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走過前灘太古里,空氣里彌漫的咖啡濃香或許會讓你精神一振:Peet'sCoffee、%Arabica、星巴克、Mstand、Seesaw,幾乎所有能夠叫得上名字的咖啡店密布在這里,還有傳言,大陸第一家“小藍瓶”咖啡也將落戶于此。而在距
走過前灘太古里,空氣里彌漫的咖啡濃香或許會讓你精神一振:Peet's Coffee、% Arabica、星巴克、M stand、Seesaw,幾乎所有能夠叫得上名字的咖啡店密布在這里,還有傳言,大陸第一家“小藍瓶”咖啡也將落戶于此。
而在距太古里直線距離400米的晶耀前灘,同樣匯聚著Manner、星巴克、Seesaw、Lavazza等至少5家咖啡館。
——小小的前灘正上演著一出史詩級“咖啡館大亂斗”,而放眼上海來看,這并非個例。
不久前,#上海現存咖啡館超8000家#的話題悄悄上了熱搜,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后,咖啡的討論熱度也再度跟上。就在今天(9月23日),百勝中國公布,與意大利咖啡品牌Lavazza集團達成合作,雙方注資2億美元,目標至2025年在華開設1000家門店。
咖啡店何以席卷上海?在上海咖啡火爆發展的“盛世”之下,開一家屬于自己的獨立咖啡店容易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01
上海何以支撐8000+咖啡店?
上海,一個自帶“時髦”標簽的城市,在喝咖啡這件事上,也是當仁不讓的先鋒。
早在1866年,上海第一家咖啡館——“虹口咖啡館”的開業,建立了上海人民和咖啡這種黑色飲料之間的羈絆,而要說起咖啡的興起,則要將時間軸再向后拉上幾十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伴隨著城市文化和消費的興起,咖啡館成為了城市“公共空間”,文人和白領們在這兒舉杯談夢想聊人生。
在根植于歷史的“咖啡基因”之外,上海咖啡消費市場巨大的消費力和潛力同樣值得濃墨重筆。
在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中顯示,中國咖啡消費年均增速達15%,遠高于世界2%的增速,預計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到2171億元。在這個千億規模的市場中,上海無疑扮演了國內最具咖啡消費力的城市角色。
上海消費者很能“喝”。根據美團發布的《上海咖啡消費地圖》顯示,近三年以來,上海消費者全年咖啡消費額持續領先全國平均水平,對于貴價咖啡的接受程度也是全國最高;而根據德勤中國和穆棉資本聯合發布的《2021年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報告,從人均咖啡消費量來看,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僅為9杯/年,上海以20杯/年的數據遠超中國整體水平,不過對于日美韓來看,這個數字仍具備較大的上升潛力。
此外,上海政府的積極推動,更是為本地咖啡店經營敞開大門。2017年底,集合了烘焙加工、體驗、品鑒、零售和餐飲等各類業態的星巴克海外首家臻選咖啡烘焙工坊落戶上海,項目涵蓋多重業態,沒有現成“政策公式”可以套用,上海創造性地出臺了《上海市焙炒咖啡開放式生產許可審查細則》,制定了“前店后廠”開放式生產模式的審查標準,為更多體驗式咖啡店提供了標準,為店家營銷提供了便利。
從歷史發展到消費市場再到政策助力,上海咖啡市場的壯大并非偶然。商業性的咖啡連鎖店、風格多樣的獨立咖啡館,在上海遍地開花,成為魔都的煙火日常。
02上海已成咖啡店鏖戰之地
消費市場壯大、消費熱情高漲的背后,必不可少的會有一場瘋狂的鏖戰。連鎖品牌繼續擴店、本地精品沉淀后進行擴張,還有不少新“首店”、“第一家”新品牌來此跑馬圈地,上海咖啡界火藥味濃烈。
連鎖品牌店擴張速度不減。以星巴克為例,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但在20多年后,上海星巴克以近900家門店的數量遙遙領先。不僅在數量上有了新的突破,門店還悄悄進行了升級,據不完全統計,在2019年年初,上海星巴克臻選店的數量還只有20家,而在今年1月,這個數字是64家,兩年時間翻了3倍。
本地孕育的咖啡新品牌同樣進入了爆發期,伴隨著資本的涌入,上海本地精品咖啡品牌爆發式增長:
憑借特色創意產品和空間設計搶占消費者記憶點的M Stand門店規模由最初上海10家店,以單月超10家新店的速度攀升;“小店面,高性價比”的Manner咖啡,今年上半年取得了3次融資,上海門店數達到了164家;而以網紅空間與精品咖啡作為代表的Seesaw咖啡同樣呈現擴張態勢,上海門店已然突破了20家.....
