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每一個賓客如云的古董市場、拍賣會甚至街邊的跳蚤市場里,都有許多收藏家、投資者目光熱切地尋覓著可能讓自己一夜暴富的寶物。人們總覺得唯有自身才是那個識得千里馬的伯樂,但當人群中的熱鬧漸漸平靜時,轉頭發現撿漏寶物的事情,可謂是千萬分之一。然而,總
每一個賓客如云的古董市場、拍賣會甚至街邊的跳蚤市場里,都有許多收藏家、投資者目光熱切地尋覓著可能讓自己一夜暴富的寶物。
人們總覺得唯有自身才是那個識得千里馬的伯樂,但當人群中的熱鬧漸漸平靜時,轉頭發現撿漏寶物的事情,可謂是千萬分之一。
然而,總有一些人是被上天選中的幸運兒,命運將一場大富貴悄然送到他的家門口。2005年,北京的秦先生一邊不顧妻子的怒火,堅持向親朋好友籌款,一邊牽腸掛肚地等待著天明。
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那眾人眼里不值一提的拍品,也許是他一夜暴富的機會。
發現端倪,籌款9萬拍賣場巧奪寶
家住北京的秦先生在一家文化單位就職,于文物古董的探尋上有著十分的熱情與堅持。在周圍深厚的文化氛圍熏陶下,秦先生逐漸養成了參加拍賣會,一覽眾珍寶,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淵源的興趣。
2005年的一天,他照常參加了一場拍賣會,不料竟因此搖身一變成了大富豪。
拍賣會上的氣氛格外熱烈,人們翹首注視著展覽臺上一件件價值不菲的拍品,心里飛速地衡量著拍品的價值,等待著隨時舉起牌子將自己心儀的寶物收入囊中。
的人們緊張得頭上都冒出一股子熱氣,畢竟誰也不希望旁人將其“心頭好”奪走。
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件件拍品都已“名花有主”,秦先生的心里是又羨慕又可惜,羨慕的是旁人拍下珍品的笑臉,而可惜的是自己雖有心收幾件寶物,卻是囊中羞澀,每次來拍賣會不過是解解眼饞罷了。
此時,工作人員將一件陳舊的袈裟擺放到了展臺上,這件袈裟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澤,那灰撲撲的顏色和破敗不堪的樣子讓在場的眾人不屑一顧,連認真聽拍品介紹的人都寥寥無幾。
然而,秦先生卻對此袈裟來了興趣,畢竟這件拍品的價格與其他古董文物相比,有如天上地下的差別。他忽然想到一件蹊蹺的事來——一般的袈裟通常由小塊的布片縫制而成,為何此袈裟是一整塊緞面制成?難不成有什么秘密在此?
想到這里,秦先生心頭冒出一個膽大的念頭,他想把這件袈裟拿到手好好研究,說不定日后富貴便在此一舉!但是,現場這么多收藏家都沒有對這件破袈裟有所青睞,會不會是自己看走了眼呢?
賭還是不賭?秦先生的心里已是“天人交戰”,9萬的底價雖說在拍賣行里已經是十分低了,可自己一時間拿不出來。
最終,因現場無人競價,這件破袈裟以流拍的結局告別了展臺。
天色將晚,雖說拍賣會早已結束,秦先生的腦海里仍然被那件破袈裟占據著。在家里,秦先生憂思苦惱、唉聲嘆氣的樣子,引起了妻子的注意。不得已,秦先生只好向妻子分析了一番自己對那件袈裟的猜測,并愈加確定了買下它的決心。
盡管妻子堅決不同意他去向親朋好友們借錢,賭這件破袈裟究竟是不是寶物。可秦先生還是籌款湊夠了9萬元,并再度來到了拍賣場。
由于無人與秦先生競拍,這一次他順利地拍到了這件破袈裟,并帶回了家中。一入家門,秦先生便著急而小心地將破袈裟鋪在桌子上觀摩,最終決定冒險拆開上層的緞面,之后,秦先生不由地大叫一聲。
原來這袈裟真的有夾層,里面竟然藏著一張薄如蟬翼的綢緞!黃緞織金,五色梵字。雖然秦先生不知道這是何方寶物,為了不聲張,他先是找到一位文物專家鑒定。
專家告訴秦先生,這種綢緞是清朝皇室成員入殮時,用來包裹軀體的,不太吉利。雖說有些文物歷史價值,但在市面上難以流通,自己正好在研究此類文物,愿意以兩倍價格收購,幫助秦先生轉手。
秦先生一聽,便知這塊經被另有大來頭,畢竟誰也不會把不值錢的東西砸在自己手里。
于是,他婉拒了收購,尋到一位研究玉器的朋友李彥君家中,一起考量這件經被的價值。李彥君對在研究玉器的過程中也碰見過一些宗教文字,一對比發現這似乎與宮廷有關,于是他建議秦先生可以去請教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們。
告別朋友后,秦先生決定向著名的文物鑒定師張淑芬請教。她將這件經被“請入”研究室里,在仔細與同事商討后,給出了答案,這塊經被絕對不同凡響!
