出走,雜志改版,在個人看來改版后的《三國殺》內容更多了。
我個人在買完《電子游戲軟件》《游小說》(后面也不出了)后,買了幾年的《桌游志》,目的無非就是獲得隨書贈送的《三國殺》實體卡滿足自己的收集癖,因為很難找到那么多人玩《三國殺》測試新卡,對其主打的妹子并無實感(也許我比較直男,感覺封面反而吸引了一些喜歡cos的女性用戶),《桌游志》也深諳此道,后推出了淘寶訂閱版,該版直郵到家且附贈更多的《三國殺》卡牌,不過經常拖很久才發貨,不清楚出了什么問題。
《桌游志》這本雜志一開始可能是有情懷和野心的,想做中國桌游第一志,在國內介紹一些國外桌游,但桌游本身是一件很重的事,需要學習和參與,僅憑文字和圖片沒辦法讓人帶入到玩桌游的環境中,《桌游志》僅頭幾期有光碟,后期都是文字和圖片堆砌。這樣對比下來,本來通過三國殺認識《桌游志》的讀者其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學習成本低且更有興趣的《三國殺》卡牌贈品上了。雖然在出了一段時間新武將卡牌后,雜志專注于對不合理或者冷門武將卡的修訂(比如知名卻很廢柴的武將馬謖、于禁等),但個人感覺后期的《桌游志》也開始擺爛,不僅送的卡牌越來越多(一次兩張),也許是為了最后能刺激下銷量,新的武將技能也越來越強(曹嬰、司馬徽、曹純、徐榮、文鴛、蔣干等一系列《新殺》氪金武將就此誕生)。
這些強力武將都是買雜志就送,也給雜志續命加銷量了。而《桌游志》的不平衡武將登陸《新殺》需要抽很低概率的獎這種情況,則需要提一位并不強力但很昂貴的武將,就是《桌游志》第一、二期附帶的楊修,雖然他沒有多強,但是是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贈品,也許是早期雜志的印刷量不大,在三國殺收藏吧和閑魚上被卡宅們炒的一卡難求,價格好幾百。
這也許成功地啟發了《三國殺》,在各種活動和昂貴的限量產品中增加很多這類稀有卡(有些附帶禮包可以在《老殺》激活),不僅武將稀有,武將身材和技能也很超模。《新殺》中不平衡武將大多是來源于這些活動中的珍貴卡,而其抽卡概率低和需要眾多碎片合成也可能將線下限量售賣和后期做tcg卡牌的模式搬到網絡上來。
2、《三國殺》“神將”作為活動與新產品的引流工具
“造神”這個詞也許是游戲電競的一種運營手段,通過營銷和宣傳把一些強力選手打造成游戲的代言人。《三國殺》似乎在卡宅自己莫名其妙推崇的"神將"楊修中找到了靈感,為了推廣自己的新產品也量身定制了"神將",不同于《風火林山》擴展包里爛大街的真神將,這些武將不僅稀有而且實用,讓卡宅們望眼欲穿。比較普通的有隨文化手札附贈的諸葛恪(送ol激活碼禮包),不過需要購買有中獎概率,中獎率聽說是50%,但買兩本100%中獎(額,奇怪的中獎率)。
后來就是每年一次的chinajoy線下限定版產品了,一開始是《三國殺遁甲天書》的《天遁》《地遁》《人遁》,每本500元限量1000冊,附贈三國殺楊修(你們不用花錢買了,我們官方加印啦,還送ol禮包)、孫皓、關索的實體卡和《老殺》激活碼。這些限定產品都捆綁著獨一無二的武將,不管其能力高低(其實越到后來越強),擁有珍惜度高的武將在《老殺》中也足夠讓你裝逼。
限量販產品賣得很火爆,前兩次的《天遁》《地遁》很快就賣完了,最后一次關索的《人遁》在開賣的幾分鐘就售罄了。因為粉絲太過支持(所以說狗卡活到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有責任/狗頭)這種限量版帶武將的玩法一直到18年,每期CJ都有實體或虛擬ol的武將禮包。
但限量版產品因數量有限,對官方來說沒有賺多少錢,最后都是包圓的黃牛倒賣賺錢,且一年幾次也不長久。可能傳統的買斷式桌游產品在粉絲購買后過飽和,同時在盜版產品”幫助推廣“的情況下,即使推陳出新也沒有增加銷量的空間(除了收藏粉絲群體),《三國殺》把目光轉向了TCG卡牌。
TCG卡牌的業務拓展
TCG全名Tradingcard game,中文為集換式卡牌,比較知名的有萬智牌、游戲王、寶可夢TCG等,相似的產品有CCG(CollectibleCard Game收集卡牌游戲:爐石傳說、陰陽師百聞牌等),還有相關的LCG(Deck Building Game)和DBG(DeckBuilding Game)游戲等。
聽說《三國殺》主創本身就對TCG很感興趣,同時粉絲還對收集稀有度高的新武將有很高的熱情,那不如我們來做TCG吧,只要每次推陳出新就能收羅眾多粉絲還不愁沒錢賺(讓用戶開包啊,嘿嘿)。其實《三國殺》以往的產品中也有意無意加入些集換的卡牌,比如最早的《風火林山》擴展包里的神將,需要開多包才能集齊,后來的《國戰》擴展包裝備牌,包括最近的《不臣篇》,卡牌需要集齊都需要開多包抽獎,我實在不懂一個買斷式桌游的擴展包為啥要抽獎?多買兩包后重復的卡能退嗎?
