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按:形形色色的酒出現在我們的酒杯里,你會為哪一種買單?喝酒這件小事兒,在中國已經達到了萬億元的市場規模。2021年,中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686.73億元,進口酒進口額達到5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7億元),加
■按:形形色色的酒出現在我們的酒杯里,你會為哪一種買單?
喝酒這件小事兒,在中國已經達到了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2021年,中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686.73億元,進口酒進口額達到5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7億元),加上規模以下酒企的產品銷售收入,從零售端預估,中國酒水消費市場規模至少為萬億元。
從傳統白酒、平價啤酒到優雅的葡萄酒,以及小眾的威士忌、清酒、黃酒,每一個喝酒的中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因此呈現出了與眾不同又不斷變化的中國酒水市場。
每10瓶白酒有7瓶是濃香,醬香5年漲了1000億
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033.48億元,其銷售額占中國規上酒類企業總銷售收入的69.5%。
從產量上來看,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釀酒總產量為715.63萬千升。其中,四川以364.12萬升的年產量遙遙領先,占總產量的51.60%,也就是說中國白酒一半都來自于四川。貴州、湖北、河南三省分別以34.81萬千升、34.23萬千升、31.93萬千升的產量位列第二、第三、第四位,三省產量差距很小。
而在2019年,貴州以27.39萬千升的產量,還排在第7位。在茅臺的帶動下,近兩年醬香型白酒掀起熱潮,出現在了更多人的餐桌上,一些地區甚至將招待客人的洋酒換成了醬酒。廣東一經銷商告訴筆者,近兩年廣東酒類市場,不論是葡萄酒還是洋酒,都受到了醬酒的沖擊。
根據權圖醬酒工作室發布的2021-2022中國醬酒產業報告,2021年醬香型白酒實現銷售收入1900億元,2016年醬酒銷售規模僅約為800億元,短短5年間,增長了一倍多。“醬酒市場中,醬酒核心產區所在的貴州率先成熟,醬酒領軍企業茅臺股份、習酒牢牢占據了當地80%以上的份額”。廣東、河南、山東、北京是醬酒的前四大市場,銷售額均超過300億元。
過去兩年的醬酒熱,也吸引了資本加速入場。勁酒集團、江蘇綜藝、上海復星、華潤控股、海南椰島、巖石股份、中銳股份等紛紛以不同方式染醬。曾經在白酒行業摔跤了的娃哈哈,在今年春節前再次推出醬酒產品“宗帥家醬酒”。
四川不僅是中國白酒產量最大的省份,也是濃香型白酒生產大省,2021年川酒產業實現營收3451.4億元。十二大香型中的濃香型白酒在中國獨占鰲頭,生產企業分布廣泛,從四川的五糧液、瀘州老窖,到安徽的古井貢酒、江蘇的洋河,乃至北方的河套王、伊力特,以及新生代白酒品牌光良,都屬于濃香型。
微酒聯合京東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白酒消費報告》顯示,每消費10瓶白酒中,就有近7瓶是濃香型,這與濃香型白酒產量的占比也很接近。雖然醬酒持續火熱,但短時間內卻難以撼動濃香型老大的地位。
此外,以米香型和豉香型為主導的粵酒走在了振興的路上、復蘇的清香潮流來襲……最近十年間,以文案出圈的江小白、去包裝化的光良、開辟凈香型的開山以及觀云、谷小酒等一批新生代白酒打破了傳統白酒的形象,獲得了一批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每個品牌都在加速占領消費者的心智,搶占短期內有限增長的酒類消費市場。
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川等飲酒大省,白酒都占據主導地位。根據廣東省酒業協會披露的數據,2020年廣東酒類市場體量約560億元左右,高端白酒市場規模接近200億元。浙商證券的報告顯示安徽整體流通規模約400億元、江蘇省白酒市場規模預計超 600 億元(流通口徑)。不過看似能喝的東北人,在白酒領域似乎并沒有發揮實力,遼寧省白酒市場容量55億元左右,果真是“東北虎、西北狼,喝不過江蘇小綿羊”。
根據平安證券、浙商證券等多家證券公司的研究,由于安徽、江蘇、江西等滿足“返鄉率提升+經濟環境好+疫情影響小”的條件,2022年春節期間徽酒、蘇酒表現亮眼,整體而言高端酒銷售穩定,區域酒的銷售比預期好。
除了地域差別,中國酒水消費還有明顯的淡旺季。比如,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旺季。河北某一煙酒店老板透露,2022年春節期間,消費者購買的頻率提高,單次消費的金額也有所增加。不過,最近幾年,飲酒的常態化、購買渠道的多元化等導致白酒消費的季節性在減退。
不僅是線下銷售,線上也是消費者購酒的重要渠道。華泰證券顯示,2022 年 1-2 月阿里渠道全網銷售額 20.9 億元,五糧液、洋河、汾酒、瀘州老窖、茅臺銷售額分別為 2.77億元、2.11億元、1.21億元、1.12億元、0.80 億元。
漲價、推千元新品,啤酒≠低價
雖然啤酒在20世紀初才進入中國,如今卻是中國消費量最大的酒類,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吃燒烤開一瓶,吃火鍋來一箱,夏天用冰鎮啤酒來解渴……都是最常見的啤酒消費場景。
