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何戒除對愛人的心理依賴?
戒除這個詞,有點戒癮的意思。
一個人什么時候會下決心想要戒掉癮?
有過物質依賴經驗的人知道,當你對一件東西已經產生“戒斷反應”的時候,你才會想要戒掉這個癮。
如果你喜歡抽煙或者喜歡喝酒,那你就很容易理解這種感受。
你想戒掉的不是那個讓你上癮的東——煙、酒、咖啡、游戲,你在使用時其實最能讓你遠離痛苦并且產生愉悅感,你何必戒掉?
所以很多人其實本質是不想戒煙戒酒的,但當他發現身體已經開始有問題了,甚至煙或者酒已經開始繞過他的意識可以支配他了,煙已經能掌控他了,不抽煙他會感覺到螞蟻在爬,不喝酒他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他會拼命渴望這個物質時,他才會感覺到恐慌想要拼命的戒掉。
所以我猜測你想戒除對愛人的心理依賴是因為你發現,這段關系、這個人雖然已經給你帶來了極度痛苦、難以耐受的感受,但你又發現你離不開他,你也無法掌控他,這讓你恐慌。
也可以想象很多人失戀、離婚會特別難以放下,是因為他們想戒掉這個癮,但又害怕自己“癮”復發的時候周圍也沒有一個能鎮定自己痛苦的替代物質,所以只能無奈又在這段關系里待著。
心理學里的依戀理論有句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心理:有關系總比沒有關系好。
別小看親密關系給一個人的人生帶來的影響。深愛過的人都知道,親密關系這個“癮”不是那么好戒的,為什么呢,因為大多數人一開始進入親密關系就是為了躲避現實世界的痛苦,就像我們為什么想去吸煙?
因為煙真的很好抽嗎,我想也許是因為煙能“止痛”,同樣,愛也是一種能暫時讓人忘記痛苦的物質吧。所以你也很難下定決心真的去抽身。
與其討論如何如何戒癮,不如我們看看:如何避免我們的親密關系,最后變成如同毒品一般的癮?
癮不是突然一天就變成癮的,親密關系之所以到最后會變成讓人恐怖的“癮”,也許都是因為兩個人變成了誰也離不開誰,最后這兩個人只能留在牢籠里相愛相殺。
如果一個人把對方當成了那個唯一可以救贖自己的人,就像救命稻草一樣抓住不放,那這段關系就會讓人上頭,變成癮。
如果一個女生覺得一個男生是世界上最好的男生,不斷向周圍人證明這一點,這其實也滿足了男孩子內心的自戀,讓他繼續打著對女生好的旗號看起來寵溺女生,其實也是在剝削她的自我意識。
其實這兩個人是各取所需,一個滿足自己的依賴幻想,另一個人滿足自己的自戀需要,這可能不是愛,而是打著愛的旗號在利用彼此。
這種關系可以用一個名詞來描述,聽起來也讓人有點毛骨悚然:共生。
對,你沒聽錯,就是相互寄生的共生,互相寄生,極端的時候會發展成病態的共生。
在一起如膠似漆,互相取悅,但如果你要離開,對不起,那么我就要毀掉你,我也不讓你好過。
我們聽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女生要分手,男生就動了殺心;
男生要分手,女生鬧到了辦公室里,當初有多愛,現在就有多恨,中間仿佛沒有一個過渡。
因為在這樣的人心里:這段關系里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你已經不具有你自己身為一個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了。當你也要求別人這么做時,你也默許了自己沒有獨立意識只管依賴的人。在二人心里,不允許對方身為一個人存在。
(當然我澄清一下,我這里說的共生是一種病態不健康的依賴,正常的依賴是人很重要的需要。親密關系是需要適度的相互依賴性的,但當你發現你已經離不開這個人時,很有可能你們的關系不是互相依賴支持那么簡單了,而是在相互榨取對方的價值,互相的剝削。)
為什么親密關系里依賴到最后后會發展成一段寄生關系呢?
