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玄鳥不辭桃花寒——談談如何進一步弘揚和創新“無錫的自豪指向”浦巍市政協常委、首控基金管理無錫有限公司董事長無錫山輝川媚、物阜民豐、地靈人杰,向為江南一大名城,歷史人文燦爛,百姓宜居宜業,堪與蘇杭媲美,是名副其實的“太湖明珠、江南盛地”。逮至
玄鳥不辭桃花寒——談談如何進一步弘揚和創新“無錫的自豪指向”
浦 巍
市政協常委、首控基金管理無錫有限公司董事長
無錫山輝川媚、物阜民豐、地靈人杰,向為江南一大名城,歷史人文燦爛,百姓宜居宜業,堪與蘇杭媲美,是名副其實的“太湖明珠、江南盛地”。逮至清末民初和民國年間,這個有著二千余年建城史的縣治進一步彰顯活力,在蘇州和常州兩個府治的夾縫中崛起,赫然成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城市,至民國年間,無錫有了“特別城市”的地位,新中國成立之初還一度成為蘇南行政公署的駐地。
無錫的崛起主要有賴于民族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錫一躍成為中國六大工業城市之一,工業總產值和產業工人數名列全國第三,建國后,名列全國十大經濟中心城市,蘇常二市遠在其后。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鄉鎮工業異軍突起,無錫的地位又一次躍升。三年前,無錫跨入萬億俱樂部,榮列全國地級市亞軍。其余方面,無錫的山水風光、人文景觀早就聞名于世,擁有歷史文化名城、文明衛生城市、雙擁模范城市等稱號,一句話,正如陸永基等諸多人士所言,無錫是一座值得自豪的城市。
無錫值得自豪的指向方方面面有許多,這里我想著重補充幾個方面,或許這幾個方面我們還有所忽視,或有待進一步強調。
一是對吳文化始祖即江南人文始祖泰伯的認識深度、宣傳力度還很不夠。
泰伯奔吳是毋庸置疑的史實。《史記》七十二世家,泰伯名列第一。清人有一副楹聯把泰伯的功勛概括得極為精準:“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一抔萬古江南。”泰伯肇始的吳文化精粹就是“謙讓謙和”和“開辟開拓”。
前者是內圣,后者是外王,內圣外王是儒家的經典修為,唯內圣方可外王,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涵義一樣。泰伯三讓王位,開拓江南,使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融合在一起,從俗而化俗,把勾吳國引向開化文明,吳國從壽夢到闔閭時代,成為中華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無錫和吳地今天的發達昌明,可以溯源泰伯打下的深厚根基。今天的無錫應該大力宣傳和弘揚泰伯精神。我認為,應該在無錫市中心如太湖廣場豎立一座宏偉的泰伯塑像,從而注冊泰伯和無錫的淵源關聯,好比蘇州豎立范仲淹的塑像,杭州豎立錢武肅王的塑像,許昌豎立曹操的塑像一樣,讓無錫自豪的指向有個宏大的歸屬感。
豎立泰伯塑像不只是個形式,而是有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其形態上的支撐就是位于無錫市新吳區的“三泰”——泰伯廟、泰伯墓和泰伯瀆,這是我們現成而具內涵的人文景觀。新吳區的領導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最近正在傾力打造省級鴻山旅游度假區及伯瀆河風光帶。
二是對“小上海”的身份認同及宣傳力度還應大大加強。
為什么上海方圓五百里,唯無錫有“小上海”的美譽?因為無錫和上海地緣相近,血緣相通,文緣相應。文化的最后選擇是人格。無錫人跟上海人的性格,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相似度。上海人精打細算又豪爽大氣,靈活求變又規矩本分,謙虛謹慎中又有飛揚自信。易中天先生在20年前就說過,上海人雖然小氣卻不貪婪,雖然精明卻不陰險。無錫人的精明也是精在“明處”,是“自私的合理”,是對個人權利的自我保護。“管好自己”是無錫人的處事之道。
上海從一個海濱小縣發展成世界級的大都市,有著諸多因素,外國列強租界的進入是其一,江浙和全國精英產業及財富的注入是其二。江浙二省中,錫甬二城好比一雙翅膀,把上海托舉騰飛起來。以無錫為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多少民族工商家以搶灘上海為榮啊,真是得上海者得天下。