我國啤酒行業集中度較高,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以及嘉士伯,5大啤酒集團占據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21年,國產啤酒產量為3562.43萬千升,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1584.80億元。進口啤酒方面,2021年進口量達到5.3億升,下降10.1%,進口額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87億元),增長2.3%。從數據,我們可以得知進口啤酒量降額升,單價在提高。從2021年第三季度起,中國各大啤酒公司陸續發布公告宣布漲價,提價幅度基本在10%左右。
隨著消費升級,喝得好一點、喝得貴一點,成為了消費者的訴求之一。近些年,各啤酒品牌也在高端化的賽道上發力。
繼去年青島啤酒推出1399元/瓶(1.5升)的“一世傳奇”后,百威啤酒推出1588元/瓶(798毫升)的虎年限量版禮盒,華潤雪花推出999元(1升裝2瓶)的 “醴”,三款千元啤酒產品的面世,將啤酒高端化的聲音推向高潮。啤酒正在努力打破低價的印象。
消費者對中高端啤酒的接受度在增加,也體現在釀造工藝更加精細,同時單價達到十幾元、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精釀啤酒在國內刮起了一股風潮。
精釀啤酒小酒館不斷涌現,超市、便利店也可以很方便地買到精釀產品……知名品牌百威、重慶啤酒、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工業啤酒品牌以及海底撈、海倫司等餐飲品牌、王老吉等其他類型企業紛紛布局精釀產品,在線上平臺可以非常方便地購買。
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精釀啤酒相關企業注冊量分別是1258家、1683家、2668家。天貓啤酒品類負責人聰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未來5-10年中國的精釀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產量也將達到170萬噸。
澳洲酒進口量跌9成,但不影響中國人喝酒
2021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滑鐵盧,全年進口量為928萬升、進口額為5534千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0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91.09%、92.24%。
雖然澳大利亞葡萄酒進口縮水了9成,從進口數據來看,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未受明顯影響。2021年葡萄酒進口量為4.2億升,進口額為1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6.81億元),與去年相比,分別只下降了1.36%、7.39%。法國葡萄酒以44.53%的進口額占比重回葡萄酒進口來源國第一的位置,智利以19.63%的份額位居第二,而澳大利亞葡萄酒市場占比只剩3.27%。多出來的蛋糕,被其他國家的葡萄酒迅速瓜分掉。
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26.80萬千升。盡管,從產量來看,中國葡萄酒最近幾年不斷探底,目前還屬于調整階段,但品質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種賽事上獲得眾多獎項。
過去兩年,中國葡萄酒品牌通過新媒體、展會等方式,不斷加強與行業、消費者的溝通。大企業之間、產區酒莊之間抱團發展,各地方官方機構或聯盟組織,不遺余力地推廣中國葡萄酒。消費者能夠方便購買到的中國葡萄酒,不再只有“張裕”“長城”“王朝”等老牌的產品,寧夏產區、新疆產區、懷來產區甚至西藏的葡萄酒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上海,是中國最成熟的葡萄酒市場。雖然上海白酒的規模僅100多億元,但精致的上海消費者將葡萄酒文化發揮到了極致。這里聚集著各類葡萄酒吧,勃艮第、自然酒、香檳……都能在這里的葡萄酒吧輕松喝到,杯賣葡萄酒也十分盛行,甚至有酒吧推出99元隨意喝的套餐。上海的消費者對葡萄酒有多熱愛和了解?有品牌方打趣道:“品鑒會見到的很多都是老熟人,他們不是來喝酒的,他們是來“考”你葡萄酒知識的”。
被偏愛的小眾酒
除了大量的白酒、啤酒消費,多樣化的中國市場也聚集著一批小眾酒的忠實粉絲。
中產的新選擇:威士忌
2021年,進口烈酒的進口量為1.36億升,進口額為25.04億美元,成為進口額第一的進口酒品類。其中威士忌的進口量為3028萬升,增長了43.9%;進口額為4.6億美元,大增91.7%。在中國,尤其是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有著龐大的進口烈酒消費市場。
百瓶威士忌用戶行為報告顯示,威士忌愛好者目前已經形成圈層,他們往往有著較高的學歷、較高的收入,并且生活在高線城市,他們追求品質,喜歡有格調、充滿個性和趣味的生活。數據顯示,70%的威士忌消費者收入在5000千元以上,79%的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66%的生活在二線及以上的城市。威士忌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中產選擇。
