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常常會聽到家長說自家孩子吃了蝦肚子疼,吃了雞蛋長疹子,或者是喝了牛奶拉肚子,家長都以為娃這是食物過敏。但實際上,除了過敏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食物不耐受,也會出現拉肚子、長疹子之類的癥狀。而且兩種情況的嚴重程度和處理方法也不同。那么,怎么知道
常常會聽到家長說自家孩子吃了蝦肚子疼,吃了雞蛋長疹子,或者是喝了牛奶拉肚子,家長都以為娃這是食物過敏。
但實際上,除了過敏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食物不耐受,也會出現拉肚子、長疹子之類的癥狀。而且兩種情況的嚴重程度和處理方法也不同。
那么,怎么知道孩子到底是食物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呢?
什么是食物過敏?
身為家長都知道孩子從一出生就要接種各種疫苗,也清楚這樣可以提高或形成身體對某種疾病的免疫力。
免疫力,來自于身體的免疫系統,就像電腦防火墻保護電腦不受侵害一樣,免疫力也能抵御病毒、細菌等有害的外來物質對身體造成危害,給身體提供強有力的保護。
可很少有人知道人體發生食物過敏,其實和免疫系統有關。有的孩子在進食某些食物之后,會發生過敏反應,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
免疫系統有時候,或者在有的人身上,會錯誤地把食物中某些特定的成分,特別是蛋白質,當成一個對身體有害的“敵人”,對它進行特異性的免疫性攻擊,讓身體出現各種反應,警告我們不能食用或接觸某種食物。這就是食物過敏發生的原理。
引起食物過敏的表現和常見的過敏食物有哪些?
食物過敏,它其實跟進食食物量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要食用了某種食物馬上就會發生過敏反應。
就像有的孩子只吃了幾粒花生,就會捂著肚子對大人說肚子很疼,想吐或馬上就吐出剛才吃下的食物。
有的孩子吃完蝦,嘴巴會腫,甚至是眼皮、身上的某個部位或全身都紅、腫、癢、起疹子,更嚴重的甚至會出現不能說話、呼吸困難、暈倒等癥狀。
許多食物都會引起人體過敏,最常見的會導致過敏的食物有:
麩質的谷物、甲殼類、魚類、蛋類、花生、大豆、乳類、堅果類和含有這些成分的加工品。
從臨床發生的情況來看,嬰幼兒比較會對牛奶蛋白和雞蛋蛋白過敏。
所以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孩子第一次嘗試這些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遵從從少到多的原則,觀察孩子會不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反應,再決定要不要繼續添加或停止。
如果發現孩子第一次食用某種新的食物時,就立刻出現嘔吐的現象,一定要警惕這種食物有存在過敏的危險。應該立即暫停使用,嚴重的話馬上去醫院診治。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產生的原理不一樣,它跟免疫系統沒有關系,而是因為食用了難以消化的食物或身體無法代謝食物中的某種特定成分,在胃腸道上產生了不良反應。
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率很高,有相關報道指出發病率高達15%-20%。
食物不耐受的嚴重程度,也跟食物過敏不一樣。它往往與食物攝入量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進食的量大會出現反應,進食的少時不會發生反應。
引起食物不耐受的食物和表現有哪些?
常引起食物不耐受的食物有:牛奶、雞蛋、玉米、堅果、貝類等。
食物不耐受大部分表現在胃腸道方面,比如拉肚子。
以下兩種情況都屬于食物不耐受,卻經常被誤認為是“食物過敏”:
乳糖不耐受
有的家長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在喝了牛奶、奶粉十幾分鐘之后,突然不明原因地哭個不停,怎么哄都不管用,肚子摸上去脹脹的,有的還會腹瀉。
家長以為是牛奶過敏,但經過檢查才發現是因為孩子攝入含有“乳糖”的乳制品。
如果孩子消化道內產生的“乳糖酶”含量不足或缺乏,攝入的乳糖量超過了“乳糖酶”消化乳糖的能力,便會引起腸道產氣過多、腹脹、腹痛,有的還會腹瀉,偶爾也有皮膚方面的癥狀。
這種現象叫作“乳糖不耐受”,而不是食物過敏。
果糖不耐受
有的孩子吃了某種水果或含該水果成分的制品(包括高果糖玉米糖漿)后,也會出現腹脹、胃腸氣脹或腹瀉的現象,叫“果糖不耐受”。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每次進食同種食物時,都出現類似的不舒服反應,就很有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除了以上這些的不同,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的區別還有哪些?
食物過敏有一定的遺傳性,食物不耐受會遺傳;
食物過敏無法治愈,只能控制發生時癥狀嚴重的程度,而且會經常復發;食物不耐受部分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對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發現孩子進食或接觸某種食物出現不良反應,自己無法判斷,可以到醫院做專業的、針對性的檢查來確認,并聽從醫生的意見采取相應的措施。
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