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著稱全世界。而談到禮儀,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的招待之禮,而以茶待客向來是國人招待賓客的最佳。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其中包含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著稱全世界。而談到禮儀,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的招待之禮,而以茶待客向來是國人招待賓客的最佳。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其中包含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明中最為精髓的部分,各大名茶蜚聲海內外,譽滿天下。
英國人的下午茶文化盛行不過180年,而早在我國四千七百多年前,茶葉在中國已被發現,茶文化從此延承。古代的人有多愛飲茶呢?白居易曾寫道“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納蘭性德悠嘆“賭書消得潑茶香”,蘇軾大笑“且將新火試新茶”等,在這些大詩人的筆下,“茶”出現的頻率不可謂不高。有中國人在的地方,就有飲茶的習慣,我們說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的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熱愛飲茶的古老民族,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國的茶葉就曾壟斷著世界茶葉市場,由此可見國人喜愛茶葉之深。
茶具
在我國古代,飲茶是十分流行的,而到了今天,飲茶漸漸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于“茶”似乎永遠只會出現在爺爺輩,父親輩等長輩們的口中,不明白那略帶苦澀的茶到底魅力在哪。故本文的目的,便是分析茶于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國茶文化謂之于何,來找尋茶香的魅力,重溫那藏在苦澀背后的甘甜醇厚。
一、 茶于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茶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部分,茶也在每個朝代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禮儀。宏觀來說,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往細的來說,茶之于中國人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習慣。
《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p>
翻閱典籍我們可以發現,茶是被神農氏發現的,因魯周公而聞名天下。由此可見,茶葉在最早被發現時,是擔任著解毒功能的藥材,奠定了茶葉養生功能的地位。而茶葉的發源地,就是現在的四川一帶,巴蜀之地,這里是茶文化啟蒙的搖籃。張仲景的《傷寒論》、陸羽的《茶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提到了茶葉的解毒和養生功能,而飲茶這一習慣真正興起來,只是唐以后的事,從宋元到明清達到極點,隨后就是一路走低,一代比一代衰落。
大禹之子啟華夏,中國歷史就此步入了文明社會,夏商時期共歷經千年,然而有關于茶文化的記載卻沒有一星半點。在這段沒有被記載的歷史中,茶或許就在西南地區人民手中,從野菜轉而成為飲品,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蛻變。喝茶不再只是為了解毒療疾,而是鐘情于葉子溶于水后產生的清新苦澀之味。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揭竿而起,建立周朝,茶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進貢品。我們都知道,這進貢品就是地方向皇宮進獻的珍品,茶葉作為新秀,也可以算作是珍品。而成為貢品的茶葉并沒有因此水漲船高,相對于飲用,作為菜式食用占多數。
《晏子春秋》中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栗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p>
春秋時期,齊國景公與國相晏嬰一同吃飯時,吃的糙米飯,有三五種葷食和茶、蔬菜而已,這里的蔬菜就是指以茶制作成為的菜品。在唐以前,茶于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什么?答案估計會讓各位失望,因為喝酒的占大多數,喝茶之人少之又少。比如讓中國文明進步的孔子孔圣人,他就是只喝酒,不喝茶。
《詩經》中記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孔子不會想到,后世的“茶”就是他筆下的“荼”。前一句的大概意思是荼的味道可說是和薺菜一樣甘美,后一句的大概意思是采摘苦菜又砍柴,養活農夫把心安,這時的“茶”是指一種帶有苦味的野菜。野菜怎么會上到貴族們的餐桌上,只有平民百姓們才會吃。所以,在唐代以前,飲茶一說并不盛行,茶的地位也不重要。
茶在步入文明社會前后從藥用到食用,初以飲用的方式出現已經是西漢時期?!顿准s》中提到茶有兩處,“烹茶盡具”,是指煮茶洗凈茶具,“武陽買茶”,是指去武陽買茶,這里提到的武陽就是今天的成都周邊,這表明在西漢時期,巴蜀一代飲茶習慣蔚然成風,且成都是買賣茶葉的重要地區。
三國時魏張揖的《廣雅》中記載:“荊、巴蜀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至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p>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茶成為佛門道觀中的新星,常聽到有“茶禪一味”、“茶佛一味”之說。直至唐宋時期,佛寺道觀制作的茶葉為飲品,飲茶漸漸取代食用,成為了國人熱愛的飲品。唐朝雖以飲茶為主,但茶葉菜肴等茶制食品頗多,風味獨特,自成菜系,如太和雞、香茶豆腐、茶蛋等等。宋朝時期,茶館和茶室層出不窮,兩者皆是飲茶、品嘗茶食的場所,這些地方既有清茶供品茗,也有茶蔥、肉羹茶、茶粥等茶食出售。經過多年的發展,茶館的經營機制日趨完善,成為了除巴蜀地區外,茶文化最為盛行的地方。
《夢梁錄》中記載,“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屬。向紹興年間,賣梅花酒之肆,以鼓樂吹《梅花引》曲破賣之,用銀盂勺盞子,亦如酒肆論一角二角。今之茶肆,列花架,按頓奇松異?”