也許是對國外《萬智牌》《游戲王》和《寶可夢TCG》的向往,也許是本身就有《三國智》這類三國題材的TCG做馬前卒,也有當時《魔獸世界TCG》依靠魔獸IP造成的流行(可能大家都想要卡片背后激活碼的寶寶?后轉變為CCG游戲《爐石傳說》),《三國殺》依靠自己的IP分別在2013年中、2015年初左右分別推出了面對泛用戶群體Q版人設的《三國殺對戰卡》和主流群體類似萬智牌原畫的《陣面對決》(用《三國殺ol》武將程昱引流)。
同時這兩個系列開始都沒有做網(手)游的計劃,堅持走《三國殺》成功的老路,先在線下市場獲得口碑和用戶基礎再考慮網游。如果說《三國殺ol》趕上了互聯網時代的快車,那堅持線下化的《陣面對決》和《三國殺對戰卡》(后登陸移動端多次改名)則迎面撞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高鐵。在當時手游發跡的背景下,與同時代的某廠推出的免費休閑手游相比,這兩款認知成本高的游戲顯得很硬核,不僅需要學習時間長,還要求圈子和朋友去交換卡牌和對戰,收集珍貴卡的成本很高,而產品更新迭代快,老卡收集趕不上新卡出的速度。
這兩個系列在當時全國各地的桌游店鋪貨,和同為tcg的前輩萬智牌、游戲王等競爭同一塊市場,與《三國殺》不同的是,這次這兩個以《三國》為背景的游戲沒有像當年一樣破圈,雖然依靠粉絲一度堅挺但最后與前輩們的競爭中也敗下陣來。其實由于產品的定位是實體卡牌開包收集與交換,雖然官方做了很多比賽,但產品的用戶只有先前已經萎縮的《三國殺》玩家和傳統的萬智、游戲王等tcg卡片愛好者,這兩個受眾群體數量上顯然與當年《三國殺》桌游的用戶量不可同日而語。
個人認為《三國殺》實際上是代替了麻將、撲克等傳統聚會桌游,讓年輕人有了聚會的工具,與其他桌游和TCG并無可比性,前幾年崛起的《狼人》《我是臥底》等與以前版本并無本質區別,但更加短平快,雖可玩性差但參與門檻低接替了《三國殺》的位置。我個人沒有體驗過《三戰卡》和《陣面對決》的游戲體驗(真的拉不到人玩),當我18年去找《陣面對決》的卡牌時,官方已經擱置卡牌更新了,但我有幸體驗了另一種TCG:以《最終幻想》為主題的集換式卡牌,這個卡牌多少和前兩者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IP為賣點的TCG卡牌。我在開包和對戰了一段時間后棄坑,一方面游戲需要大段的時間和空間,還要一定的金錢參與,同時由于本質是TCG卡牌,對于原來《萬智》《游戲王》等產品的老手來說認知成本低,新手學會需要時間成本而想要贏更困難。在投入很多收獲感卻很小的情況下我選擇了放棄,手游還有《爐石傳說》難道不香嗎?
雖然在2018年中左右,《陣面對決》和《三戰卡》都涼了,也許入坑的卡宅心更涼(當年《魔獸世界TCG》卡牌的玩家應該也一樣),但開包這種玩法在2019年的《三國殺10周年》新服中被延續了下來,一方面讓《老殺》武將的價格降低,普通用戶可以花更少的錢體驗更多武將重新讓老用戶回歸,另一方面將珍貴武將用自己熟悉的活動運營的方式”送“給氪金玩家,這樣氪金大哥能充錢抽武將,強力武將也沒有明碼標價(3000軟妹幣一個武將你買嗎?)。于是《三國殺》從一個桌游變成了“TCG”(其實應該是CCG)卡牌模式的開包游戲,而與TCG卡牌收集稀有的核心卡組成卡組不同,《三國殺》不平衡的強將直接決定了游戲的走勢,豪將用戶和普通用戶的游戲體驗對比起來也愈發明顯,也許比以前某廠的某些氪金RPG里沖頂級神裝更直接些吧。
成功的商業產品與被透支的三國IP
拋開現在差評如潮的《新殺》,《三國殺》本身是一個成功的產品,也是年輕人向往的創業神話。一位大學生(現在該大學的很多學生也入行游戲業)靠著在校期間的作品,成功讓自己賺了第一桶金,后期產品做成頁游延續了該IP的火爆,在百度搜索量甚至一度超越了”萬物起源“《穿越火線》,但也許游卡自己也想不到《三國殺OL》不是他們的開始而是他們的輝煌。拋開桌游和TCG市場本身就小眾,游卡自己雖做桌游代理但也從沒將桌游電子化(相比下來電子化的手游《東海道》很精致)一直守著自己的《三國殺》IP,他就像老曹仁,作為依靠IP少數沒被某廠抄死的產品,也因為IP無法創新固守于自己創造的牢籠中。
游卡桌游本質是一個文化公司,其一度讓《三國殺》和其周邊產品成為一種亞文化,出現在各地漫展和游戲展,甚至出現了關于《三國殺》的梗文化(不僅是那句“蒸蒸日上”),而與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相似的是,他模仿某個國外產品并成功本地化,收割一份市場,隨后找不到自己創新的方向,不停地擺爛自己的用戶。將來《三國殺》還會有更多武將,如果你不知道他會出哪些,可以看看《桌游志》和TCG中的卡牌,相信只要有錢賺武將會一直出下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關于《三國》的IP游戲無一例外地全部撲街了,年初的《三國群英傳8》,年中停止更新的《全戰:三國》,還有最近的《三國無雙8帝國》當然還有差評如潮的steam版《三國殺》,年中的《小浣熊百將傳》手游也因其感人的質量在應用市場控評都控不住。希望能多出現《幻想三國志》《幻想水滸傳》這樣將IP延展下去的作品出現,用IP去講故事而不是把IP的故事講盡,否則也許我們在提起這些名著,只剩下一地雞毛。
劉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