共生的關系最扭曲的一點是都在打著愛的名義在占用、控制、偏執。希望將對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對方真實的樣子,然后還不愿意承認。
比如一些女生喜歡暖男,她鐵了心要找一個溫柔的男生,在一起后當她發現這個男生身上有一點不溫柔的地方她就會生氣;
還有一些男生喜歡女生認同自己,當她發現女朋友也會不認同自己的時候他就會大發雷霆,指責女朋友根本不愛自己。
你可以理解為共生關系就如同媽媽和嬰兒一樣,只能存在相同,不能存在不同。
當兩個人都追求這一點的時候,關系會更加趨向于往“你好我也好”“你說什么都對”“那我做什么也對”這樣假性親密傾斜發展。
假性親密關系還有一個假象是:
我的伴侶時時刻刻都能懂我。
比如:女生不用她說話,她只要一個眼神,她的男朋友就能心領神會風塵仆仆的帶著吃的過來,同時夸獎贊美也好,應有盡有;男生不用說話,女孩就懂他這個時候需要一個擁抱。
完美的媽媽要無時無刻陪伴在小嬰兒身邊,不僅滿足嬰兒的生理需求,還能滿足她的心理需求,更要不斷鉆研對方心里在想什么——這其實是一種把伴侶作為自己延展的心理體現:我不說,你就要懂,因為你就是我啊。
我聽過很多女孩或者男孩都渴望這樣的愛情,聽到周圍人有這樣“完美”的伴侶時也贊不絕口,非常想把自己的另一半也“馴服”成這樣的人,隨叫隨到。不用開口就知道自己想什么,想買東西了就說一句“寶貝,我最近看上了一個包”,對面二話不說立馬一個紅包發過來,不接受一點點遲疑、猶豫,仿佛有一點遲疑就說明對方沒那么愛自己。
現在的愛情和婚姻都追求高效、可控。
“如何三步掌握一個人的心”;
“如何能讓他快速愛上我”;
“掌握這一招,你就知道女人在想什么了”;
仿佛在說愛情就像嬰兒一哭媽媽就出現,嬰兒等不了一分鐘,他現在就要擁有媽媽,媽媽晚出現一秒就代表著不愛。
我在想愛情和婚姻什么時候變成了被書寫好規定的(這樣表現就是愛...那樣表現就是不愛...)、控制的、可控的、可以計算的、只能存在積極、幸福、相同,不能存在痛苦、異議的呢?
這可能也和很多網絡上推崇的戀愛觀有關系。
很多人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我覺得這句話有待商榷,這里也許換成“看到”會比較好,愛一個人要先“看到”他的全部。
我們要看到對面的人是一個人,一個普通的人,他是會難過的,他也是會因為一件小事憤怒的,他也有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他不是圣人。
你這會想出去玩,也許人家這個時候想休息。我們很難要求對方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就像媽媽有時候在照顧嬰兒她也有想打盹的時候。
再說回馴服。
馴服,尤其是關系里完全的馴服,意味著另一方圍繞著另一方的意志為轉移。那些對親密關系有心有靈犀期待的人,這可能也映射了自己內心的自戀(自戀是一種很健康的需求,我這里說的是不健康的全能自戀)。
比如,我冷了,我不說,但你也要感受到冷,我害怕,你也要感受到害怕,你做到這些了,那就證明你愛我。
擁有這樣的愛情觀的女孩子最后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
可能你完美“馴服”了對方,但你也越來越離不開你的他,因為你發現他也完全“馴服”了你,你也成為了被捕殺的獵物,你們雙方其實一直圍繞著對方的需求打轉,目光緊緊鎖住對方,唯恐他趁著自己不注意就走開了。但卻很少搞清楚自己是誰,自己要干嘛。
這個時候,共生就已經形成了。
共生的關系看上起是捆綁的,同時也是脆弱的,很容易走向失控。只要有一個人有獨立的意識,另一個人就想要扼殺。這個時候的關系也往往伴隨著“共生絞殺”。
共生絞殺就是我剛才說過的關系里的剝削、利用,其中一個人會死死不想離開這段關系,盡管這段關系會給雙方帶來痛苦。比如言語的咒罵,精神的虐待,恐嚇。
我個人認為很多的共生絞殺除了有強烈的依賴、控制心理之外,也有一開始邊界不清晰帶來的惡果,默認對方可以踩過自己的邊界。
比如婚姻里一個人覺得對方這個時候忙著工作、孩子教育,不抽出時間和自己相處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實她心里面是藏著一肚子的火,可是想了又想還是會咽下去,這其實反映了內心一個潛意識:
“兩個人的需求都沒辦法同時存在,只能一方存在另一方妥協。”
他忙著工作,那我就得認同,我不能反駁,因為反駁無用,所以妥協的那一方會把自己的“邊界”往后退一退,比如她會選擇沉默,因為她想也許暫時的忍耐就可以解決問題。
好的溝通是什么樣的?
