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刷到一張1996年的汽車指導價,猛地一看感覺跟現在的價格相差不大,可仔細一想,總感覺哪里不對勁。回想三十年前,一輛大眾桑塔納賣23萬,開上它兜風,回頭率絕對是100%!那時候,我所在的二線城市房價才2000/平,一輛車都可以買套100多
最近刷到一張1996年的汽車指導價,猛地一看感覺跟現在的價格相差不大,可仔細一想,總感覺哪里不對勁。
回想三十年前,一輛大眾桑塔納賣23萬,開上它兜風,回頭率絕對是100%!
那時候,我所在的二線城市房價才2000/平,一輛車都可以買套100多平的房子,地段還可以隨便挑。如今桑塔納的指導價8.69~11.18萬,除掉優惠,落地價10萬左右就可以到手,是不是很便宜了!
根據購買力來對比,三十年前的1萬元相當于現在的21萬,那時候手握1萬元就是“萬元戶”,如今10000元就是一部高端手機的錢,按理說現在買車就跟買“白菜”一樣,可事實并非如此。
有人就問:汽車越來越便宜,到底是車企“卷”了,還是老百姓“醒”了?
今天聊聊這個話題,看完真相,可能戳心窩了!
我國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一,但不能扯平均值!
從2009年開始,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1,任何車企對于中國市場都不敢小覷。
目前燃油車競爭趨于白熱化,有些品牌已經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也有新品牌陸續引進國內市場,可以說是前仆后繼。
而新能源市場,以特斯拉為首的國外品牌,跟國內造車新勢力也在加緊瓜分市場。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是15%左右,乘聯會預估2022年將達到25%,也就是說:每賣4輛車,就有一輛新能源車。
畢竟泱泱大國,人口基數擺在那里,加上國人天生愛面子,不管有錢沒錢,車必須有,哪怕不開。
有人說:汽車就像核彈,可以不用,但是必須有!
還有人調侃:沒車,就別想過“丈母娘”這一關!
話比較粗糙,但就是這個現狀,汽車是新時代的三大件:房子、車子和票子,缺一不可!
國內汽車保有量確實驚人,但看人均擁有量和人均GDP,跟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漂亮國”當之無愧的汽車大國!
排名前十中,歐美發達國家占了8個,亞洲國家只有2個,而我們的人均還不如馬來西亞。
從側面來看,國內的汽車購買潛力還有多大的空間,這也是各大車企盯著國內市場的最大原因!
有人問:汽車越來越便宜,為什么人均還是上不去?
以桑納塔為例,當初23萬一車難求,如今10萬“白菜價”,對比購買力,確實便宜了非常多,但是也暴露兩個問題:
1、盡管桑塔納越來越便宜,但絕大多數人依然買不起。
2、買得起桑塔納的人,壓根看不上桑塔納。
乍一看,這是兩個矛盾的觀點,從辯證法來看很好理解:國人的整體收入水平在緩慢增加,但貧富差距還在拉大,任何時候都符合“二八定律”,也就是說窮人依然是主流,特別是疫情爆發以來,很多人被打回原形,而有些人的財富越來越集中。
再來看看目前國內的收入分級和可支配收入,對于老百姓來說:盡管車越來越便宜,但是想買一輛車,還是有難度的。
車企也不傻,自然把這些數據研究得透徹,他們深知一個道理:富人買車,哪怕買幾輛,基數也有限,最終還是要靠基層老百姓來買車,所謂薄利多銷,才是車企的終極目標。
因此將汽車價格下探,然后輔助“零首付、零利息”的套路,讓很多人入坑。
汽車越來越便宜就是車企下的一步大棋,背后原因個個戳心!
