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新聞領域,對汽車細分的新聞報道,向來頗有微詞。因為汽車產業特殊的調性,汽車媒體與廠商之間、消息受眾端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模糊、不明確。所以有了那句"汽車行業無內容"的調侃,更多是信息的搬運,汽車媒體把廠商提供的車輛信息傳遞給
新聞領域,對汽車細分的新聞報道,向來頗有微詞。
因為汽車產業特殊的調性,汽車媒體與廠商之間、消息受眾端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模糊、不明確。所以有了那句"汽車行業無內容"的調侃,更多是信息的搬運,汽車媒體把廠商提供的車輛信息傳遞給消息受眾。
2019年最后的一次國家A級車展,正在進行的2019廣州車展,既是這樣的最好詮釋。人人即為媒體的時代,廣州車展中的參展車企和廣州車展中的汽車媒體目標從未如此一致過,"改變""尋求不同""尋求新的"。
不論是汽車業務,或是汽車媒體業務,在如今汽車市場慘淡的狀況之下,都面臨著不變即隨時可能凋零的局面。
好久不見"新聞的力量"
10月,新聞專業出身,在汽車行業從業16年的陳瑤加盟新浪汽車事業部,全面負責汽車事業部內容管理工作。2019廣州車展,是她新浪汽車生涯的第一次國家級車展。
陳瑤在新浪汽車展臺主持高端訪談
新浪汽車的2019廣州車展"求新之路"中,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的幾點:
車展的報道內容由視頻+圖文組成,形式上更偏重于視頻內容的輸出,尤其是突出個性化,重點包裝了專家級IP主持人,既有專家為網友解讀每一個細分版塊的車型,自主/德系/日系/美系/新能源等等,又有60秒時長只說亮點的精致短視頻,讓人快速了解新車。新車的圖文解析,則賦予了車展上近20款重磅車型的獨特觀點。
行業報道,不再只是此前的走過場性質的采訪,而是特邀汽車學者、財經、汽車界的意見領袖與各家車企的掌舵人華山論劍。
以上,都是新浪汽車在2019廣州車展中報道內容的求新求變,當然它求變的目的,并非像行業中的共性那樣,因為生死。而是,學習新聞出身,有著內容情懷理想的陳瑤和她的同事們,想讓新浪汽車站在最高位的新聞理想追求。而陳瑤入職新浪汽車的一個多月時間,這家擁有出色媒體基因、執行力的巨頭門戶網站,也反饋給她屬于創造帶來的應有的驚喜。
總之,陳瑤的首次新浪汽車車展之旅,從呈現層面可以解讀為玩法新-更多視頻、更多人設、更多專家、更多大咖,從規模角度可以解讀為玩的大,因為有著新浪微博-新浪看點這兩大成熟端口與新浪綠洲這一新產品的打通,也有著超過65家汽車自媒體呈現著跨界軍事、科技、美妝、汽車等超過80檔車展特別欄目呈現給網絡受眾。
從新聞傳播角度,2019廣州車展的新浪汽車項目,已經足夠去搞定她的主管領導,也足夠去滿足大多數網友的認知內容。
但,如果只是這么簡單,我的文字就可以就此打住,直接收尾。
因為陳瑤說的那句"所有的好新聞,都是有力量的。"
充滿著爆點的廣州車展以及一切汽車內容,只要報道內容能夠滿足一類人、多數人對內容的深層需求,既擁有力量,擁有血液。而這意味著,你不能把上述的眾多求新,只理解為形式上的創新。畢竟,只要資金、資源到位,誰都能有樣學樣的進行如此"創新"。
精神延伸的新議 私享會
11月22日車展媒體日前夕的廣州喜臨院酒店,實際上意義要比第二天的傳統采訪爆點更多。這是陳瑤任職新浪汽車的又一個新動作,"新議"私享會。參與者有汽車廠商的資深經理人、汽車媒體的意見領袖、數據分析及商業價值挖掘機構,這是屬于廣州車展的真正價值所在。基于內容生態、用戶生態以及消費驅動等多重要素發生巨變,新浪汽車在自身強大的媒體基因與社交基因基礎上,希望能夠為有影響力的汽車人,搭建一個屬于汽車但又不限于汽車的思想碰撞平臺。
如今的消費者變成了什么樣,他們需要什么,汽車媒體又需要什么,都應該如何作出創變來迎接未來?這是新議私享會的核心主旨。
整合行業行業內、外,對于用戶及媒體價值鏈的養分補給,從企業代表、專家、行業意見領袖的分享中尋找宏觀上分圈層的內容、營銷戰略,微觀中從數據角度剖析用戶需求,融合各領域內容、營銷的新方法,雖然車市正"寒冬",但在荊棘里,"人"的價值會被無限放大。
脫離傳統的新議 私享會,成為戰略交流、學術分析和深度溝通會,在做著精神層面的進一步延伸。
沒有連接何談靈魂和共鳴?