即使是在餐飲行業,錫幫菜曾經驚艷上海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錫“老正興”紅遍上海,有一百五十多家,主營鮮活湖鮮菜,就像現在的海鮮酒樓。當時全國十七個菜系競業上海,無錫幫勝出,這是何等的榮耀。無錫人在上海獲得成功后,就反哺家鄉。在家鄉把工商業做得有聲有色,比方無錫當年的榮氏茂新面粉廠,生產的“兵船”牌面粉一直暢銷東南亞,憑什么?憑的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為了保證質量長優不差、保證企業長盛不衰,榮德生每天清晨進廠巡視,吃一碗自己廠子當日生產的面粉調制的清湯面疙瘩以作早餐,細細品味,來鑒定面粉的質量。細節決定成敗,“兵船牌”面粉想粗制濫造也難。這樣的品牌追求就是放在當代也極為罕見。
說不上是上海人借鑒了無錫人,還是無錫人承繼了上海人,反正無錫人和上海人一脈相承。新中國成立后,上海貨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是響當當的,無錫貨同樣如此,說起輕工產品、電子產品乃至機械產品,無錫貨的知名度一樣響當當。
說起無錫貨,有個有趣的例子,——有一次一汽無錫柴油機廠的老總錢恒榮到東北漠河觀光旅游,東北漢子的司機一路上與他閑聊,當得知客人來自江南無錫,便由衷而生敬重之情,說是他盡管沒有去過無錫,卻熟悉無錫、喜歡無錫。錢總就問他既然沒有去過,何來熟悉何來喜歡?他說他領略過無錫特產的魅力,一直感受著無錫的優秀,致敬這座江南城市。問他什么特產,估計不出泥人、醬排骨、油面筋之類,誰知他指指座駕說:“無錫的名牌特產就是汽車上的發動機呀。”
——原來他是個林場工人,18歲開汽車,開了三十余年,大部分時間駕駛大型卡車,夏季開出租車拉客觀光游覽掙錢。他說他開的車都裝備著無錫出品的發動機,這發動機真好真耐用,在運輸過程中從來不出故障,尤其是積雪冰封的日子,氣溫降到零下四十幾度,他來來回回拉著沉重的木材,真是順順暢暢、得心應手。也曾經用別處出產的發動機,經常會發生故障而趴下,令人不勝其煩,比如用別家的發動機啟動時竟然需要用火來預熱,很煩人,有時還發動不起來,唯有無錫的發動機,任它零下多少度,總是幾下就順利發動起來了,拉多跑遠都一路順暢,真靈真神。所以他雖然沒有去過無錫,也不知無錫有什么特產,卻因長期用的無錫發動機,一直順順當當,于是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產品質量的過硬,這座城市的厲害,油然產生了敬意。
錢總聽后沒有吱聲,沒有因為自己是無錫生產發動機的掌門人而難抑興奮,也使眼色勿讓同行者當場點穿——無錫研發生產發動機的掌門人就在你的車里。錢總默默感動著,為無錫感到自豪,他欣慰之余升騰起了更神圣的責任感:作為一汽解放發動機事業部和無錫柴油機廠的當家人,他覺得沒有理由不把柴油機、發動機做得更多更好,讓全國各地的公路上跑動更多的裝備有無錫出品的發動機的汽車。
茂新面粉廠也好,一汽無錫柴油機廠也好,都是“小上海”追求卓越的代表,好比無錫的鄉鎮工業之所以鶴立雞群,蘊含著艱苦卓絕的“四千四萬”精神。如今創業的老一代鄉鎮企業家次第交班給中生代和年輕一代,依然秉持這樣的精神,如紅豆的周海江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一馬當先開創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業園區的事例成為“一帶一路”的典范,“東港和西港”的故事廣為傳頌。
三是對本土文化還應更多融合提煉。
無錫的本土文化串聯起吳文化(古代)、民族工商文化(近代)和鄉鎮工業文化(現代),三者各有深意、緊密關聯。那就歸結到了無錫自古崇尚:“要好兒郎必讀書,欲高門第需為善”的基因。近現代名人輩出,現在小小無錫城密布著名人故居就是極好的注解。
無錫鄉賢普遍具有的品格就是行善至孝和勤讀,如城外七房橋的錢穆錢偉長叔侄、城里七尺場的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顧毓琇兄弟、江陰三劉、徐霞客,宜興的周培元、蔣南翔、徐悲鴻等堪稱典范,宜興的教授之鄉更是聞名遐邇。
