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06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13周年的日子。這一天上午,位于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參觀的人群排成了長龍。9時許,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緩步走進紀念堂正廳,他身穿一件黑色的大衣,神情莊重,幾位家人陪同在他身邊。他走到毛主席漢白玉坐像
2006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13周年的日子。這一天上午,位于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參觀的人群排成了長龍。9時許,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緩步走進紀念堂正廳,他身穿一件黑色的大衣,神情莊重,幾位家人陪同在他身邊。他走到毛主席漢白玉坐像前,深深地鞠了三個躬,他仰望著毛主席慈祥的笑容,似乎陷入了沉思,眼里飽含著淚水……
這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人,就是曾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華國鋒同志。
他的本名叫蘇鑄,17歲時他參加了交城縣犧牲同盟抗日游擊隊,從此改名華國鋒,取自“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華國鋒同志臨危受命,成為當時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掌舵人。然而,僅四年以后,他便選擇了急流勇退,過起了平和淡泊的退休生活。
從此,他徹底從風云變幻的政治舞臺上消失了,除了親朋好友及共事過的同事戰友,這位生平作風極其低調的領導人,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在世人的面前。
皇城根下的閑居老人
北京的西皇城根9號,是一個兩進的普通四合院,前院的正中央有一個小瓜果園。每到盛夏時節,郁郁蔥蔥的綠色就將正房遮擋了一半。
大多數時候,這個田園風光的院落總是異常安靜,只有時光緩慢流淌的聲音。
1981年,華國鋒同志主動退下來后,就搬到了這里,度過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個春秋。
當時,他剛滿60歲,作為一個領導人來說,正是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年紀。
但是,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華國鋒深諳這個道理,對權位和名利沒有眷戀之心的他,選擇了一退到底,不再過問任何政事。
一般而言,像他這個級別的領導退休以后,政治上是允許他們到地方上走走看看的。但是華國鋒卻很少出門,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式生活。
這并不是說他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實際上剛退休時,他曾想回歸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度,他喜歡到北海公園去遛彎,和晚輩們一起散散步,成為了他放松身心、充實生活很好的一種方式。
直到有一次,“喬裝打扮”的他還是被公園的游客認了出來,一時間好多人圍著他要合影,甚至引發了交通擁堵,以至于小孫女還沖他發了脾氣。
從此以后,他和老伴就很少出門了。一方面是他不喜歡熱鬧,更重要的是,他不愿再給地方上添麻煩。
他在皇城根下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品茗清談,舞文弄墨。在季節的流轉里,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種葡萄的一把好手
葡萄,成為了華國鋒退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他在院子里開辟了一個葡萄園,從搭架、培育到種植,他都親自動手。為了種好葡萄,他還專門咨詢過農業專家。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華國鋒對于種植葡萄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對于如何施肥澆水、如何防治病蟲害,他都有著自己一套“獨門秘笈”。
每逢下雨或大風天氣,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門固定葡萄架。
到了收獲季節,院子里的兩個大葡萄架上就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葡萄,最多時達五六十種。
但是,他本人卻無法享受到這一勞動成果,由于七十年代就被診斷為糖尿病,不能吃糖分過多的食物。
所以,他會把新鮮采摘下來的葡萄,差人送到部隊,讓戰士們“大快朵頤”。
除了葡萄外,他和老伴還在墻角處、屋檐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種植了桃子、蘋果、櫻桃等水果,青菜、蘿卜、南瓜等蔬菜,整個院子總是顯得生意盎然。
出身農民家庭的華國鋒,對土地有著很深的感情。他主政湖南時期,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
