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給您5厘米,您愿意加在哪里?”“家在北京?!薄澳鷮崦劣惺裁纯捶▎??”“我也很愛我自己的妹妹?!?/p>
“已讀亂回”的另類溝通方式,席卷了各大社交平臺,看似“句句有回應”,實則“事事沒著落”,說了等于沒說。春節期間,不少年輕人把“已讀亂回”小技巧用在了應付親戚的盤問、餐桌上的尷尬發言中,催生了一系列段子,讓“主打一個已讀亂回”登上了熱搜榜單。
年輕人為什么要對長輩、親戚“已讀亂回”?玩梗之外,或許還藏著對暢通代際溝通的期盼。
用“已讀亂回”應付刨根問底
“你什么時候回來的?”“前兩天?!?/p>
“什么時候回去?”“過兩天?!?/p>
“有沒有男朋友啊?”“有一些?!?/p>
這個春節,你有沒有被這樣的對話段子刷屏?濟南市民王倩看著短視頻,不禁覺得既好笑又解氣——每年春節回家,她最怕的就是應對親戚的各種盤問,“躲又躲不掉,答又不想答。”王倩說,自己平時在外地工作,每年春節的合家團聚非常難得,她理解親朋好友的好意關心,卻又實在不想把自己的工作、收入、感情狀況當成談資。雖然網上的“已讀亂回”大法她不敢當著父母的面施展,卻十分能理解那些年輕人的心情。
“00后”大學生小羅親身實踐了“已讀亂回”。“有親戚問我考了多少分,我說‘老師給多少分就考了多少分’,親戚又問‘那老師給了多少分’,我說‘我考了多少分老師就給了多少分’?!毙×_說,自己的回答雖然不如網上段子那么“出效果”,但也明顯感覺到親戚已經對跟他聊天失去了興趣,還有一些問題自己干脆瞎編,“反正他們也不會真記得,來年指不定就忘了,還會故地重游般再問一遍。”
春節假期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已讀亂回”,還得是“黃龍江文學”。當餐桌上父母、親戚讓你起來“說兩句”,你會尬聊還是埋頭干飯?有些網友用一串“亂碼”讓所有人陷入沉默——“你有這么高速運轉的機械進入中國,記住我給出的原理小的時候,就是研發人研發這個東西的原理是陰間政權管著,他是五世同堂旗下子孫,你以為我跟你鬧著玩呢!黃龍江一派全都帶藍牙……”社交媒體上,甚至還有博主專門出教程“怎樣快速背誦全文”,教大家用這一段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胡言亂語躲過當眾發言。
“主打一個已讀亂回”春節期間沖上熱搜,無數博主出攻略教學怎樣應用“廢話文學”“發瘋文學”“客套文學”……什么樣的親戚能讓這屆年輕人如此費心神?
敷衍也是無奈 反擊邊界感缺失行為
大包小包上門去、熱熱鬧鬧走親戚,曾經是多少人難忘的春節集體記憶。而如今,“過年走親戚”的習俗似乎正在逐漸被年輕一代淡化,甚至還出現了反感。喜歡“爹味”說教的二舅、“什么都想管”的三大爺、“催婚催育”不能停的大姑、打探攀比“無下限”的大姨……成了不少年輕人的“過年陰影”。原本該其樂融融的拜年場景,變成家中長輩“高高在上”拋出話題、發出“靈魂拷問”,小輩們被迫應對、尷尬撓頭。
用“已讀亂回”敷衍親戚“盤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這段時間還有一個熱搜,‘年輕人有自己的親戚’,那就是合得來的好朋友?!蓖踬徽f,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真正的親情不只建立在血緣關系上,更基于理解、尊重和情感的共鳴,而對于長年在外打拼的游子來說,一年到頭只見一面的親戚,確實沒有親近感。偏偏很多時候,對方會以“都是親戚”“為了你好”的名義,對年輕人的私生活評頭論足,總把“我們年輕的時候怎么樣”“你以后就明白了”等口頭禪掛在嘴邊,不管是真情還是客套,聽多了都會覺得有些心煩。
“我覺得用話術應付親戚,其實是對他們沒有邊界感的一種反擊?!笔忻耜愊壬J為,“工資多少”“有對象嗎”“結婚了嗎”“買沒買房”,這些都是個人隱私,有的親戚也許并沒有見過幾次面,卻總想把你的底細挖個底朝天。殊不知,很多年輕人對社交生活的邊界比較敏感,所謂的聊家常在他們那里更像是“被審問”,無形的壓迫感讓人喘不上氣。
為什么年輕人用“已讀亂回”來應付親戚?濟南日報記者發出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5.05%受訪者選擇了“疲于應對盤問”,58.67%受訪者選擇了“表達不滿和反感”。
溝通存在落差 別把親戚“妖魔化”
親戚真有那么“可怕”?“80后”市民孫波覺得,是互聯網把親戚“妖魔化”了。
