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很火的沉浸式出差、沉浸式旅游是用什么相機拍的?就是Insta360 GO3。我買回來也有兩個多月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使用感受以及作為普通人它到底值不值得買。
看一下它就長這樣,其實和GoPro差不多大,有一個相機本體,還有一圈外面電池倉。開機看一下,開機時間還是挺長的,因為它要連接圖傳。向下滑是一些常規參數的設置,向上滑是分辨率、幀率。左面就是之前拍的視頻預覽,右面就是拍攝參數的設置。
按住上面這個按鈕可以把相機本體拿下來。它這個圖傳還是挺拉胯的,我估計也就是360P圖傳像素很低,而且是有延遲的。我不知道大家在這里能不能看到,其實它是有一個延遲的。我用它也拍了幾期視頻,大家可以去我主頁看一下它的呈現效果。
·首先是畫質,可以拍1080P和2.7k。機內也可以設置橫拍和豎拍,就是相機不用這樣來回調節,自己就可以橫豎切換,這點還是挺方便的。它在白天的成像效果還是可以的,但是一到夜間或者暗光條件下畫面是極其的糟糕,可以說完全不能用。
而且在光線復雜的情況下,比如說地鐵上或者室內,它剛開始錄制的白平衡是不準確的,可能要計算個3秒鐘。我用它也拍過大范圍移動延時,這是它的效果。這是我用手機拍的效果,大家可以看一下,確實沒有手機效果好,畫質上單純記錄生活還是夠用了。
·然后是續航和發熱問題。把相機拿下來,就單獨這個相機拍攝,它能拍45分鐘。相機連接手機APP想邊拍邊看,它的續航時間就縮短到了30分鐘。這個續航時間真是太短了。雖然說電池艙這樣翻過來,你也能監看。但是這個東西畢竟太大了,它放在兜里也不方便,所以咱們還得連接手機APP來當監看用。
我在拍攝的時候確實會有電量焦慮,拍一會就得充會電,拍一會就得放電池倉里充會電,拍的很不爽,會有所顧忌。相機確實有發熱的問題,但我用這么長時間,沒有說遇到過因為相機過熱而關機的情況?,F在已經拍了4分鐘,咱們測一下它的溫度,看一下42度,后面這里確實有點燙手。
然后是它的幾種使用形態,我一般會把這個相機拆下來,跟它自帶的掛繩這樣放到胸前,給它吸上,作為第一視角使用。這樣這個相機是真的小,其他人很難注意到,對別人也沒有攻擊性。比如說我拿手機去拍,大家可能會看到,會阻止我,但是這個基本就不會。
也可以把它吸附到電池倉里,把屏幕翻轉過來,作為vlog拍攝,然后這個屏幕當做監看使用,這樣也是 ok 的??梢园阉诺阶詭У闹Ъ苌?,吸附上去。下面這里是納米膠,你可以吸到任何平整的地方,比如說吸到桌子上,還挺緊的,吸到玻璃上,拍一些開車的場景。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它其實是不能更換內存卡的,就是內置內存。我買之前就沒有做好功課,所以就買了一個最小的內存,以為買回來可以像其他的數碼產品,或者是運動相機一樣,更換內存卡。但是它不行,而且這種數碼產品,它是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的?,F在怎么辦?只能硬著頭皮用了。大家如果買,我建議最小最小,也得買個64G的,要不真不夠拍。
最后我的結論是,你真的需要那么多第一視角的主觀鏡頭嗎?其實在vlog里,最主要的還是人,這種沒有人物主體的第一視角,看多了也會膩。比如說大家都喜歡看陳震的那種沉浸式出差,沉浸式旅游,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喜歡他這個人,其次才是去感受這種新奇的經歷,比如說坐大飛機,去感受國外的風光,其次才是這些。你看他的視頻里這種主觀視角其實連一半都不到,還是要人出鏡。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為什么不拿一臺手機拍攝呢?而且拍出來效果還比GO3好。
對于它的優點,一就是小沒有攻擊性,但也是犧牲了續航、畫質等等才做出來的。我這臺GO3現在已經很少用了,所以我也很好奇,大家想買它的使用場景是什么呢?可以給我留言,然后大家討論一下。我是大潘,愿滬漂的生活充滿陽光,再見。
大潘小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