同質化,這是整個汽車行業及周邊的真實現狀。眾多汽車廠商在造著差不多的車型,眾多汽車媒體在拿著廠商的參數配置表,去說著這些差不多的車型。盡管形式上可能分為長視頻、短視頻、圖文、輕文、短頭條等多種多樣的名目,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缺乏靈魂。
"你的內容寫給誰看?如果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意味著情感沒有絲毫連接,又怎么能有靈魂上的共鳴?"
這才是新浪汽車這次#發現新人設,想真正去探尋的問題。
因為有著很高的新聞基因、新聞素養,那么接下里要做到和做好的事兒,就變成了放大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利用無限制的不同生態,去找到那些真正渴望優秀內容的讀者。
陳瑤對于2020年新浪汽車的內容規劃,有一個遠大的憧憬。增加視頻的產出量是表象,大的改變將是,新浪汽車要做更多不同的內容、要尋找并且做出,用戶真正需要的內容。
這才是真正的新,建立在陳瑤-一個新聞工作者"舊"基礎上的升級。如今的內容生態早已沒有了傳統束縛,優秀的內容也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之中被埋沒,而這也就無法讓那些真正需要它的讀者獲取。
陳瑤想要尋找的是,從用戶特征去供給獨特內容的模式,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女生,和你講發動機轉速介入可能如天書,毫無興趣。但,如果講述的是這個油漆的色彩有多么斑斕,就會讓人快速接受。"
這就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汽車新聞,新特征和新形勢,讓對的內容到達對的地方,于是便進一步產生價值。
碰撞,體現啟發價值
讓對的內容到達對的地方,這不僅局限于普通消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與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進步相關。
媒體不只是信息的傳播工具,更是信息的搜集、整理、輸出處理器。汽車行業從不缺乏思想,而這些思想會在碰撞之后,產生引人思考的未來價值。于是,也就有了這一屆廣州車展新浪汽車齊聚汽車學者-同濟大學汽車營銷管理學院院長馬鈞,通曉財經的新浪高級副總裁鄧慶旭,汽車媒體從業者新浪汽車總編陳瑤,與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總裁劉智,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營銷首席運營官段建軍,長安福特全國銷售服務機構總裁楊嵩帶來的"發現未來"主題的高端訪談欄目。這些親歷市場前沿、站在戰略頂峰的人,溝通交流、思想碰撞,碰撞出啟發群體的價值。
陳瑤的媒體觀是,挖掘,挖掘價值,把它們給到應該到的地方。對于價值的思考,將讓新浪汽車擁有自己的內容專屬性,不論是讀者、亦或是汽車行業的從業者,看到一篇驚艷的新聞內容,總會很快判斷出,它來自新浪汽車。
歷任一月有余,外界可以對陳瑤的首次新浪汽車廣州車展之役打下一個高分。因為,它不是拘泥于形式的轉變,而是從思維高度發生了新聞報道觀的轉變。而這,更是新浪汽車所釋放的信號。
它將有一個新的態度,有更大的內容合作計劃,讓所有參與者愉快的融入到生態之中,可以不拘泥于車,也可以不拘泥于文字或視頻。在健康的生態之下,碰撞,賦予屬于未來的真正價值。
李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