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1年化肥價格上漲明顯,一袋上漲了三四十元,意味著一年種兩季的話每畝地的成本就要增加近100元。從投資收益的角度去分析種地,種地確實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我們先來簡單算一下成本,考慮到有地區差異,價格和項目僅供參考,這里以北方農村種小麥和
2021年化肥價格上漲明顯,一袋上漲了三四十元,意味著一年種兩季的話每畝地的成本就要增加近100元。
從投資收益的角度去分析種地,種地確實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我們先來簡單算一下成本,考慮到有地區差異,價格和項目僅供參考,這里以北方農村種小麥和玉米兩季為例。
先來算小麥的:
1、小麥播種前耕地,一畝地40元;
2、小麥種子每畝25斤,可以自留,就算50元;
3、播種,一畝地50元;
4、化肥一袋,180元;
5、農藥50元;
6、灌溉100元;
7、收割加運輸100元;
小麥畝產800斤的話,按1.2元一斤計算,960元,不計算人工成本的小麥種植成本則是570元。
再來算玉米的:
1、玉米種子40元;
2、農藥50元,含滅草劑;
3、化肥一袋,180元;
4、收割加運輸100元;
5、脫粒30元;
靠天吃飯,不灌溉的情況下,一畝玉米投入400元。同樣按畝產800斤計算,1.5元一斤,收入1200元。
在沒有天災,風調雨順的時候,一畝小麥和玉米總收入2160元,成本970元,乍一看有1190元的毛收入。所有的這一切,都有兩個前提,那就是土地是自家的,沒有租用,人工成本也沒有計算進去。
自家的土地不用租金,如果是租別人家的耕地,一畝地就要三五百元,一些地方還會高達千元。
雖說如今農業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原來要忙碌十來天的麥收秋收機器幾個小時就能忙完,但是農民在種地上依然要投入大量時間。
就以看似簡單的晾曬為例,小麥玉米運回家后要找地方晾曬,有平房的要弄到房頂晾曬三五天,時不時還要翻一翻,天氣不好時要堆起來拿塑料布蓋上。小麥玉米加起來晾曬就不止10天,何況玉米晾曬得更久,干透了才能脫粒。就是上下房和裝袋,麥收秋收都要分別用上兩天時間。
即便是需要機器的時候,也不是到地頭就能干活的,農忙時節大家都用機器,得一家一家輪著來,還有插隊的情況,等一兩天用不上機器很正常。遇上雨水太多機器進不去的情況,就得靠人力上,跟三十年前一樣,今年很多地方的農民就是這樣收玉米的。
我小時候種地最累的項目是灌溉,當時打一口井要幾千元,但是好井可遇不可求,好不容易有水的五六十米深井,澆一畝地就要七八個小時,四五畝要澆兩天兩夜,電費就不是個小數字。
農民種三畝地的話,一年中實際投入的時間成本就要達到30天以上,如果是按照一個月工資5000元計算,土地是自家的也虧錢。畢竟這個年代,去送快遞跑外賣也能掙到每月5000元。
之所以算下來虧錢依然有農民在種地,是因為當下種地的農民以六七十歲的老人為主。他們上了年紀,找不到高薪的工作,農村地區也沒有那么多穩定的工作機會,種地才能有口飯吃,還能掙點零花錢。老兩口有三畝地的話,種點經濟作物,留出口糧,還能有三四千元的生活費。財智成功之所以說農民有每月600元的養老金就能解決大問題,有著現實的案例分析與計算在里面。
之所以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種地的少,是因為但凡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每個月只有2000元的工資,也比種地強,還不用靠天吃飯。
農村有一些種植大戶,以三五百元一畝地的價格租下農戶的耕地,規模化種植能降低成本,數量上去了利潤也能更可觀一些。風險在于耕地不穩定,連成片才行,而出租的農戶看到賺錢了就會漲租,跟城市里的房東一個模樣。加上購置農用機械也是不小的數字,投入大還要看天吃飯。還有不容忽視的風險是,農民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如果不是當地人租種土地,豐收時可能會遭到哄搶,損失不可估量,這種事情已經多次發生,簡直是成規模的搶劫。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已經老了,本該退休的年齡,卻是當下種地的主力軍。最多五至十年的時間,他們都會種不動地了,屆時糧食安全誰來維護?靠潤色一下數字能填飽肚子嗎?現在的農村已經出現撂荒的現象,糧價長年不漲,農民的種地意愿也在降低,必須對此有清醒認識,并做出正確應對。
財智成功認為,規模化種植勢在必行,農民職業化,農戶股東化,糧食收購價格也要提一提,糧食進口關稅大幅增加。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農民職業化增加穩定就業,農戶股東化保護農民利益,提高價格增加糧食的附加價值,增加糧食進口關稅保護國內農民利益。即便糧價上漲一半,普通家庭的生活費上漲也不會超過三百元,比房價隨便一漲月供就增加三五百影響小太多了。
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