首先,這張“被子”是由緙絲所制。其次,顏色為皇室專用的黃色系。因此,這應該是皇帝、皇后,或是皇太子死后所用。然而,其主人是誰,尚未可知。
二次拍賣,1.3億天價成交震驚世人
此后,秦先生將這件經被仔細地收藏起來。為了獲得更大的價值,秦先生查閱了大量關于陀羅尼經被的資料以及清朝皇室貴族的殯葬文化,隨著了解的深入,他不禁再次感嘆起自己的好運氣與好眼光。
2007年年底,秦先生決定將收藏了3年的經被放到拍賣場上拍賣。
2008年1月6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這件經被作為壓軸藏品,公布于世。
陀羅尼經被一出場就引發了十幾次的競價,收藏者們咬著牙,無一不是出到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價格。拍賣場熱鬧緊張的氛圍被烘托到了極致,這件經被最終以6550萬元的價格拍賣,加上傭金,實際成交金額為7205萬元。
一下子,秦先生的資產便漲了800余倍,周圍的鄰居們和同事們無不羨慕著他。此刻,沒有人比秦先生更加地滿足命運所帶來的一切。
誰也沒想到,一件破袈裟居然藏著價值連城的珍寶!在此之前,秦先生與眾人一般,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連購買經被的9萬元都是湊來的。
轉賣經被后這巨大的財富,如果僅僅依靠秦先生的工薪,也許一輩子也賺不到這么多!這番經歷誰能不感嘆一句“富貴險中求”呢。
此次拍賣會結束,秦先生便徹底與這件寶物告別了。但他絕對想不到,這塊布被遠不止這點價錢。
時間來到了2010年,從秦先生賣出藏品算起,已過了兩年,而短短兩年的時間又能讓這件經被的價值漲到什么程度呢?第三次陀羅尼經被現身的拍賣會上,競拍者們的目光依舊被這塊經被所吸引,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最終以1.3億元的天價成交。
在那個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的年代,1.3億元是何其豐厚的收益!足以讓一個普通家庭以非常富足的生活方式度過一生。
也許很多人會納悶,為何一件不起眼的經被能拍出如此高的價格,比許多遺世書畫與珍品瓷器還要貴重上幾個等級!其實,道理很簡單,人們常說“物以稀為貴”,在歷史上,只有清朝的皇室才會使用緙絲所制的陀羅尼經被。
經過連綿的戰火、盜墓賊的光顧、與地殼運動的影響,從墓中被帶到大眾眼前的經被本就少之又少,保存完好就已經是幸運,更不用說皇帝太后所用的經被,如今的藏品數量一只手便可數。
還有一件是慈禧所用的經被,現如今被清東陵博物館所收藏,且數其陀羅經被最大,寬達274厘米,長為280厘米。另一件曾在康熙的棺槨中,然而這件經被早年流于海外,幸好最終被愛國人士高價所得,流回國內;第三件便是這件被秦先生所發現的陀羅尼經被,存世時間長達200余年,依然光彩如舊。
那么,為何此等帝后入殮貼身所用之品會流入拍賣會上?又是什么原因藏于破袈裟之中呢?這件稀奇拍品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一段可悲可嘆的歷史事件呢?這故事的序章,還要從1928年孫殿英盜掘皇陵說起。
追根溯源,皇陵被盜珍寶江湖現身
北伐戰爭中,作為軍閥的孫殿英被國民革命軍打敗,所部改編為國民軍第十二軍,其仍任軍長,駐守在河北薊縣馬蘭峪,而清東陵正是修建于此地。
夜夜伴著大量珍貴的陪葬品入睡,眼見手上招兵買馬的物資越來越少,孫殿英的心里漸漸起了不義之心。
為了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孫殿英聲稱部隊即將進行軍事演練,不許平民百姓到東陵附近。1928年的一個夏天,孫殿英野心勃勃地帶著手底下的士兵們,用火炮強行轟開了清東陵的地宮。
慈禧的定東陵和乾隆的裕陵都遭到了這群瘋狂盜賊們的毒手,竊取的寶物不計其數。可嘆可恨的是,孫殿英與其手下都是一些粗人,只知道掠奪墓中的金銀瓷器,根本不認識那些古代名人的字畫,竟然將其扔在地上任人踐踏!
