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個在小學旁開小超市的人,身上會有什么樣的故事?或許不過是在一天又一天枯燥的守店過程中不斷重復罷了。他的身上或許并沒有精彩的故事,但他在10年的經營過程中,卻見證了許多他人身上有趣的故事。“不同收入的人,在教育、對待孩子上,可謂是涇渭分明,
一個在小學旁開小超市的人,身上會有什么樣的故事?或許不過是在一天又一天枯燥的守店過程中不斷重復罷了。
他的身上或許并沒有精彩的故事,但他在10年的經營過程中,卻見證了許多他人身上有趣的故事。
“不同收入的人,在教育、對待孩子上,可謂是涇渭分明,大不相同”他略帶興奮地和我說道,似乎在這10年的枯燥生活中,他找到了不起眼的“真理”。
接著他便向我講述了3個故事,而這三個故事,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有著有助于人生的意義。
一位普通的小超市老板,用3個故事,向我描繪了3種不同的人生。
以第一人稱,講述他的故事
我在小學旁開了一家小超市,如今算來已有10年的時間,在這10年中,我憑借這家不足20平的小超市,艱難地維持生計。
“你快把這個破超市關了,找個班上吧”我的老婆經常在我耳邊嘮叨這句話,因為在她看來,這個超市既沒有錢途、也沒有前途,還不如找個班上來的輕松自在。
但我并不愿意關掉超市,雖然隨著網購興起收入在不斷下降,但我仍然愿意等待放學那一刻,與那些朝氣蓬勃的學生相見。
更何況我的店面何嘗不是一個小小的社交場所,放學后的學生在我這里短暫的小憩,享受著難得的空閑時間。
“我這輩子就扎根在店里了”,每次我都用這句話打發掉老婆,我想要一輩子便如此生活,因為在這家店里,我可以見證許多故事。
我并不是一個具有野心的人,在時光的流淌中與切實發生的故事相伴,對我來說,此生足矣。
普通家庭
有普通家庭的快樂
這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雖然他們幻想過自己成為“人上人”后的快樂,但普通人,本身便是快樂的。
我的超市開在小學旁,而這家小學四周既有高端到難以仰望的樓盤,也有經歷過幾十年風霜的老舊住宅,小學內自然是充滿了各種生活水平的學生。
“好好,給你買冰糕,但你不能和爸爸媽媽說”一個略帶蒼老卻飽含寵溺的聲音傳來,則多半意味著,一筆生意的入賬。
如何分辨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其實只需要看接送孩子放學的人是誰,便可以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普通家庭的接送者,往往是家里的老人,畢竟父母在繁雜的工作中很難脫身,接送孩子的工作,自然是要落在老一輩人身上。
我無法評價老一輩人帶孩子的好與壞,但這種對父母有意隱藏的行為,經常出現于他們的行為之中。
每逢這種顧客,我總會推薦給他們較為便宜的冰糕,畢竟這類家庭老人的退休金往往不多,若是冰糕價格過高,老人臉上總會流露出難堪的神色,而這種神色是我最不為想要看到的。
拿到冰糕的孩子總不免要站在店門,和同學們閑聊兩句,雖然同穿著校服,但一個人的生活水平,仍然會刻畫在孩子的身上,體現在除了校服之外的各個細節。
“從鞋子的干凈程度、從發型的整潔程度與舉手投足中的細節,總能分辨出他們的真實生活”。
可那些打扮光鮮亮麗的孩子,在與同學們閑聊時,似乎總是被一種憂愁所籠罩,磨磨蹭蹭不愿離開店門口的他們,往往會被身邊的母親拽上一把,催促道:“快走吧,馬上要上課了”。
每逢此時,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總會流露出同情的神色,但在這同情之中,又有一絲的慶幸。
慶幸于自己不必承擔這種學習的重負,更慶幸于自己不必每天回家后仍要面對家庭教師的“拷打”。
但這種慶幸,在未來會不會隨著學習成績的差異成為一種“不幸”,我并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顯而易見的是,由老一輩人所照看的孩子,很難在學業上得到幫助,但他們往往可以享受到一個完整的童年。
受累于工作無暇抽身的父母與善于溺愛的老輩,這使得普通人的子女,得以品嘗到童年的快樂。
只是,這種快樂很容易被許多人鄙夷,因為在另一群人眼里,這種快樂的代價,便是“失敗的未來”。
中產家庭的孩子
肩負著重任
從孩子的父母身上,可以看到孩子正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水平,與彌漫在普通人接送者臉上的寵溺不同。
那些看起來衣著華貴,顯然是有著中產收入的接送者,臉上所彌漫的,卻是一種肉眼可見的焦慮。
我相信這種焦慮并非來自于金錢、亦不是來自于生活的壓力,畢竟她們的身邊,時常可以出現保姆的身影。
這種壓力,或許來自于他們對自身中產的定位,來自于對未來的焦慮,更為重要的,則是來自于將突破階級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的焦慮。
這類主顧可以說是我最為看好的,因為她們出手闊綽,與普通家庭要詢問價格不同,她們并不在意價格。
這種對價格的不在意,一方面是長久的全職媽媽生活與充沛的財富,使她們對價格并不敏感,另一方面則是,她們總能從其他地方收回成本。
“媽媽給你買這個可以,但你回家得多彈半個小時琴”,這種對話經常出現于我這小小的店面。
