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長江源頭區域辮狀水系,攝影/王寧,來源/中國國家地理“水是國酒生命的起源——白酒的50%、黃酒的80%、啤酒的90%都是水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無數江河、湖泊、河流、濕地催生出不同的水質、風土、氣候、作物無數酒人將釀造技術與自然地理
長江源頭區域辮狀水系,攝影/王寧,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
水是國酒生命的起源——
白酒的50%、黃酒的80%、啤酒的90%
都是水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無數江河、湖泊、河流、濕地
催生出不同的水質、風土、氣候、作物
無數酒人將釀造技術與自然地理密切結合
最終釀出你我杯中風味各異的瓊漿玉露
由上至下分別是:黃酒、白酒和啤酒。
在釀酒界有一句俗話
“水是酒之血,糧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
水不僅是釀酒的必須原料
也是區分各地名酒特點的標志
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名酒在口味上極為不同
河水與泉水所釀的酒在具體成分也有顯著差別
黃河,一邊是山西,一邊是陜西,黃河在兩岸的懸崖峭壁間,迂回流經黃土高原,河曲蜿蜒,攝影/許兆超,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中國盛產名酒
它們的產地從南到北、由西向東
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全國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
這些名酒大都集聚在大江大河
或者清幽山泉之畔
那么,水究竟怎么影響了酒?
名酒又都用了什么樣的水呢?
01 好酒還須好水釀
漓江,攝影/卞志武 姜平,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12月
古人對于水與酒的關系,很早就有認識。先秦典籍《禮記》中列有釀酒的六要素,其中之一即為“水泉必香”,必須要用甘甜的泉水。南北朝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釀酒最好用河水,“遠河者,取極甘井水,小咸則不佳”——如果在遠離河流的地方釀酒,可以用甘甜的井水替代,切忌使用味道發咸的水。賈思勰還認為,河水的水質與季節有關,“初凍后,盡年暮,水脈既定,收取則用”——初冬時節,水面剛剛結冰,那個時候的水流較為穩定,最適宜拿來釀酒。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攝影/任亞東,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對于釀酒要用的井水,古人也很有講究。北宋人朱肱在所著《北山酒經》中特別強調,釀酒要用“井花水”。所謂“井花水”,又稱“井華水”,指水井的“平旦第一汲”,即每天清晨從井中打出來的第一桶水。按照《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的說法,井花水有鎮靜、安神、清熱等多重功效。
成都水井坊博物館內的古代酒坊遺址,攝影/甘霖,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除河水、井水外,可以用來釀酒的還有泉水。明代人高濂在《飲饌服食箋》中說,“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他認為,這些具有渾厚、奇絕、干凈、清幽特點的泉水,都是上好的釀酒原料。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說,“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說明瑯琊山的泉水很好,釀出的酒清冽可口。釀酒界至今相信“名酒產地必有名泉”,好酒與好水往往配套出現。
我們知道,無論河水、井水,還是泉水,在不同地方、不同季節都會呈現不同特點,這些特點,比如甘甜或者苦澀、清澈或渾濁、溫熱或冷冽,在釀造中都會影響成酒的口味。
▼
滁州瑯琊山泉水,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大略而言,黃河流域的名酒,如金徽酒、汾酒、仰韶酒等,大部分屬于清香型,少數為淡雅濃香型。在長江上游,四川地區釀造的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屬于濃香型;在長江中游,兩湖和江西地區釀造的稻花香、枝江、白云邊等,有濃香型,也有濃醬兼香型,口味豐富多變。
在淮河流域,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地釀造的洋河、古井貢、口子窖等,大多是度數較低的淡雅濃香型;在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區釀造的二鍋頭、牛欄山、老白干等,多為度數較高的清香型;在珠江流域,兩廣、福建、云南等地區釀造的桂林三花、長樂燒、湘山等,則是極富南方地方特色的米香型。當然,別樹一幟的貴州赤水河旁,誕生了醬香型的茅臺、郎酒和習酒。
赤水河南岸吳公巖,書摩崖石刻“美酒河”。來源/《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09期
以上列舉的這些名酒,大都誕生于明清時期,綿延數百年。比如,瀘州自古產酒,相傳諸葛亮曾命人以城南營溝頭的龍泉水釀酒,宋元時期酒業持續興盛,到明朝萬歷年間,瀘州大曲的制造工藝初步定型。現在,瀘州老窖還在沿用龍泉井水釀酒。洋河大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因產于白洋河而得名。現今的洋河酒廠位于駱馬湖畔,其附近有一口“美人泉”,清澈醇甜,利于釀酒。
此外,汾酒使用杏花村的水、五糧液使用安樂泉水、劍南春使用諸葛井的水等,也是眾所周知。這些名酒在數百年間,堅持不改變釀酒水源,從而維持了一貫的品質、口味和聲譽。
(上)洋河酒廠美人泉,(下)洋河酒廠明清老窖池,來源/洋河酒廠文化旅游區公眾號
02 水與酒有什么科學聯系?