二、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市而衍生出來的產物,兩晉南北朝時期,便有學者提出“以茶養廉”的說法,用以對抗當時奢靡之風。魏晉之時,內憂外患,文人悲嘆無以復興,漸興清雅之風,高談闊論時必有助興之物,而文人墨客們也從飲酒轉而發展為飲茶,從渾渾噩噩轉向保持清醒,因此后世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飲茶之舉為茶進入中國文化作下鋪墊,到了南北朝時期,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滲透了“茶”的元素。于官場之輩而言,茶是用來抵抗奢靡之風的利器,他們借茶以示廉潔,于文人雅士而言,茶代酒成為了高談闊論的助興之物,于佛家看來,茶又是鎮定入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此,茶超出它物理上存在的意義,向精神思想領域出發。
唐朝茶文化的盛行離不開當時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佛教興起、科舉制度完善、詩風大盛禁酒條令等,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得到高度發展。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成為了茶文化中不可撼動的里程碑,《茶經》的內容并不局限于飲茶、品茶等有關于茶的描寫,還有大篇幅的諸家思想、詩人氣質和文化與茶的結合,奠定了我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僧人、道士、文人構成了唐朝的茶文化,宋朝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增加了宮廷茶文化、全民飲茶文化。除開飲茶范圍的擴大,宋人一改唐朝直接煮茶為點茶法,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了南宋時期,又出現了泡茶法,茶文化因此普及。宋代飲茶技藝相當精湛,但于思想感情方面并未過多渲染。但由于宋朝飲茶的大多為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技術的促進融合,如范仲淹、蘇軾、王安石等著名文人都好茶,因此延伸出茶詩、茶貼、茶畫,這使得茶文化的內涵得到擴大,與文學藝術直接構成了緊密相連的關系。
宋人視茶為酒,代之增進友誼。例如北宋時期,若有人搬進新居,左鄰右舍要彼此獻茶,表達對新居客的歡迎,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可見宋朝時期,飲茶已經發展成為了民間禮節。宋人拓寬了茶文化于社會的表現形式以及文化形式,飲茶十分普遍,但因此茶藝也逐漸步入繁瑣、奢華,失去了唐朝賦予茶的思想感情。
元朝的茶文化返璞歸真,北方民族雖然也熱愛喝茶,但對繁瑣的茶藝表示不耐,文人也無心以飲茶表示社交,只望表達自己的氣節,因此茶文化至元朝有了一個反潮現象,茶藝恢復宋朝時期的簡約。明朝也繼承了這種現象,茶文化更與自然貼合,借茶表達自己的氣節。而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茶雖未復宋朝之時,但茶文化趨向薄弱,出現了不少只知飲茶玩物喪志之人。
三、 中國茶文化謂之于何
知道茶的緣來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但到底茶文化是指什么,或者說國人將茶文化視作什么?要解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將目光回到茶文化本身。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于茶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內涵。從茶文化的內涵上來看,寄托于茶的精神最為重要,它是一種行為與思想的高度結合,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將飲茶與人生哲理相結合上升至哲理思考。茶文化來自于茶,形成了集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共存形式,而非完全脫離物質存在。我們常說“茶即人生”,它囊括了儒家、釋、道的思想,衍生出茶禮、茶德、茶道、茶藝等等,這些就是茶文化的核心內容。
茶文化雖然在中國迅速發展,卻不是中國特有的,中國人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日本茶道“和、敬、清、寂”,朝鮮的“中正”茶禮,朝鮮的“中正”茶禮,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生的茶文化更是各有千秋。而中國的茶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有道家文化,就有了道茶,有了禪宗文化,就有了禪茶,因為文人又有了文人茶,而最大的一部分則是深入民間,是國人的生活茶。
《茶賦》中記載,“得山水之精氣以成嘉木,承天地之清露而生靈芽。色如秀玉,香如幽蘭,味如仙泉,美如佳人。品之詠之,詩文雅士清趣;啜之飲之,尋常百姓人家。”
飲茶并非束之高閣,到不同人手里,有著不同的感受體會。唐人煎茶、烹茶,宋人點茶、斗茶,元人葉茶龠泡,明代龠泡散茶,清代功夫茶飲,中國人飲茶,有喝茶品茶之分,將茶飲將茶飲視作為一種物質享受和精神陶冶。綜上所述,茶文化就是我國文明和禮儀的濃縮,是舉國上下喜愛的飲品。
《茶經》中記載: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人情世故能在茶文化中尋找到答案,看破紅塵也能在茶文化中尋找到知己,與其說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如說茶文化是返璞歸真。思來想去,《茶經》中一句話能總結茶文化于國人的現實意義,“茶之道,在于義。因而花草可以為茶,白水亦可為茶。”
結語
中國茶文化傳承幾千年,在歷經多個朝代起落的過程中,所延展出來的文化亦是甚多,比如上文提到的制茶、泡茶、品茶、禪茶、茶禮、茶詩、茶畫等。光是泡茶的方法就不下于四種,而每一個有關于茶文化的延伸,都有著各自的故事。
當今世界銷售量排名第一的飲品是可樂,曾經中國的茶葉風靡了整個世界,如今全世界最大的茶葉銷售商是英國,而曾經中國的茶葉壟斷了世界大半個茶行。茶在西方大放異彩,卻與國人新鮮血液逐漸疏遠。傳統茶被打上了“太繁瑣”的標簽,忘卻了它自神農而始的悠久歷史,忘卻了它清熱解毒的無價益處,忘卻了它一茶現萬千的深遠寓意。
當然,并不能說只有懂得茶文化才談得上對茶熱愛,作為國飲,現在喝茶的大多數人是將其視為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往往存在在比較年長的長輩們身上。問起原因,總是得到一句“不喜歡喝其它的”,我們常無法理解。咖啡、奶茶、果汁等各種各樣的飲品中,我們笑茶葉的魅力似乎太過薄弱,卻未曾自省自身是否太過浮躁。
文獻參考:
《茶經》
《神農本草經》
《晏子春秋》
《詩經》
《僮約》
《廣雅》
《夢梁錄》
《茶賦》
《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
李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