孩子一方面想要拒絕這種具有代價的交換,另一方面又對手中小小的玩具愛不釋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選擇了屈服。
很難說,玩具對孩子帶來的小小欣喜,能否彌補孩子晚上那半個小時的不自由,但孩子嘛,總會選擇近在咫尺的欣喜。
當然,也不是沒有孩子選擇過反抗,孩子將手中的玩具放回原位跟母親說道:“那我不要了,我不想彈琴”。
如果玩具與要求之間的交換是等價的,那么當孩子放棄玩具的時刻,母親也理應欣然接受孩子對自由的渴望。
可實際上,母親往往會皺緊眉頭,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表示:“你就知道偷懶”,接著便開始訴說著孩子以往的類似行為。
有時我看著低下頭的孩子,總是很擔憂小小年紀的他能否承受如此莫名的壓力,亦或者說,他的父母,是否有如我一般的擔憂。
母親近乎粗暴地拽著孩子上了車,深踩油門揚長而去,似乎想將剛才這預示著“暗淡未來”的場景甩在身后。
我有時又理解她的壓力,全職的她、為孩子投入無限精力與金錢的她,總要對家庭、對愛人有個交代。
畢竟之所以為孩子投入如此多的精力與金錢,自然是希望孩子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帶領家庭步入另一個向往已久的層次。
受累于繁重學業的孩子,身上被寄托著家庭的厚望,處于成長過程中的他,早已被看做家庭未來騰飛的關鍵人物。
他沒有童年、沒有自我,自然很難稱得上快樂,父母的焦慮毫無顧忌地延伸到他的身上,伴隨著一句句的:“為了你好”。
我懷疑孩子早已在為了你好中,遍體鱗傷。
富人家庭
對待學業的看法
中產的家長將壓力盡數地傾瀉于孩子身上,孩子在承受家庭壓力的同時,還被寫上了帶領家庭未來騰飛的責任。
但一個只懂得學習的孩子,真的能在未來帶領家庭沖破中產階級桎梏嗎?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確定的事情。
他們之所以堅信這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從自身角度來實現,只能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縹緲的未來。
但我有時通過對那些真正稱得上“富豪”階層孩子的觀察,又不免發現,中產家庭的希望,根本就是一種絕望。
“富豪”的孩子,很少會出現在我這個小小的超市之中,他們往往在下課時,便被保姆帶回到家庭之中。
但,有一個孩子讓我記憶很深刻,他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身上存在著一種驕縱,是我從未看到的。
這種驕縱并非是其刻意的表現,而是他與同學無意間的交流,他說道:“家里人不管我學習”,這句話我很少在孩子的口中聽到。
因為“家里人不管我學習”這種現象其實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多孩子都將其作為一種需要隱藏的情緒,很少有孩子愿意將其宣之于口,畢竟這很可能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
但其他孩子卻表露出一種向往的神情,這無疑讓我感到也有些奇怪,他接著說道:“我爸和我說,學習上差不多就可以”。
我很難想象有父親會如此教育孩子,待他走后,好奇心使然讓我打聽起他,才知道他家里是本地最大的開發商。
中產階級希望通過教育實現騰飛,而從那些真正“富豪”孩子的口中,我卻聽到了“學得差不多就可以”。
我一開始并不理解這其中的關鍵,但后來我才知道,對于擁有財富的人、擁有生產資料的人來說,學習所轉化成的能力,本身便是一種可以購買的資源。
“管理能力不行就請專業的管理者;技術能力不行就請專業的技術,任何人所擁有的能力,都可以被購買”。
或許對于這種孩子來說,他只需按部就班的生活,只需懂得如何“用人”,便可以擁有一個常人所難以企及的生活。
我在這家小小的超市中,見證了3種不同層次的生活,他們或是快樂、或是焦慮、或是表現出了足夠的豁達。
我并不愿去評判他們生活的好壞,因為這本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但我可以確定一點的便是,如果一個家長不知足,如果一個家長想要通過孩子獲得階層的提升。
那么他所傾注的無限精力與金錢,不僅無法為他帶來足夠的回報,還會使他的孩子,成為他夢想的“犧牲品”,畢竟那些真正有錢的人,所依托的是資源,卻不是能力。
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傾注全部心血的孩子,可以在幾萬、幾十萬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取到那難能可貴的階級躍升。
即使是我的老婆再三勸阻我關閉這家店面,但我卻絲毫不會動搖,因為我深知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我樂得把自己看做普通人,因為欲望的每一次滋生,都將給我與我的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
李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