“有些年輕人可能不太了解我們對親戚的感情。過去生活在農村,家里有個大小事兒,都是親戚從各個村里趕來搭把手,誰家親戚多,就是一個家族興旺的象征?!睂O波還記得,自己都大學畢業了,還經常到姑家住十天半個月,再到姨家住十天半個月。現在大家口中的親戚,在那個相見并不方便、信息并不發達的年代是實打實的親人。而在互聯網時代,很多所謂親戚的行為暴露在大家面前:有些親戚占了別人房子還理直氣壯;有些親戚借錢不還,逢年過節就躲債;有些親戚教育出了“熊孩子”,大過年的把別人家搞得一團糟……這些信息可能會讓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親戚”這兩個字產生一些天然的敵意,才會提前在網上學習“已讀亂回”話術。
孫波覺得,在這樣的心態下,很多時候是小輩曲解了親戚、長輩的關心?!坝行r候我們覺得親戚的熱情‘假’,其實對方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只是代與代之間表達方式不一樣。年輕人會用‘熱?!?、流行語,老一輩則是更直白的表達;年輕人覺得某位親戚一年只見一面,老一輩心里卻珍藏著你兒時的趣事?!睂O波說,自己深有感觸的是,曾經跟在自己身后瘋玩兒的侄女已經步入社會,如今再見面,對方臉上掛著禮貌但客氣的微笑,其實自己心里也有失落。
記者發出的調查問卷顯示,39.45%受訪者表示自己跟親戚有事時才來往,19.26%受訪者表示很少來往,15.6%受訪者表示幾乎不來往,25.69%受訪者表示跟親戚交往頻繁。問起走親戚的意愿,20.18%受訪者表示非常樂意并感到開心。
相互理解體諒 團聚氛圍更融洽
年輕人用“已讀亂回”應對親戚背后,其實也表達了對團聚氛圍的期盼——多一點真情實意的關心,少一點虛情假意的客套;多一點輕松愉快的家常,少一些喋喋不休的嘮叨……
“其實不論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人,都應該學會互相理解。”孫波說,“80后”的自己今年43歲,既了解老人嘮叨背后的關懷,也了解年輕人反感背后的渴望。年長一輩可以嘗試理解年輕人的“社恐”,從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聊起,逐步拉近關系和距離,用更易被接受的語言分享作為“過來人”的經驗,而不是一味說教,全是“客套話”自然會遭到“已讀亂回”話術回懟。“有時候,年長一輩其實是在努力表達對年輕人的關心和善意,只是對年輕人的生活和興趣不太了解。咱們也可以改變心態,試著讀懂長輩,尊重長輩的智慧,不要在心里預設敵意、一味排斥抗拒親戚?!?/p>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人戶分離人口為49276萬人,與2010年相比增長88.52%。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讓七大姑八大姨“同住一個屋檐下”成了過去式。親人之間不僅有城鄉之隔,更有區域之隔,親緣關系的“離散化”成為必然趨勢,“斷親”現象越發明顯。
“難得的團聚時光,是讓年輕一輩融入大家庭、聯絡親情的好時機,回家的游子渴望的是溫情,而不是成為‘八卦’的中心、用隱私來活躍餐桌上的氛圍。”一位采訪對象表示,要避免年輕人“已讀亂回”式的敷衍,就要做到不去攀比、不嫌禮輕、不問隱私、不炫耀自己、不貶低他人,能幫襯就幫襯,不能則少打聽,別在最該親近的時刻推開彼此。
街采
市民王先生
我覺得“已讀亂回”是年輕人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因為有很多親戚會刨根問底詢問個人隱私,但我們又不想透露,只能用這種方式結束話題。對于這種表達方式,我是可以理解的。
市民李女士
我個人覺得這種表達方式不是很禮貌,親戚的問候,大多數情況下是出于關心,不愿意透露過多個人信息的話,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表達,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亂回”不適用于親人之間。
市民劉女士
我覺得長輩應該學會當“懂事”的親戚,不要盯著年輕人的私生活不放,團聚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也有利于聯絡感情,沒必要因為自己的好奇心把本來就不算親近的小輩推得更遠。
微觀點
年輕人渴望真正的親情
燕趙晚報
面對年輕人的“斷親”現象,首先需要長輩親戚做出必要的反思。畢竟不同年代的人,理念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你覺得自己問問晚輩工資多少、職務高低、有沒有男女朋友沒有什么關系,甚至算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關心,但是在作為晚輩的年輕人看來,這可能就是一種冒犯,一種對個人隱私的侵犯。作為長輩,可以給年輕人在工作、生活、婚戀問題上一些中肯的建議,但是不要居高臨下指指點點。