第1個、車企確實開始“卷”了
車企之間的競爭,造成內卷是必然的趨勢,道理其實很好理解:
初始階段:三十年前,桑塔納一車難求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競爭,那時候是賣方市場,車企說了算。
成長階段:后來合資車陸續被引進國內,競爭有,但還比較小,畢竟市場的消費潛力遠遠大于車企的供有率,也就是供小于求。
競爭階段:隨著國產車偷師學藝逐步成長起來,盡管質量不如合資車,但價格便宜,合資車的市場份額開始被蠶食。
淘汰階段:以前只是燃油車內部、國產與合資車之間的競爭,如今新能源車如雨后春筍開始爆發,關鍵是國產新能源車這次沒有掉隊,因此汽車市場的內卷加劇是必然,現階段就是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階段,大洗牌才剛剛開始。
車企為了在內卷中能夠存活下來,基本采取一樣的套路:以降價換取市場,畢竟“一個便宜三個愛”,而這個動作猶如“蝴蝶效應”,看看豪車的下探動作,就知道汽車市場有多“內卷”了。
第2個、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國產車倒逼合資車降價
早期,國產車技術落后,很多關鍵技術都要交專利錢,汽車定價話語權基本被成本卡得死死的。
如今很多車企有自己獨立的設計、研發、加工組裝的團隊,有些技術是自己的專利技術,逐步擺脫國外車企的控制,加上車企都在推進平臺化和模塊化,有的還是機器人生產,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因此價格下探是必然。
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國產車的質量迎頭上趕,價格又趨于合理,自然會對合資車造成沖擊。放十年前,就算是便宜的國產車,大家都不敢買,可如今不一樣了,看看長城哈佛H6、長安CS系列、吉利帝豪、比亞迪等銷量,老百姓已經給出答案。
合資車這時候只能壓縮利潤,畢竟以前賺得太多了,如果還想著加價收割老百姓,無異于自毀長城。因此合資車越來越便宜,國產車的進步也是有功勞的。
第3個、價格可以降,B格不能丟!
有人說:BBA現在都白菜價了,20多萬就可以入手了。
誠然:奔馳A180L,落地價20.6萬;寶馬1系 120i M運動曜夜版,落地價21.1萬;奧迪A3L Limousine 35 TFSI 進取致雅型,落地價21.5萬
放以前,BBA對于普通工薪家庭想都不敢想,如今可香了。
車界流傳一句話:不怕豪車漲價,就怕豪車下探!
盡管BBA推出很多入門級車型,但是稍微懂車的人就知道:這就是買車標送車。
但車企精明就在這里:入門級車型只是為了培養潛在消費者品牌忠實度,事后通過一切營銷手段,讓他們消費中高端車型。
如果花錢買了寶馬1系,就入了寶馬的圈子,但花錢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面子,下次換車可能就直奔3系,5系,直至X3、X5,最終為7系和寶馬X6來買單。只要認同這個品牌,車企總會有辦法讓你再掏錢換車,比如舊車置換等。
另外車企拿入門級車型沖擊市場,只是“組合拳”的第一步,因為他們不光產銷低端車型,還有高端車型的研發和制造能力,讓品牌有足夠的溢價,這個是其它中低端品牌不具備的能力。
比如說,奔馳能制造奔馳A級,但也可以生產邁巴赫這種頂級產品。
也就是說:車企能玩低端,也能造出高端,降維打擊對手,這才是降價沖擊市場的殺手锏。
第4個、車企之所以降價,因為敢明目張膽的減配
就拿桑塔納來說,三十年前的桑塔納就是國外的帕薩特第二代,配置都是一樣的,可如今的桑塔納除了一個名字,還剩什么?
很多合資車都是這個套路,剛進國內的時候,配置是滿滿的誠意,一旦摸準了國人的脾氣,開始明目張膽地減配,比如說ESP車身穩定系統、防撞鋼梁材質、側安全氣囊等。
老百姓看不見的位置能減就減,而老百姓喜歡的長度加L、空間、電子配置等,都是選配,如果只買低配,價格喜人,可除了車標什么都沒有,關鍵買不到“乞丐版”的車。最后只能多掏錢,買一些華而不實的配置。
以前皮糙肉厚的車型,用幾十年都沒啥大毛病,如今汽車更換頻次加快,新車開個3~5年也不會有大問題,于是車企在零配件的用料、做工上沒有以前用心,只要在質保期不出問題就可以,事后再出問題那都是車主的責任。
一句話:買的沒有賣的精,價格下探是不得已而為之,車企為了盈利,要么減配、要么捆綁售后保養、要么只能分期買車,總之不可能做虧本買賣。
最后!
汽車只會越來越便宜,這是大勢所趨,看看發達國家的汽車價格,再看看可支配收入。
而車企競爭“內卷”是必然,價格逐步下探也是好事,但老百姓要清醒,如果是不減配的降價,那才是真實惠,否則就要擦亮眼睛甄別。
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