無錫人行善可從眾多民族工商家和尋常市民回報社會、賑濟災民、扶貧助學中可窺斑知豹。除了榮氏三代出資建造“寶界雙虹”這樣的典范,還有八十余年前無錫工商界賑濟河南三門峽災害、捐助幾十萬斤大米,熬粥救民,拯救了一座城市等等事例。無錫人從來都是慈善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無錫是工商名城,民國年間曾留下過大量廠房、倉庫、民居、名人居所和行會建筑,沿運河帶尤其出彩,近年來我們進行了普查、保護和修繕,有的已經成為博物館及名人故居之類的設施,供本市和外地游客觀光。
最近,市委杜小剛書記提出了“活化利用百宅百院”的意見,非常及時和必要,就無錫而言,歷史文化建筑總量雖然不及南京和蘇州,但仍然可謂洋洋大觀,尤其是民國年間的建筑,隨處可見,我們應該把它們活化起來、利用起來,充實無錫歷史文化底蘊。
譬如不久前媒體披露過的無錫城中最繁華鬧市還有好幾座民國年間的老洋房,東門萬壽里的陳家洋房就是幾乎被遺忘和湮沒的一處。我實地踏勘過這座陳家洋房,它建于1934年,建筑的規制不小,饒有民國建筑風格,系當年無錫木行業老板陳大明所建的陳義茂木行,當時在無錫可謂家喻戶曉,工商廠鋪和尋常住戶需要造房起屋,上梁鋪地所需木材,陳義茂木行是為首選。這個歷史的遺存完全有必要保護修復,以填補當年無錫三百六十行“木業”的一行。這項保護修繕工作宜早不宜遲。
在無錫諸多名人中,有一位名人在無錫宣傳得不夠,他就是洛社石塘灣的李金鏞。
光緒十三年(1887)李金鏞受中堂李鴻章委派前往黑龍江漠河邊陲探察情況并籌建漠河金礦。這是他人生最后的三年,也是最輝煌的三年,人生抱負得到了最大的展示。
他堅決收回了被沙俄長期霸占的漠河金礦,建立了護礦武裝,屢屢擊退沙俄的進犯,并親自勘定邊界,收復了大量被沙俄奪去的國土,采金地沿江4000多公里,規模空前宏大,直到他溘然病逝,漠河金礦合計產金239250.1757兩,充實了晚清的國庫。他去世后光緒皇帝頒旨御祭,親筆撰寫祭文,贊其“鞠躬盡瘁、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名垂信史”,諭旨將他的事跡宣付國史館,準朝廷重臣李鴻章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合奏,在漠河、吉林、無錫三地敇建專祠。我之所以在此推介李金鏞的事跡,是想說明無錫的歷代先人都不乏國家的棟梁之材。
再說無錫的本土藝術也是風華獨具,卓然名世,譬如錫劇和歌舞藝術。
無錫的錫劇曾是華東三大劇種之一,二百余年來風靡太湖流域,其間名家輩出,尤其是王彬彬和梅蘭珍。他們二人的流派至今仍是錫劇的當家流派。一曲《珍珠塔》確立了“彬彬腔”,一曲《紅花曲》確立了“梅派”,后人難出其右。
再往前溯,錫劇還在灘簧時期,羊尖的袁仁儀率先進入上海大世界演出,梅蘭芳和田漢看后大為贊賞,到后臺邀請袁仁儀共進晚餐,灘簧作為戲曲形態由此確立。
為什么無錫有戲碼頭的美譽,一是本土的灘簧錫劇破土而出,二是滬寧線上無錫是戲劇的一大重鎮,哪個名角哪部戲劇必須到無錫戲碼頭來實踐一下才有可能進京滬打響,同樣,雖然評彈不是無錫本土藝術,但無錫后發成為江南第一書碼頭,只有在無錫得到檢驗,說書先生才有可能成為“響檔先生”,無錫的產業工人多,市井文化發達,藝術欣賞水平隨之提升,這也是無錫自豪的一大指向。
到了當代,無錫錫劇院好戲頻出,成了劇種的代表。還有歌舞劇院,連續推出《阿炳》《繡娘》《西施》《丹頂鶴》《歌唱祖國》……等劇目,屢獲國家級獎項。最近,又將投排反映深潛英雄的《奮斗者》,無錫人演無錫高科技英雄,非常值得期待。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今天,我們弘揚和創新無錫的自豪指向注定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每個人都是城市的“主筆”,有一個人就貢獻一份珍貴的力量;今天,我們弘揚和創新無錫的自豪指向就是七百多萬無錫市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支持建設者們以新發展理念打造科產城人融合的現代化城市,就是夜以繼日、全力以赴地努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全國最干凈城市。
只要我們都來努力,不斷努力,明天,我們一定會為今天的所思所言所行感到自豪。
來源:無錫文藝界微信公眾號
劉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