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有讀者朋友留言提問,為什么每年查體,后來還是有同事得了晚期肺癌?定期體檢防不住癌癥嗎?那還體檢干啥?豪大夫也曾遇到兩位不幸的病人,一位50歲男子,五一體檢沒事,國慶節查出肝癌晚期,這位病人已經不在了;還有一位女士,6月份體檢沒事,9月份
最近有讀者朋友留言提問,為什么每年查體,后來還是有同事得了晚期肺癌?定期體檢防不住癌癥嗎?那還體檢干啥?
豪大夫也曾遇到兩位不幸的病人,一位50歲男子,五一體檢沒事,國慶節查出肝癌晚期,這位病人已經不在了;還有一位女士,6月份體檢沒事,9月份反復低熱、胸水,結果胸水里找到了低分化的腺癌細胞……
不過幸運的是,這位女士抗爭了8年(化療和靶向治療為主,花了40多萬),生活質量一直還不錯。
翻看歷史,我們發現人類文明繁衍至今,曾經受到過很多次烈性疾病的考驗,比如鼠疫、天花、瘧疾、非典……最終人類都取得了勝利!
有的是找到特效藥,阻止了大批病人死亡,比如利福平、異煙肼等控制了“癆病”;
有的是找到了阻斷的方法,找到了特效的疫苗,比如天花;
還有一些至今尚未攻克,只能及時阻斷發生,比如艾滋病毒、狂犬病;
而近幾十年來,正處在攻克的過程中,前途光明但眼前依然有黑暗的,當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癥!
目前來說,很多早中期癌癥,通過及時手術或其他特效治療,可以實現治愈!甚至少部分晚期癌癥,比如絨毛膜上皮癌、某些淋巴瘤,可以通過化療治愈。
于是人們開始思考:既然癌癥早期可以治愈,晚期大多沒有良策,能否做到全部早期發現呢?
比如很多癌癥雖然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但通過健康體檢可以及時篩查出來!如早期胃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肺癌等等。
那么,定期體檢就不會得晚期癌癥嗎?
對不起,還不行!
健康體檢就像漁網撈魚,只能撈大魚,小魚可能會漏掉。
相對的,越便宜的體檢套餐網眼越大,漏的會更多一點。
舉個例子:很多單位的年度體檢,肺部會選擇胸片而不是胸部CT。
而胸部X光片對早期肺癌的漏診率很高,因為分辨率不夠,還存在視野盲區。
像圖中箭頭所示這種小肺癌,胸片不顯影,肯定會漏診,但CT可以篩查出來,密切跟蹤,及時治愈。
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我們建議:40歲以上女性(有腫瘤家族史者不妨降低到35歲以上)、煙民或者經常接觸二手煙者、長期接觸廚房油煙者,胸部體檢可以自費加做一個CT。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我們看一個比較遺憾的病人:
這位女士在鋇餐體檢時發現左肺尖高密度影。
這里的病灶常見于肺結核、塵肺等,但必須進一步CT檢查除外肺癌。
遺憾的是病人沒有選擇自費進一步檢查,自述年輕時可能得過肺結核。
結果一年以后,病灶長大了:
并且發生了淋巴結轉移,不能手術了。
所幸現在晚期肺癌也有很多治療手段,比如化療、放療、射頻消融術、靶向藥物治療等。
這位老太太經過一年治療之后,病灶明顯縮小了:
晚期肺癌病人生存4、5年以上的越來越多了(不過治療費用都不低)。
期待4、5年以后,能夠涌現更多、更有效和更便宜的靶向藥物和免疫制劑。
如果發現肺部病灶,想確定是不是肺癌,該怎么做?
一般來說,發現了肺部小病灶,首先都要做一個胸部螺旋CT,如果是實性結節,可能還需要增強掃描觀察病灶的血供特點,鑒別炎癥、結核球和腫瘤。
胸部CT配合增強掃描,加上腫瘤標志物檢測等臨床資料,可以明確大部分惡性腫瘤。
這位病人是一位78歲的老爺子,體檢發現左肺不規則結節,有毛刺,有胸膜牽拉,高度懷疑肺癌。
但是增強掃描發現病灶沒有任何強化,說明病灶沒有供血血管,提示這是一個結核球(結核桿菌會破壞一切,形成局部干酪樣壞死,沒有血管所以增強掃描不強化;少數活動期病灶可以周邊包膜樣強化;極少數明顯均勻強化)。
后來進一步穿刺證實為結核性肉芽腫,避免了挨一刀。
再引申一個常見的疑問:查到肺結節,醫生建議隨訪觀察,會不會錯過手術機會?
很多人查到肺結節會非常緊張,擔心隨訪觀察結節會拖延到晚期,耽誤治療。
我們總結發現,小病灶絕大多數生長很慢,不會在短時間內增長到晚期。
像這個磨玻璃病灶,長徑4毫米,3年的時間長到下圖這個大?。?/p>
手術切除證實為浸潤性腺癌,沒有耽誤治療。
這個結節屬于生長比較快的。
一般來說,吸煙者或頻繁接觸二手煙者,發現肺結節要謹慎,隨訪間隔要縮短,因為這個群體的肺結節,可能生長速度更快一些。
上圖是一位老年男子,抽煙半輩子,體檢發現右下肺實性小結節,直徑5毫米。
僅僅1年后,增大數倍并且廣泛轉移了,很可惜:
至今有煙民質疑抽煙是否真的會致癌,這種明晃晃的例子比比皆是,為啥總是視而不見呢?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感謝閱讀,希望對朋友有啟迪!
如有疑問,可以在留言區提問,我會酌情回復!
劉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