此外還有耳熟能詳的舶來品牌,日本品牌% Arabica、美國“師祖級咖啡館”Peet's Coffee等在上海各大商圈鋪開門店。
各類咖啡店的爆炸式增長,離不開資本手中的那一把火。據58商鋪寫字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這些本土品牌已多次獲得資本青睞,此外還有更多跨界玩家奔涌而來:
除了在數量和融資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咖啡店的選址與品質也不間斷地實現了迭代。
還記得星巴克引入咖啡市場的“第三空間概念”,使得咖啡廳一度成為了僅向“高質量精英”開放的小資勝地,而隨著瑞幸咖啡、Manner等新式咖啡店的涌現,曾經“高大上”的咖啡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小店、平價、好喝成為新趨勢。
瑞幸的“高坪效開小店”模式是典型,其九成門店都是小面積快取店,有業內人士稱,在理想情況下,瑞幸的坪效是星巴克大店模式的20倍。而在上海,Manner則更能體現這一小店趨勢,3到10平米的極致小空間代表了更低的租金成本,也因此,即便Manner咖啡售價單價僅在10到25元,但日均凈利潤率能夠達到17%,成本、品質和營收,三全其美。
另外,在上海這座被網紅、精品、首店等多個標簽沖刷的咖啡之城,咖啡er們追崇著更具特色、更富情懷和品質更佳的獨立咖啡館,這些咖啡館們各具魅力,根據網易數讀數據,在上海,僅淮海路和陜西南路商圈有著116家獨立咖啡館,這些豐富多樣的中小型咖啡館,正滿足著咖啡老饕們各異的精品咖啡需求。
咖啡普及迅速,尤其在魔都,咖啡店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是品牌光環下的爭斗,網紅標簽不再是制勝的寶典,原料、技術、品質、價格等多方面的鏖戰,使得上海正成為咖啡店、咖啡品牌們“群雄紛爭”之地。
03在內卷激烈的上海,開一家獨立咖啡店能賺錢嗎?
“大不了回家開店”這個話題曾高居微博熱搜的前排,被工作生活鞭笞了的社畜們期冀于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店,而其中,開一家咖啡店則是文藝青年們的首選。
依托于優渥的創業土壤、廣大的咖啡消費市場,不少咖啡創業人選擇在上海這個一線城市實踐自己的創業夢,但在咖啡內卷如此激烈的上海,開一家獨立咖啡店能賺錢嗎?通過資料整理,58商鋪寫字樓發現了獨立咖啡店發展的三條“攔路虎”,值得咖啡店經營者們再三思索。
#1 收支難平衡
開店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資金問題。連鎖咖啡館們的擴張、競爭之路顯得“波瀾壯闊”,那是因為它們背后有著資本的強力支撐,但對于依靠積蓄甚至是貸款來開店的創業者們,每筆資金都關乎著咖啡店的生命長短。
根據網易數讀的統計,在上海經營一家50㎡的獨立咖啡館,粗略計算設備費、裝修費、原材料、店鋪租金和員工工資,第一年的成本就達到了100萬以上,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咖啡行業內,有這么一個普遍說法“6虧3平1盈利”,僅僅只有10%的咖啡店能夠成為盈利的勝者,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揭曉了開一家咖啡店賺錢的難度。
還有網絡資料顯示,一般情況下,人工成本在25%~30%左右,房租成本25%左右,運營管理、折舊、損耗成本15%左右,根據行業數據,Manner一家門店的毛利率往往在60%-65%,如此對比,在扣除人工、房租、運營、損耗等成本后,咖啡店做到收支平衡已經不易,盈利困境是一個核心的痛點。
#2 選址困境
對于任何一家實體店來說,選址和租金成本,都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對比連鎖咖啡館,個人創業的獨立咖啡店往往會在此“吃癟”。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選址話語權。以星巴克為例,作為連鎖咖啡店的“天花板”,星巴克在選址和租金議價方面有著較強的議價權。有資料顯示,星巴克有一套地理信息系統,可以通過流量評估、消費群體計算等多重方式命中優質地段,這些往往位于商務區、購物中心等優質商圈,同時,由于星巴克本身的品牌效應與引流效果,其門店租金往往會比其他咖啡廳低15%左右,甚至還會與物業簽署排他性條款,減少區域內的同類品牌競爭。從這一點來看,獨立咖啡館想要和品牌咖啡館競爭、占據優質商圈門店,難度非常大。
即便是租到了位置優越的門店,其租金壓力也是肉眼可見。以上海黃浦區為例,根據58同城商鋪租金數據顯示,頗受獨立咖啡店歡迎的新天地、外灘、淮海中路等商圈,商鋪租金單價均在13元/㎡/天以上,如果是一家50平的中小型咖啡店,月租金在2萬元左右。這還只是一個均值,如果定位到具體店鋪,更好的地段則預示著更高的房租價格。
這高昂的租金支出,彰顯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除非是自家門店,否則自咖啡店開業始,就是在為房東“打工”。夢想中的開家咖啡館、享悠閑時光,或將成為另一種打工生活。
#3 供應鏈問題
開一家獨立咖啡館,鮮明的風格和更具特色的風味是其屹立不倒的絕招,但穩定的原材料,往往成為其最大的桎梏。
根據央視財經的報道,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上半年咖啡豆進口量同比增長104.3%,進口總額同比增長76%,咖啡豆進口呈現“量價齊增”的局面。咖啡主產區巴西咖啡豆減產的大背景下,市場供應偏緊、全球咖啡豆價格增長。
相較于其他規模較大的連鎖咖啡店品牌,作為“散戶”的獨立咖啡店,在原材料采購上會遇到更多的挑戰,成本也會再度增加,風險也隨之而來。
上述的三個問題,還只是獨立咖啡店在開店初期或許會面臨的難處,當時間線被拉長,伴隨著經營的深入、便利店等“跨界玩家”的加入、同質性飲品的花式“內卷”,或許還有更多的難題等待解決。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8000+”咖啡店并不是終點,在這一條咖啡賽道上,還將有更多的新型品牌或崛起或沉淪,也將有更多的獨立咖啡店或關門或新生,我們翹首以盼。
丁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