但是作為年輕人也要明白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親情關系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且這種建立在各種倫理親情的人際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也不是說你想斷就能輕易斷掉的。正如有網友所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不重視和老家的親戚交往,不重視這種親戚關系,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生活目前還很順利,沒有遭遇大的波折,而一旦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遭遇了波折,就會凸顯出親情的可貴乃至不可或缺。
大多數年輕人,也并不是真正的薄情寡義,而是從內心渴望真正的親情,渴望那些沒有摻雜利益關系的親情。而這又會反過來對于年輕人提出要求,那就是對親朋好友的“盤問”多些寬容,如果實在不想回答的問題,也不妨以既真誠又委婉的方式,告訴對方,以獲得對方的理解,而不是動輒有了“斷親”的年頭,然后更加疏遠了和親戚的關系。
別對“親戚”有敵意
百度百家號 知音職場故事
首先,不能帶著功利心看待這件事,不應按照外面社交的那套,想著從這場活動中獲得什么好處,沒有好處就認為是無意義的。中國是禮儀之邦,過年走親戚是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傳統活動,是民間禮儀文化的縮影。大家一年忙到頭,可以說一年幾乎就這一次機會聚在一起暢聊。平時沒時間,若是春節也不走動,那真就很少有機會見面了。家里若有90多歲的老人,那真是見一年少一年,所以趁著春節看看長輩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許多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是因為害怕了各種親戚的過度關心,催婚、催生、問成績、問工作、問收入,小朋友總要被逼著表演節目,有人仗著自己是長輩專挑那些冒昧的問題問,令人感到不適。這些不好的習慣就要靠我們小輩去引導改正了,告訴長輩不去攀比、不嫌禮輕、不問隱私、不炫耀自己、不貶低他人,能幫襯就幫襯,不能則少打聽。大家有血緣關系、天然親近,別因為這些細枝末節的陋習反而成了彼此討厭的人。
最后,走親戚就是一場單純的聯系血脈親情的社交,聚在一起說說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交換一下對世事、行情的意見看法。只要摒除陋習,那不失為是一場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比起職場的被迫應酬,豈不是更讓人身心愉悅?
網友回復
網友@Cripple-svt:事事有回應,件件都敷衍。
網友@A_Limerance:主打的就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網友@鐺鐺有點甜:比“已讀不回”更高級的對話模式出現了。
網友@慢慢也是一種誠意:“已讀亂回”就是有禮貌但不多。
記者手記
“已讀亂回”背后是親情渴望
這屆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和學習壓力增大,導致他們很難抽出時間與親戚進行深入交流。當親戚問及他們的近況時,年輕人往往只能簡單地回答幾句,甚至用敷衍的態度來應對。
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年輕人與親戚之間的交流,往往被一些現代因素所影響,社交媒體的普及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渠道。他們更傾向于在虛擬世界中展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與親戚面對面交流。
然而,用“已讀亂回”敷衍應付所有親戚的做法,并不是一種可取的行為。實際上,親戚中絕大多數是真的關心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給予他們關愛和支持的。
“已讀亂回”玩梗背后,是我們對親情的渴望。也許在吐槽某些“奇葩親戚”、敷衍某些“熊親戚”之余,我們也應該更加重視與親戚的溝通,理解他們的期望和關心。(濟南日報記者曹雅欣)
來源:濟南日報
濟南時報-新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