經過7天7夜持續地洗劫,整座乾隆和慈禧墓中的文物蕩然無存,珍寶之多整整裝滿了幾十輛馬車,更不要提因分贓不勻損壞的有多少。
更加令人發指的是,他們為了方便盜取財寶,居然將慈禧與乾隆的尸骸隨意拋棄在地宮內,極為猖狂。
劇情
孫殿英盜東陵立刻引起中外熱議。當時,溥儀得知后一邊對其恨得咬牙,一邊慚愧作為皇家子孫的自己竟然連老祖宗的長眠之地都不能保護!他連連發誓如果不殺孫殿英就不配為愛新覺羅子孫,可因實力不濟,只得于紙上泄憤。
其余滿清的遺老遺少得到消息后,無一不是淚流滿面,痛心疾首,急忙趕到了東陵,只見到處都是破碎的石塊和散亂的森森白骨,混合著一灘灘泥水,整個場面一片狼藉,昔日尊嚴無比的祖宗陵寢落得此番地步,如何不叫人肝腸寸斷?
這些后代子孫們把乾隆和慈禧的尸骨重新一一裝殮。或許是遺老遺少們不忍祖宗之物置于殘垣破壁之中,又或許是擔憂余下的寶物再次被盜墓賊覬覦,驚擾了先人,便將此物稍了出去,悄悄藏入袈裟之中。
清朝至寶,陀羅尼經被的前世今生
陀羅尼經被又名“往生被”。佛教認為,將經被蓋在亡者的身上,便能令其生前的一切罪孽煙消云散,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在清代,陀羅尼經被才被正式納入喪葬禮儀制度。
文中開頭所提的經被,是用藏羚羊絨、香樟絨、金線等,采用雙面緙絲織就而成。藏羚羊絨無比珍貴,其價值可與等量的黃金媲美。
《清會典·葬禮》曾記載,皇帝的陀羅尼經被上布滿了五色梵文,中心為喇嘛塔圖案,且全都是金線繡成,整體呈明黃色,上下總共為3層,厚度卻薄如蟬翼。
從這番文字記載,我們不難想象出那件幾次出現于拍賣會上的陀羅尼被,是何等的精致繁復。
其實,除去皇室的名頭,單從制作工藝來論,這件經被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所謂“一寸緙絲,一寸金”。作為中國絲織技藝的頂峰,緙絲從來就不是平頭百姓能接觸到的。
這件經被長2米,寬1.38米,面積接近3平方米。這樣大的緙絲織物,需要三五位皇家御用技工用上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自宋代以來,緙絲就是御用織物之一。在博物館里,我們唯有在一些皇帝皇后的朝服上,或者不被允許出海展示的珍貴書畫上才能一睹真容。
因緙絲技藝的超高難度,它被稱為“織中之圣”,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清朝的結束,陀羅尼經被不再是皇家御用之物。到了民國時期,普通老百姓也會使用經被蓋在亡者身上,只求一個身后平安。當今社會,佛教僧眾及在家弟子通常都會使用。
2021年8月,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清東陵博物館用5年時間實施了館藏紡織品修復工作后,成功地將20件“江寧(南京)織造”的清朝皇家秘寶修復成功,其中就包括了慈禧地宮出土的陀羅尼經被、壽字竹枝袍等其他珍貴文物。
慈禧陀羅尼經被上裝飾有“萬福萬壽”吉祥圖案,還有25000多字的漢字佛經。它們都采用了緞地捻金繡工藝,且點綴著820顆流光溢彩的珍珠,令人可惜的是上面的珍珠已在孫殿英帶頭的盜墓事件中遺失了。
修復前,陀羅尼經被已經是殘缺不堪,上面的文字有許多都不得而知。修復人員們都是專業的織造工匠,除了眼睛的那部分,他們將自己全身都用無菌的材料覆蓋住,以免從修復室外部帶進細菌,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與原材料對比、確定修補針法、考量修復的文字內容,在修復人員的努力下,這件文物終于在2021年恢復了昔日的華美。
結語
一件經被在這兩百年中經過了無數人的手,也隨著各階段的所有者經歷了漫長的時光,走過了動蕩的時代,見證了清代的沒落,中華之崛起。
一個強盜讓它從黑暗中于民間浮沉,一位慧眼識珠的收藏家使它曝光于聚光燈下。經過百年的輾轉,它的身價也從皇家的無價之寶,變為了數字代表價值的藏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現代社會早已是日新月異,當我們在羨慕秦先生有如此一番大際遇的同時,何嘗不曾感嘆一個皇朝的興衰呢。
然而,像秦先生的幸運總是難得,莫要為了賭一場富貴,忘記了作為大多數的平常人,只有腳踏實地拼搏才是走向幸福的唯一途徑。
何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