就是當你看到對方有工作的需要,自己也有想要相處的需要時先去談,表達,然后求同存異。你有A,我有B,那我們商量一個C出來,你先工作一個小時可以嗎,然后我們再一起看一個小時的電視。
我們也有沒有想過親密關系最終的裂痕,都是從忽視一件件小事而積壓形成的呢?
我們一次次的讓出自己的邊界,是不是潛意識里也自私期待著,對方的邊界有朝一日也能為我們讓一讓他們的邊界?
這樣才是平等的,就像債一樣,對方現在欠一次,那我以后才可以去坦蕩大方地要一次。
那是不是下次如果你的伴侶沒有為你讓出邊界,是不是你會理解成他看不到你的付出?你可能又會很委屈呢?忍受不了就會突然爆發,這也會讓對方莫名其妙。
因為我們不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講出來,不敢把自己真實的邊界展示出來,對方才會默認這就是你真實的樣子,這也是你真實的邊界。很多的關系問題就會出現。
所以你會發現明明很好的關系,突然有一天他/她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突然發火、暴怒,鐵了心了要離開,這把另一方愣在了原地,你想要和他談談,發現他一改一開始的配合變得冷淡,像一堵墻一樣軟硬不吃。
奇怪,這和剛開始他在你身邊隨叫隨到的樣子不一樣啊,一開始的時候他是一個沒有太多自我意識的人,為什么他現在就像變了一個人,開始和我頂嘴,開始不回復我的信息,想要和我分手,開始和我想的不一樣了?是以前的那個人是假的嗎?都是表演嗎?還是我的錯覺?為什么能說不愛就不愛了呢?
可能,你們的感情一開始早已經就有問題了呢?
你們從一開始就不停在關系里打轉但兩個人都不敢戳破泡泡,每天聊得都是公司的職場八卦,家里人的雞毛蒜皮,好朋友的狗血故事。
大家只喜歡聊別人,不喜歡聊自己。
這也是大多數親密關系的常態,所以很多人的親密關系只能在淺層待著,深入不下去。
共生的關系仿佛是一個集體的關系,看不到每個人最真實的那一面,將兩個人都包裹了起來,看上去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你好我也好。
但其實內心不停地物化對方,努力把對方打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也不是很在意到底什么是“真實”,不會想著要不要把關系發展的更好。
說白了,你們不是兩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那里互相碰撞。
可能你會疑惑,我在提需求啊,他也在提需求啊,比如我說我累了他就會陪我聊天,他說他累了我就會讓他去休息,我們在互相照顧啊,我們不是在表達自己嗎?