鮮為人知的是,他曾給予研究雜交水稻的袁隆平大力支持,多次主持召開會議聽取匯報,親自拍板拿出財政扶持資金,對雜交水稻的推廣利用起到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此,袁隆平一直對華老懷有很深的感念之情。
2006年6月,在北京出差的袁隆平,得知華國鋒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就上門看望。臨別前,華國鋒親自手書“隆平同志貴在創新”的橫聯,勉勵他繼續努力,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平時,華國鋒的生活作息很有規律,飲食也很簡單,作為地道山西人的他,喜歡吃面條、饅頭、花卷等面食。
他的另一個愛好就是看報紙和新聞,吃完早飯他就開始翻閱當天的報紙,有時候看得太入迷了,連吃飯都叫不動他。
晚飯后,則是他“雷打不動”的新聞聯播時間,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另外,他還對書法有著一定的造詣,其筆力蒼勁,氣勢磅礴,被譽為“華氏顏體”。對于上門求墨寶的人們,他總是有求必應。但是當有人要花重金購買他的作品時,他卻一概予以回絕。
一年中的最重要兩天
盡管華國鋒平時很少出門,連散步都是在院子里進行。但一年中,無論刮風下雨,總有兩天他是必須要出去的,不但是自己,而是全家一起出動。
那就是毛主席的誕辰(12月26日)和忌日(9月9日)。
每到這兩個日子,他就會帶著家人和工作人員,準時出現在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并且親自喊行禮令。這個傳統,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改變。
2007年12月26日,是他最后一次去悼念毛主席,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那時,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一直住在醫院,連行走都困難,家人和醫生都勸他安心養病,但他還是固執地來到了毛主席紀念堂,當時他說:“最后一次了,你們還不讓我去嗎?”
他推開家人攙扶他的手,像往常一樣,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坐像鞠了三個躬。離開前,他還給毛澤東的重孫毛東東題了一幅字:“東東小朋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飽含了他對毛主席后輩的期許。
對于他而言,毛主席不僅是一位偉人,更是他的老師,他的領路人。他對毛主席的尊敬和愛戴,至始至終,不曾改變。
最后一次點餐
澤園酒店,是毛主席當年的警衛員退休以后在北京開的一家飯店。
飯店以毛主席喜歡吃的菜為主打招牌,由當年毛主席的廚師負責打理,紅燒肉、武昌魚、烤辣椒等菜肴被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吸引了很多食客前去品嘗。
偶爾,華國鋒也會到那里去坐坐。
2008年6月底,華國鋒再次住進了醫院,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
逝世前一個月,他突然對家人說想吃“蘿卜絲酥餅”,這是毛主席生前喜歡吃的。家人連忙聯系了澤園酒家,毛主席昔日的老廚師親自為他做了這道菜,并配上點心和小菜送了過來。
這也是華國鋒生前最后一次“點餐”。
2008年8月20日,華國鋒逝世,享年87歲。正如他低調的性格一樣,他的逝世沒有驚起太大的波瀾。或許,這也是他生前的愿望,安安靜靜地離開,不給任何人添麻煩。
8月初,他曾短暫出院,有關方面給他送了一張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希望他能去觀看。能在家門口看奧運會,也是他的一個心愿,但不久他的病情就再度惡化,他對別人說:“我老了,不去了,你們去吧。”
沒能看上奧運會,也成為了他一生最后的遺憾。
華國鋒的一生嚴于律己,光明磊落,無論在任何崗位上,他都始終保持著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
無論是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風云激蕩的政壇生涯,他都能夠堅守初心,顧全大局,一心只系于祖國和人民。
他一生都沒有忘記毛主席交給他那張紙條“你辦事,我放心”,并將此作為最大的前行動力。在那個撥亂反正的年代,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社會局面的平穩過渡,為開放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沒有辜負毛主席的重托,完成了歷史交給他的使命。
在急流勇退以后,他從未對昔日的一切有所眷戀,而是保持著一顆平和的心,回歸到平靜的生活中去,成為了一名樸實的閑居老人。
在他的追悼會上,廣大民眾自發前來為他送行。在告別廳的廣場上,一位五十余歲的男子舉起了黑底白字的橫幅:“顧全大局胸懷坦蕩豐功卓著英明永存”,旁邊有不少人主動輪流替他舉起橫幅,稱贊這十六個字客觀詮釋了華國鋒同志的一生。
如今,他的子女們也和他一樣,本本分分,普普通通,保持著質樸的本色,既沒有出國的,也沒有靠經商發跡的,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甘于奉獻。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