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我自己也成了家庭主婦,開始照著母親的樣式照顧丈夫,握著那把鍋鏟。回想起青年時代自己對母親的不敬,這才開起了補也補不回來的后悔或悲傷……”—三毛《永恒的母親》
讀到三毛這段話,我很感動。當我結婚有了孩子之后,開始無休止地操持家里的一切事務,我才慢慢懂得了為人母的辛苦。我也有一個任勞任怨的媽媽,現在回想起,她近四十年為一家人的付出。我才意識到,她當年是多么艱辛和不容易。回想起,少年時期動不動跟她頂嘴吵架,我現在會很內疚,很內疚。我曾經的伶牙俐齒,狹隘與自我,給她造成的傷害,如今卻常常讓讓我后悔,讓我心疼。她以她寬廣的胸懷,不跟我計較,我卻在那個當下,不能理解還滿腹牢騷,我是多么遲鈍的一個女兒啊。現在我能理解她了,只因人生的輪回,給了我切實的覺悟。
在《讀者》上,我看過一個小故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個人一心想去西天求佛,經歷了許多磨難和坎坷。半路上,老天爺對執著求佛的他說:你家有一個臥病在床的老母親,她就是你的佛,你把她伺候好了,你就能成佛。這個小故事不足百字,卻狠狠點醒了我。原來,當我們這個路漫漫其修遠的人生路上,不斷尋求新知,努力攀登的時候,卻忘了最慈悲的佛心——莫過于我們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們這群80后的父母,他們大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幸運地有機會念書識字,當兵或考大學,會有好一點的仕途;不幸的一群則被時代耽擱,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只能出賣體能養家糊口。他們大都經歷過物質貧乏的年代,有的甚至忍受過饑寒。他們的青少年時代,沒我們幸運,沒我們幸福。
我們80后是一群掉進蜜罐里的孩子,長在紅旗下,跑在春風里。我們吃過了太多糖,不曾了解苦澀的滋味,也未能了解父母青少年時代,所遭受的一切命運不濟,被制度性地耽誤了青春。我們任性,自私,我們叛逆,喜歡自我主張。大多數的我們,在青少年,都有頂撞父母的激烈事件。拒絕不了一些新鮮事物的誘惑,我們不服爸媽的管教,總是不知好歹,總是闖禍。親子關系也曾分崩離析,我們被父母痛打教訓,那時候被父母打真是家常便飯。
終于在某些事,我們跌倒了,栽了跟頭,摔得鼻青臉腫,才想起家里只有爸媽的懷抱,是唯一的依靠。我們做過太多糗事,從幼年到青年,一樁樁,一件件,只有爸媽目睹了我們的荒唐,幼稚,作妖,跌倒后,又將我們扶起,不計前嫌,領我們回家,照樣給我們做飯,照顧我們周全。在這個紛擾的人世間,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最樸素的,最不企求回報的。
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難關,父母總是第一個支援我們,并且給予安慰的人。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在他們最需要的我們時候,攙扶起他們,給他們及時的安慰;他們犯了錯,不跟他們計較,迅速原諒他們,寬容他們呢?對即將老去的父母,保持耐心,持有一份尊敬實在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我們總習慣對身邊的人好,也習慣對于朋友的幫助,感恩戴德,卻常常對父母的給予,視而不見。有些人慣性以為,父母給我們愛是應該的。其實,這樣的「以為」是一種挺可怕自私的念頭。這世間,沒什么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能捏著這份輕易得來「無私的給予」不放,索取無度,而看不到爸媽一輩子為我們嘔心瀝血的付出。
不要等到遠離了父母,在社會中,飽經了人情冷暖,才能意識到:父母是唯一值得我們信賴和愛戴的人;也不要非要等嫁了人,才能領悟,自己的爹娘對自己的好,是無可替代的,是沒有任何算計成分的;更不要等到,做了父母,養育了子女,經歷了負重前行,才能深刻地體會當年的父母是怎樣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世間最悲哀的事,是最無法挽回的補救。從現在開始吧,用實際行動去關愛爹娘,趁一切還來得及的時候……
一朵蓮花不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