在釀酒過程中,水首先可以作為糊化淀粉,以及溶解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各種微生物活動所需的介質。其次,水在蒸餾這道工藝中起到傳遞物質和熱能的作用。第三,勾兌時所用漿水直接影響成酒品質。研究表明,水的硬度、堿度,以及其中富含的礦物質,都會對酒的香氣產生影響。
赤水河,攝影/楊建,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水的硬度指水中鈣離子、鎂離子的濃度,以(DH)表示。硬度分為六等:0—4度為最軟水,4.1—8度為軟水,8.1—12度為普通硬水,12.1—18度為中硬水,18.1—30度為硬水,30度以上稱為最硬水。硬度只要是在18°以下的水,都可以用來釀造白酒。優質泉水的硬度在8°以下。
▼
浙江紹興沃湖,攝影/呂躍兵,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水的堿度指水中堿性物質的濃度,主要包括鈣、鎂、亞鐵、錳、鋅等鹽類。這些微量成分對微生物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的生長有促進或抑制作用。
水的堿度過低,會抑制發酵反應的進行,降低酶的活性,使生成的微量有機酸在中和過程里被消耗(酸類物質是產生酯類物質的基礎,酯類可以決定白酒的香味類型,有機酸的多少是判斷白酒優劣的重要標志),進而改變酒的香味和品質。水的堿度過高,也一樣會影響發酵和酶的活性。因此,釀酒用水通常以傾向中性的pH6—8為最佳。
綜合而言,硬度在8—12度,碳酸鈣含量較高的甜水,適于釀酒。而硬度過高的水,硫酸鎂、氯化鎂含量較高的苦水,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含量較高的咸水,都不利于釀酒。
桂林陽朔的“漓江第一灣”,桂林三花酒產于漓江旁。攝影/李想,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那么,大體來說,釀酒是用江水、河水好,還是用泉水、井水好呢?在賈思勰、朱肱們所處的時代,人類對于環境的污染較少,江河湖泊、泉水井水都還能保持清潔,可以直接用來釀酒。
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江水、河水往往存在污染,水面漂浮著垃圾,水質渾濁;相比之下,泉水和深井水要清潔不少;另外,地下水雖然純凈,但硬度過高。泉水、井水的硬度介于江水、河水與地下水之間,且受污染較少,是釀造白酒的首選水源。值得注意的是,水流通過水管、水泵、閥門等零件時,如果過多地融入其他鐵元素,也會對成酒品質產生影響。
濟南地標黑虎泉
當然,無論哪種天然水,與可以直接釀酒的工藝用水相比,都有不小差距。好在文明發展帶來的不只有水污染,還有凈化水源的手段。比如,酒廠會使用混凝法、過濾法等去除水中雜質,也會使用加熱法、石灰乳軟化法、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法等溶解雜質,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工藝用水。
現有研究也證明,中國各大名酒所用的水都堪稱優質。汾酒產于汾河之畔的杏花村,那里有一口被譽為“神井”的古井。經科學測定,井水中含鍶、碘、鋅、鎢、鈣、鉬、鎂、鐵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屬于優質天然礦泉水,以其所釀的汾酒屬清香型,入口綿甜、回味不絕。
(上)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攝影師/黨永立,(下)汾陽城北的杏花村有一口古井,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俗稱“神井”,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瀘州老窖使用的龍泉水清澈透明、微甜,呈弱酸性,且硬度適中,利于酵母繁殖和酯類生成。隨著產量擴大,瀘州老窖也從岷江的江心取水。江水經過凈化,同樣可以成為富含微量元素的優質水源。瀘州老窖被譽為“濃香鼻祖”,其后誕生于四川的名酒,包括五糧液、江南春、水井坊等,幾乎全部屬于濃香型,長江上游的名酒特色由此奠定。
由于茅臺的緣故,人們對赤水河的研究和保護更多。經檢測,赤水河水質清潔,無色無味,pH值為7.6—8.1,硬度為8.46—9.72,剛好適宜釀酒。為了保護這一醬香型白酒的集聚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赤水河的政策,使其成為中國唯一沒有被開發、被污染、被筑壩蓄水的長江支流。
(上)龍泉井,(下)瀘州老窖天然藏酒洞,來源/瀘州老窖官方
03 孕育于江河的名酒鎮
水除了是酒的原料外,還帶動了名酒鎮的形成。在歷史上,運河流域的酒業通常十分發達,原因有幾點:一是運河上人流密集,消費群體大;二是船只途經各地,有時需花幾天,甚至幾個月等待過閘,這時船上的人就要通過飲酒消磨時間;三是船工長期在船上就食,需要飲酒調劑。
浙江紹興山會平原航運,攝影/謝偉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清朝中期,仁懷是“川鹽入黔”的重要口岸之一,大量商人、船工、纖夫等云集于此,成為白酒的重要消費人群。當時,茅臺作為仁懷水運的終點與陸運的起點,更是有數十家釀造白酒的作坊。后來,一家名為“成裕燒房”的作坊,研制出了“醬香鼻祖”——茅臺酒。
在川黔交界處,還有另外一個名叫二郎灘的地方,同樣非常繁榮。20世紀初,一名布商見這里釀酒生意興旺,自己也開了一家“惠川槽坊”,這家作坊的釀酒師傅即是郎酒的發明人。
(上)郎酒酒生產車間,(下)天寶洞洞藏,來源/郎酒官網
安徽北部的濉溪亦是如此,其地處淮河流域,大運河曾在此經過。濉溪自古就是著名酒鄉,明代萬歷年間已有釀酒作坊10多家,當地的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釀酒遺址。借助溝通南北的便利水運,濉溪出產的洋河大曲、口子窖、古井貢酒等行銷全國各地。
作為著名的“九省通衢”,武漢在明清時期市井繁榮,酒肆眾多。一個姓劉的人發明了一種新酒,喝起來猶如山西汾酒,被稱為“漢汾酒”。特制黃鶴樓酒就是漢汾酒的代表。
擺放整齊的酒壇子,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官網
大江大河為中國名酒提供了“血液”,也為它們揚名全國,乃至世界準備了條件。因此,想要了解名酒,就要先從它們所在的地區、所在的江河說起。這就是“國酒地理”。
-END-
作者丨隋寄鋒
編輯丨趙國建、阿梅
參考資料
陸壽澎《白酒工藝學》
周嘉華《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釀造》
傅金泉《古今論釀酒用水》
張國強《水質對白酒的影響》等
陳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