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青魚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在排名中還位于首位,有悠久的飼養歷史。和鰱魚、鳙魚、草魚一樣,青魚也屬于“國民淡水魚”,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青魚體型和草魚相似,都呈典型的紡錘形,但青魚體色烏黑,因此又被稱為黑鯇。野生的青魚尤其喜歡捕食螺類、蜆類
青魚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在排名中還位于首位,有悠久的飼養歷史。和鰱魚、鳙魚、草魚一樣,青魚也屬于“國民淡水魚”,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青魚體型和草魚相似,都呈典型的紡錘形,但青魚體色烏黑,因此又被稱為黑鯇。野生的青魚尤其喜歡捕食螺類、蜆類,因此也叫螺螄青。大家都知道,青魚主要分布在水體底層,沿著在河湖的淤泥中搜尋獵物,很少浮出水面,主要原因就是水體底層有豐富的螺類。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南方各大漁場就開始利用青魚來清除魚塘中的椎實螺。這種螺類是復口吸蟲的第一宿主,對人畜健康以及漁業生產都有很大危害,是人們極力清除的對象。青魚是天生的“椎實螺克星”,一片池塘套養幾條青魚就能輕松解決隱患,大大降低了魚類患上寄生蟲的風險,深受漁民青睞。
1960年,我國老一輩的水產專家成功攻克了青魚的人工繁殖難題。青魚的養殖業開始進入繁榮時期,人工繁育的青魚苗被廣泛放流到自然水域中,為消滅福壽螺、椎實螺等有害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青魚最大能長多大?
在中國游釣界,青魚往往以“壓軸巨物”的身份登場。在四大家魚中,青魚的體型是最大的。國內百科顯示,成年青魚的體長超過100cm,體重超過30公斤,老齡青魚能長到145cm,體重可達70多公斤。
而據維基百科記載,成年的青魚典型長度為60~120cm,最大體長能達到190cm,重量可達109公斤,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鯉科魚類之一。通過文獻資料和媒體報道,我們不難斷定:青魚的最大體長接近甚至會超過2米,最大體重可破200斤!
大規格的“青魚王”在我國各地的湖泊、水庫中相繼被捕上岸,體重經常突破100斤,但超過200斤的并不多。
最令人震驚的是南京的“青魚王”,重量足足有212斤,據說一張大嘴就能塞下四個拳頭!這條大魚堪稱國內“青魚王”中的極品,體量是普通魚王的2倍,12名捕撈人員花了6個小時才將其制服。
多大的青魚才有青魚石?青魚石有什么“用途”?
青魚在民間被當成寶貝,而且個體越大就越稀罕,從咽喉部取出的青魚石更是充滿了神秘色彩,價值不菲。據調查,目前市面上的青魚石1克能賣到25~40元左右,規格越大越值錢。
青魚石也叫魚精石(另有“魚驚石”一說)、魚枕石,其價值主要源于民間炒作。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青魚石其實是青魚枕骨下方形成的角質增生,專門用于碾壓螺類堅硬的外殼,方便吸食軟嫩的螺肉。
科學研究表明,青魚石的大小和青魚的體型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體型越大的青魚,角質增生就越突出,取出的青魚石也就越大。
要說明的是,青魚長到5~10公斤時其實就已經產生青魚石了,但規格僅為2厘米左右,經濟價值不大。一條上百斤的青魚,取出的青云石加工后可剩余30~50克,價值也更高。
從外觀上看,青魚石溫潤如玉,色澤偏黃。經晾干后質地變硬,晶瑩剔透,質感堪比玉翠,屬于稀有物品。民間老一輩的人都說,將打磨好的青魚石制成佩飾,系在小孩的手腕上,可起到驅邪、納福的效果。
懷卵量多達100萬枚,為何青魚卻不多見?
在四大家魚的排名中,青魚的名號排在首位,但現實地位卻非常尷尬。在國內,養殖青魚的人并不多,其產量在家魚中也處于“吊車尾”的位置。
根據2018~2019的漁業統計年鑒,青魚的實際產量不足70萬噸,遠低于草魚的550萬噸,鰱魚的380萬噸以及鳙魚的300萬噸。更讓人意外的是,外來羅非魚的產量甚至都達到了160萬噸,比青魚產量的2倍還要多。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認為青魚雖有家魚之名,但實力與地位卻不匹配,處境非常尷尬。拋開養殖來說,自然水域中青魚的出場率也非常低,一些小雜魚以及外來魚種卻開始“上位”。
有人可能會反駁了:青魚體型龐大,自然產卵量可達50~100萬枚,繁殖能力強,按理說應該不會淪落到被外來魚類“超車”的地步。但事實擺在眼前,這不禁讓人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青魚之所以不受養殖戶待見,野外數量少,與以下兩個因素有很大關系:
青魚以螺類為食,而螺類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初級生產者,數量本就有限。青魚所處的營養級較高,根據能量流動原理,營養級每升高一級,能量就會減少90%。食性決定了青魚在獲取食物時必然會受到很大限制,草魚、鰱鳙的限制就小很多了,后者食物資源充足,更容易出現爆發性增殖。
舉個例子,在美國泛濫的亞洲鯉魚中,青魚的身影并不多見,鰱鳙和草魚卻遍布河湖,不斷擴張,讓美國人頭疼不已。歸根結底,還是青魚的餌料來源受到了限制。而在養殖戶這邊,飼養青魚時也很難找到充足的螺類餌料,投喂成本高,培育難度大,導致很多人都不愿意養。
養殖戶的第一訴求當然是為了賺錢,資金回流時間越短越好。但是青魚的養殖周期特別長,在南方需要4~5年才能發育成熟,在溫度更低的北方則需要6~7年時間,時間成本太高,這讓很多養殖戶望而卻步。
在自然條件下,天然餌料較少,發育緩慢,成魚的繁殖期間隔很長。相比于其他幾種家魚,青魚的性腺發育時間更晚,人工催產難度也更大,這些因素都導致青魚無法大規模推廣。說到這里,青魚的產量輸給外來的羅非魚(3個月就能繁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總結
青魚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最大體長可達2米,極限體重超過100公斤。根據經驗,青魚的規格越大,取出的青魚石也就越大,質地就越好,價格也更高。但青魚石的價格主要還是炒作所致,實用價值并不高。
近年來,野外的青魚越來越少見,產量也一直不溫不火,青魚的地位也因此飽受質疑。但是,青魚在游釣業、控制病害螺類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將來并不會被淘汰。恰恰相反,我國還需要加大對青魚的放流力度,這對于解決長江流域的椎實螺隱患、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