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于多種病癥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直觀的檢查方法,比如核磁共振。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做過核磁共振檢查,在檢查之前,醫護人員會告知患者要拿掉身上的金屬物,如果體內存在金屬物,一般是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于多種病癥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直觀的檢查方法,比如核磁共振。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做過核磁共振檢查,在檢查之前,醫護人員會告知患者要拿掉身上的金屬物,如果體內存在金屬物,一般是禁止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
不只是患者,作為醫護人員,在正式上崗之前一定要熟悉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注意事項,否則不僅會造成儀器損壞,還會造成患者以及醫護人員的生命危險。然而在去年,韓國某醫院卻發生了一樁慘案。
根據報道指出,韓國某醫院重癥監護室,一名60歲的內科患者突發痙攣,為了確定引發痙攣的原因,醫生避讓患者做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由于該患者在病房中一直使用氧氣,所以在前往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室的時候,醫護人員為其準備了一個金屬氧氣瓶,隨同患者一起進入了檢查室。
結果在患者進入核磁共振成像儀器內時,負責設備的醫護人員啟動了設備,而在設備啟動之后,隨患者一同進入檢查室的金屬氧氣瓶突然被吸進設備內。
據描述,這個金屬氧氣瓶高128厘米,周長76厘米,在被吸進儀器之后,緊緊地壓迫在患者身上,導致患者的頭部和胸部受到了強烈的壓迫,盡管醫護人員進行了緊急搶救,不幸的是患者依舊不治身亡。
對于此次事故,醫學界不少專家都表示無法理解,此次事故明顯是由于沒有遵守核磁共振室不能放置金屬制品的基本安全規定而發生的低級及罕見的事故。
其實不止韓國發生過這樣的醫療事故,印度孟買、美國紐約等都出現過因核磁共振儀器使用不規范而造成患者死亡的案例。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醫療事故都值得我們高度警惕,不僅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儀器時,就連平常很多患者都表示,醫生不建議做核磁共振檢查,這是否太過于杞人憂天了呢?如此先進的儀器不是更能發現潛在的疾病嗎?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核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成像術(MRI)也稱為核磁共振,其基本原理是在強大磁場的作用下,記錄組織器官內氫原子的原子核運動,經計算和處理后獲得檢查部位圖像。
磁共振檢查是醫學檢查一種方法,也是醫學影像學一場革命,生物體組織能被電磁波譜中的短波成分如X線能穿透,但能阻擋中波成分如紫外線紅外線及長波。人體組織能允許磁共振產生的長波成分,如無線電波傳播,這是磁共振用于臨床的基本條件之一。
磁共振具有安全無輻射、精確的優點,主要適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比如說腦內血管病變、顱腦腫瘤、脊髓的各種病變,顱內感染,腦部的退行性病變如顱腦先天發育畸形,顱腦外傷。
五官科是眼眶內的炎癥,眶內腫瘤,眶內血管病變或者是副鼻竇的炎癥、腫瘤、舌部的腫瘤、腮腺病變、耳部的各種腫瘤。另外是胸部、心臟及大血管畸形及腫瘤縱隔腫瘤及縱膈疝,肺部的先天畸形,肺氣管病變及腫瘤以及乳腺的炎癥,增生及腫瘤。
腹部的肝囊腫、血管瘤、肝癌、膽道結石、腫瘤、脾、胰腺嚴重挫傷、炎癥及腫瘤、前列腺增生腫瘤、卵巢子宮先天畸形及腫瘤,以及肌肉骨骼系統的肩關節、膝關節損傷,股骨頭缺血壞死、骨骼炎癥及腫瘤等。
優勢:
1、絕對安全:沒有輻射,對人體不會產生損傷,抵抗力較差的兒童和老人均可采用核磁共振檢查;
2、信息豐富:通過多序列、多方位、多參數的檢查方法掌握更多信息,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干、脊髓等病變的定性研究等有明顯優勢;
3、圖像清晰:多方位大視野成像,更加清晰地觀察解剖結構及腫塊的細微特點。
“核磁共振”不建議做?或許很多人還不明白,檢查時要留意這3點
1、浪費時間精力
核磁共振雖然功能齊全,但是其檢查起來卻非常麻煩,需要分部位進行檢查,一般來說對于每一個單獨的部位檢查,至少需要20~30分鐘的時間。
如果患者想要對全身進行檢查的話,而司空震不能做到一次性的全面掃描,如此推算下來,一個患者進行一次全身檢查,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實在是過于耗費醫患的時間和精力,也影響其他患者的治療進度。
2、個別器官不適合
核磁共振是要是利用水中的氫原子核成像。而對于含氣體的器官,里面沒有水分,也就無法用核磁共振來做檢查,例如我們的肺部,胃腸道。
由于核磁共振成像較慢,也不太適用于運動的器官,例如心臟、小腸等等。當然,也有一些專門檢查心臟,小腸的核磁,但是非常復雜,目前臨床上沒有廣泛的應用,能做這個檢查的醫院不多。
3、價格過于昂貴
核磁共振檢查是比CT貴很多的,一個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就需要上千塊。如果做全身的核磁共振檢查,需要好幾萬塊錢。那還不如做一個全身的PET/CT檢查,PET/CT可以觀察全身的病變,價格也是一萬塊錢左右,而且效果肯定比核磁共振好。
綜上所述,從目前階段看來,醫生不建議患者做核磁共振檢查是有一定原因的,目前一些廠家正在研發操作更加方便,檢查更加全面的核磁,但是還沒有在臨床應用,希望以后有一天,可以真正實現做核磁共振檢查像做B超一樣方便。#愛樂養生指南#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