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冠心病,是指為心臟提供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簡稱冠脈)及其分支出現狹窄和閉塞所導致的一類疾病。明確冠脈病變的部位、性質和狹窄程度等,對于治療和評估預后極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評估冠脈病變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和冠狀動脈CT
冠心病,是指為心臟提供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簡稱冠脈)及其分支出現狹窄和閉塞所導致的一類疾病。明確冠脈病變的部位、性質和狹窄程度等,對于治療和評估預后極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評估冠脈病變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和冠狀動脈CT檢查。兩者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
冠脈造影
冠脈造影,就是將導管通過手腕或大腿根的動脈送到心臟,往冠脈里注入造影劑,來觀察冠脈腔內的病變情況。由于信息準確,目前在臨床上,冠脈造影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但冠脈造影也有短處,除了費用較高以外,最重要的是須將導管經穿刺插入身體,屬于有創操作,可能在穿刺部位、途經的動脈、冠狀動脈甚至全身造成損傷。
雖然冠脈造影目前仍是診斷冠心病的最終依據,但在下列方面有其明顯不足。
(1)因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改變而進行的冠脈造影陽性率不足50%,冠狀動脈無明顯狹窄或閉塞,有些醫院甚至不足20%。
(2)不少患者心存畏懼,不愿住院接受有創的造影,且費用較高。雖然部分患者能夠一次完成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但大多數患者卻落得個“院白住,罪白受,錢白花”的結果。
(3)冠脈造影不能顯示危險的類脂斑塊,不能提出預警。這種斑塊容易破裂,造成猝死(發病后1小時甚至幾分鐘內死亡),幾乎無搶救機會。患者生前從無相關癥狀,出現的第一個“癥狀”就是猝死。
冠脈CT
冠脈CT屬無創傷的檢查方法,實際上是通過多排螺旋CT對冠脈進行掃描,從而了解冠脈病變情況。從1998年國際上的第一臺4排多排螺旋 CT問世以來,經過8排、16排、32排等發展,目前臨床上最先進的多排螺旋CT已經達到512排。“排”是指CT掃描機探測器的陣列數,一般排數越多,探測器寬度越寬,一次掃描完成的寬度越大。
除了無創,與冠脈造影相比,冠脈CT對于測量冠脈鈣化斑塊負荷、了解冠脈管壁及冠脈外情況、檢查先天性冠脈發育異常等也有優勢。
冠脈CT也有短處,比如心率超過70次/分、心律不齊或心功能衰竭時圖像不清楚;清晰和準確程度不如冠脈造影,冠脈細小分支不能充分顯示;對冠脈血流的動態觀察不如冠脈造影;對冠脈支架內再狹窄的評估受限等。
雖然冠脈CT屬于無創傷性檢查手段,但是它同樣需要采用X射線進行影像學檢查,據觀測,每接受一次冠脈CT檢測,受檢者所接受的放射線劑量相當于拍攝500~700張X線胸片的射線劑量,由于輻射所導致的腫瘤發生率會增加9%。因此,不要僅僅因為冠脈CT無創傷就反復進行該檢查,當然,如果確實需要,也不要過于擔心。
臨床上“綠色CT冠脈成像”應用更多
冠脈CT目前雖還不能完全代替冠脈造影。但冠脈CT能可靠地顯示冠狀動脈壁上的類脂斑塊,及時應用調脂藥可有效地將其消除,從而大大減少或防止心臟性猝死的危險。冠脈CT還能無創地對冠狀動脈支架或搭橋手術后的患者進行復查,相當準確地了解有無再狹窄或閉塞。
冠狀動脈重度鈣化時判斷狹窄程度、設備的分辨率還不夠高和受檢者X線劑量較大是目前冠脈CT的三大不足。冠脈 CT的技術還在迅速發展,機型幾乎年年出新。最新機型使檢查過程簡化,適應證增寬(無須控制心率),屏氣掃描時間縮短至1~4秒,射線劑量和對比劑用量均遠低于冠脈造影,在不斷提高圖像質量的前提下,正向所謂的“綠色”檢查邁進。展望可以預見的將來,“綠色CT冠脈成像”完全可能取代目前冠脈造影的形態學診斷功能。
但冠脈CT只是檢查手段,而冠脈造影可以同時對適合的病變進行介入治療。因此簡單地說,對于不能做冠脈造影,臨床上不傾向冠心病但又需要排除冠心病,介入或搭橋術后療效評估的患者可以選擇冠脈CT;而臨床上高度懷疑冠心病,很可能需要同時做介入治療的患者,應該首選冠脈造影。
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