是的,你們是在表達自己。但就像我說的,你們在表達的是淺層的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你們用帶著面具在相處,停留在各自的生理需求層面上,餓、渴、睡、玩,這些需求當然很重要,但真正能夠讓關系拉近的是表達羞恥、疏離、悲傷、抑郁、對關系的不信任、恐懼,這些脆弱的心理需求。
總結來說,你們缺少“相互滲透性”。
什么是“相互滲透性”?
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的對話其實是在重復的,“早安”“早安”“你吃的什么”“我吃的螺螄粉”,還有剛才我舉的例子“我想出去玩”“但我想休息”“好,那就休息吧”······乍一看這些對話沒什么問題,有問有答,但其實細細感受就會發現,這些表達都是“單向”的。
也許你們表達只是為了為了有話聊,不尷尬,而不是為了讓我們互相了解。這依然是一個人的關系。
“我想出去玩”——我是為了什么想出去玩呢?真的只是為了玩嗎,還是說是為了靠近呢?
“好,那就休息吧”——這里面沒有情緒嗎?你能覺察到你的情緒嗎?你的下意識的配合迎合真的是認同還是為了避免麻煩不想爭吵所以就草草答應了呢?
這種缺少相互滲透的對話是一種無效的溝通,只是起到了簡單維持關系的作用。
我們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很多婚姻關系也是如此?
大家很少坐下來去分享自己在人際關系里的煩惱,更別說向外求助。恐怕大部分都會覺得求助是一種弱者的行為吧,千萬不能在伴侶面前示弱,不然他就會用自己的弱點來攻擊自己。
當你們的關系只能停留在這種簡單地對話層面的時候,你的內心也無法在關系里獲得滋養,你總覺得缺點什么但你沒有辦法用言語清晰地表達出來,所以就會變得不滿足,很想像小嬰兒一樣希望有一個可以完全解讀自己言語的媽媽,百分百讀懂自己。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戀,為什么人會發展出不健康的自戀?
這就要說回我們剛才說到的“看見”。
因為很多人其實在關系里是不被看見的,所以他們在關系里只想看到自己,也想強迫對方要先看到自己,這就會讓關系變得“單向”,缺少深深的相互滲透。
你可以理解為是當一個人體驗到他自己的情感、心智、想法在另一個人的身體里的時候,這個時候滲透就發生了。
所以說,除非你自己說出來你的想法,展露你的邊界,也就是你先深深“看到”你自己。你自己先搞懂你自己,明白你自己的需求,不然可能沒有人能懂你到底在關系里想要獲得什么。
我們在親密關系里其實就是不斷“脫敏”的過程,害怕表達攻擊性?那就試著表達一次看看會發生什么;
害怕表達對對方的需要?那就試著表達一次“我想你了”看看會發生什么;
好的關系就是能給你帶來很多“矯正性的體驗”,就是當你表達你曾經害怕的那個自己的時候,你不會被報復,反而是被歡迎的。
那這個時候你就會越來越喜歡表達真實的自己,敢于和自己真實的體驗做聯結。
當你在一段關系里可以做到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開放的歡迎對方也表達自己的時候,你就能在這段關系慢慢獲得滋養,體驗到滿足感。
你也不會總害怕失去他,因為你已經獲得了富足的內心體驗。你會放心的依賴,你也會自信的獨立,就算不在一起,這段關系也會給雙方帶來難忘的體驗。
當一段關系兩個人抱著我們不害怕失去彼此去相處的時候,反而可能這個時候是很容易幸福的。
因為很多人的愛是占有的愛、坐享其成的愛,希望被愛,去索取,去收獲,得不到就會焦慮,而不是去經營,去投注,去思考,主動的邀請,前者的愛是共生的愛,這份愛里沒有雙方兩個人的滲透、交互。后者是直視內心恐懼的愛。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依賴和獨立,是不沖突不矛盾的兩個議題。
你離開了他,進入下一段關系你也很會好,因為你在這段關系里學習到了如何去愛的能力。
-END-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咨詢師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