而蘇格蘭威士忌、日本威士忌在中國市場最受歡迎。數據顯示,英國威士忌的進口額為3.72億美元,占總進口威士忌進口額的80%以上,日本威士忌以5061千萬美元的進口額位居第二,占總進口額的10%。
蘇格蘭威士忌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額從2020年的1.07億英鎊增長到2021年的1.98億英鎊,增長高達84.9%。
單一麥芽威士忌更是中國消費者的心頭好。一位烈酒進口商曾告訴筆者,單一麥芽威士忌2021年漲價兩次,至少上漲了3%,有的品牌上漲幅度達到兩位數,高年份單一麥芽市場尤其緊缺。
11年間,清酒進口額增長47倍
日本清酒近幾年在中國也獲得了更多消費者的關注。2021年日本清酒對中國的出口量為726.84萬升,出口額為102.79億日元,與2020年相比分別增長了52.31%、77.48%,而2011年,清酒對中國的出口額僅為2.12億日元,11年間,增長了47倍。有媒體報道,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對日本威士忌的需求增長了 70%、清酒出口增長 66%,這兩種酒的絕大部分都出口到了中國大陸。
上海品樂侍酒創始人張藝寧曾透露,2018年中國大眾點評上的日料餐廳是4萬多家,而到了2021年已經達到了8萬多家。“清酒市場規模總體還較小,但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張藝寧提到。
吃日料是清酒消費的主要場景之一,不過清酒的消費場景變得更加多樣化,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將清酒與中國市場結合,比如中餐配清酒。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署,從2022年1月份開始,清酒關稅下降了1.9%,中國消費者購買清酒的成本也將下降。
被浙江人專寵的黃酒
2021年,納入到國家統計局范疇的規模以上黃酒生產企業共98家,累計完成銷售收127.17億元。作為中國最有特色的黃酒,產地和消費市場幾乎都集中在江浙滬地帶。在2020年度中國黃酒十大品牌榜單中,有9家位于江浙滬。其他區域雖有零星的黃酒企業分布,但也只有在浙江人家才能體驗到黃酒的傳統文化。
“除非是大品牌白酒,比如茅臺、五糧液,其他品牌的白酒都不太會作為我們的第一選擇。尤其是熟人之間,當大家都了解黃酒,又不準備灌醉誰時,我們一般會選擇黃酒,比如吃年夜飯、年會等場合“,一位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這樣告訴筆者。他們還會將黃酒作為伴手禮送給客人。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白酒份額也不到200億。當地人用他們的情懷與錢包維護了傳統黃酒的市場。
年輕消費者:“我要我覺得”
“不會有人一直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每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環境大不相同,消費觀念和習慣也千差萬別。隨著95后、00后進入職場,市場也把目光轉向了新生的消費力量。
2021年,京東超市發布《Z世代酒飲消費報告》。報告顯示,42.2%的線上購酒消費者是26歲-35歲的年輕消費者,緊隨其后的是36歲-45歲消費者,占比為37.2%。
各地Z世代酒類消費習慣也不相同:山西95后購酒占比全國第一;東北酒類消費者中,黑龍江的95后占比最高;湖北95后喜歡買金酒;湖南、山西、廣東95后,都偏愛雞尾酒……
“微醺”是年輕人的飲酒態度之一,CBNData發布的《年輕人群酒水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他們推崇“適量飲酒”和“健康微醺”,推動著低度酒、蘇打酒等新型潮飲的發展。2020年天貓酒類整體銷量比同期增長了40%,而低度的梅酒、果酒以及預調酒增長幅度均高于平均水平,梅酒增長高達100%。
年輕人也不再一味順從傳統的酒桌文化,他們的消費目的更加傾向于悅己,消費場景更加個性化、私人化。《中國年輕人低度潮飲酒Alco-pop品類文化白皮書》中囊括了自我放飛、摸魚時刻、情緒激活以及純凈社交的新消費場景。
除了飲用,收藏也是酒類消費者的目的之一。去年,大摩鎏金時代六號典藏系列在中國香港通過蘇富比拍賣以875萬港幣 (723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成為亞洲市場拍出價格最高的威士忌。在葡萄酒市場,收藏某個特殊年份或者知名酒莊的葡萄酒,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比如有人買了孩子出生年份的列級珍藏。在高端葡萄酒、高端威士忌以外,老年份白酒也是眾多收藏家的關注點。2019年,阿里開辟了老酒拍賣專場,高端玩家紛紛入局。
隨著中國市場的變化,消費者接觸產品的渠道愈發豐富,酒種、品牌之間的角逐也越加激烈。不止是白酒、啤酒、葡萄酒、威士忌、清酒、黃酒,還有白蘭地、金酒、伏特加等進口酒,以及馬奶酒、娘酒、冬釀酒等形形色色的本土酒,出現在我們的酒杯里。在這每年萬億的酒水市場中,你在為哪瓶酒買單?
金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