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伏,誅殺了大哥李建成,得以“上位”,成為了大唐新一代的統治者。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的,行政命令要求下,編撰而成史料側重宣揚李世民的杰出才能,以表明繼位的正當性;作為失敗的一方,李建成被描繪成“資簡弛,不治常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伏,誅殺了大哥李建成,得以“上位”,成為了大唐新一代的統治者。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的,行政命令要求下,編撰而成史料側重宣揚李世民的杰出才能,以表明繼位的正當性;作為失敗的一方,李建成被描繪成“資簡弛,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儼然一副紈绔子弟形象。
但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掩蓋,技術上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自圓其說,很多時候是欲蓋彌彰,顧頭不顧腚。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偉大無須贅述,早已耳熟能詳;但在史料縫隙之間透露不少信息,表明李建成并非那么的不堪,其在隋末唐初的政治中,實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玄武門之變
招賢納士
《舊唐書》的“男一號”是李世民,其他人都得靠邊站,李淵也不例外,但實際上李淵才是太原起兵的真正主導者。公元616年,成為太原留守的李淵曾說:
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
由此可以反推,李淵看透了隋末政治腐敗,早有“有經綸天下之心”,只是礙于時機不成熟。
受此影響,李建成年少時有意識地結交人才,如與隋民部尚書韋沖之子韋挺,兵部尚書段文振之子段綸交好;617年,被立為世子的李建成開府置僚屬,招募了魏征、王珪、歐陽詢、羅藝等人。
此后,李建成還被李淵秘密派往河東“潛結英俊”。與此同時,李世民雖然也做著相同的工作,但因年紀以及閱歷的關系,不足以像大哥那樣獨當一面,只能留在晉陽,在李淵的指導下工作。
太原起兵后,唐軍相繼取得河西、霍邑之戰的勝利,兵臨龍門城下。《資治通鑒》記載:任瓌任河東戶曹多年,在河東人脈甚廣,其向李淵毛遂自薦,出任河南安撫大使一職,成功招撫了韓城、馮翊等地武裝。不僅避免了兵戎相見,還增強了唐軍的軍事實力,而任瓌正是李建成河東“潛結”的英俊”。
此后,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降,唐軍得以瓦解隋都城的最大一道屏障,隋軍屈突通部;接著李淵分西、北、東三面合圍長安,其中最先攻入長安城的是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
可以說這些人與李建成相互成就,前者獲得了平臺,建立了功勛,后者則因此獲得了政治資本,從而形成了足以左右唐初政局的一股勢力。玄武門之變后,成為了勝利者的李世民,啟用了部分東宮舊屬,固然有被李世民看重的因素,還有便是礙于東宮仍有影響而做出的妥協。
驍勇善戰
萬事開頭難,河西之戰是李淵起兵以來的第一場重要戰役。李淵決定賦予長子重任,擔任戰役的總指揮。李建成果然不負眾望,戰前嚴明軍紀的同時,親往前線視察,制定周密的軍事部署;戰場中則身先士卒,同甘共苦,激發出士兵強大的戰斗力,取得戰役的勝利;戰后除了斬首敵軍守將之外,秋毫無犯,得以收復民心,受到了李淵“如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的肯定。
隨后李淵組建的大將軍府“陣容”中,李建成被任命為獨當一面的(左)領軍都督。此時年僅16歲李世民作為大哥的“跟班”,也參加了河西之戰,如同此前在延攬人才方面,父親做出的“區別對待”,戰后,李世民雖然也被任命為(右)領軍都督,卻配以姐夫柴紹輔佐。
接下來的硬仗是霍邑之戰。霍邑不僅北據汾水,東靠太岳山,易守難攻,擁有地理優勢;而且隋軍兵多將廣,除了守將宋老生手握兩萬精兵,還有河東屈突通部作為策應。
李淵如果撤兵就失去了進軍關中的絕好機會;但倘若久攻不下,“大本營”太原空虛,又面臨著劉武周部勾結突厥南下的威脅,可謂是進退兩難,唐軍內部也因此意見不一,爭執不下。
關鍵時刻,李建成表現出卓越的見識,認為劉武周與突厥看似緊密的關系,實則是貌合神離,不足為懼,反而是進攻霍邑,對于唐軍關系重大,進則取天下,退則難以自保。李建成的主張最終被采納。
進攻霍邑時,李建成不僅承受了敵軍的正面打擊,而且其還根據宋老生性情急躁的特點,誘其出城,為李世民切斷敵軍后路創造機會,從而贏得了戰役的勝利。
輔佐朝政
解決了宋老生,通往長安還剩一道屏障,即河東的屈突通部,為此,李淵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率領向西,一路則有由李建成率領,繼續與屈突通對峙。
但華陰令李孝常獻出永豐倉軍糧,率眾歸降,打破了隋唐的均勢,此舉切斷了屈突通河東軍隊及長安部隊的物資供應,時間一久,人心不穩,加之李淵族弟李神通、女兒柴紹妻等人在長安城內所作的“策反”,唐軍不久便攻陷了長安城。
這也成為了李建成軍事生涯的“分水嶺”。 一方面大唐“新開張”,在內人心初定,百廢待興,許多政務需要處理;在外,此時的大唐沒有因為建立而安枕無憂,近的東有屈突通部對峙、西有薛舉父子侵凌,遠的還有劉武周、王世充、李密、竇建德等勢力虎視眈眈;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在一系列的戰斗中,逐漸成長為一位優秀的統帥。
兩方面因素促成李淵將開疆拓土的主要任務交給了李世民,而李建成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管理”崗位,如參與制定“先固根本,再取關東”的宏觀戰略:
為了配合“先固根本”戰略的實施,李建成親自過問士兵招募、武器制造等工作;至于糧草供應,李建成派段綸任益州刺史,為前線提供充沛的物資供應;
至于“再取關東”,李建成與李淵一道謀劃著全局。派紹、李靖、李孝恭對付南面的蕭銑;北邊則派出李琛、鄭元壽以女色賄賂突厥始畢可汗,以此穩住突厥;東線的薛舉由李世民對付。
后記
由此可見,李淵起兵之初,李建成已經是杰出的軍事將領了,完全能夠獨當一面;在哥哥的身邊,李世民也迅速成長。李淵定都長安,建立大唐后,因“革命任務”的不同,產生了分工,一方面李淵未雨綢繆,注重培養李建成,成為合格的儲君,為此為其配備了李綱、鄭善果兩位老師,二人均為隋朝名臣,出別出任過隋禮部尚書和民部尚書。
另一方面隨著戰事的深入、經驗的累積,李世民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將領。于是,李建成轉為“幕后”,與李淵一道謀劃全局、為前方做好后勤保障,而將開疆拓土的任務,交給了李世民。此后李世民的政治地位,隨著戰功的累積而迅速提高,進而影響到了李建成。一山不容二虎,原本相親相愛的兄弟,隨著摩擦的升級,最致兵戎相見,喋血玄武門。
李世民曾對大臣說過: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說明李世民為了證明自己繼位是天意,為了證明自己能夠做得更好,一直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背后自然少不了李建成的“鞭策”。所以說,李建成的“隕落”,是李氏不幸,大唐幸。
馬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