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科技快訊網報道:2040年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咨詢小組日前提出“20分鐘市鎮、45分鐘城市”的愿景,讓九成的人從市鎮一個地點到最靠近的鄰里中心,路程不超過20分鐘,九成的人在尖峰時段前往全島任何一個目的地,費時也不會超出45分鐘。這是非常大膽和美好的愿景,必須盡很大的努力,包括動用科技和更好的規劃,大幅度提高出行效率,才有可能實現。
目前在非繁忙時間,自己開車基本能做到20分鐘內抵達市鎮內任何一個目的地,45分鐘內能到達全島多數目的地,可能只有從樟宜機場到大士需時超過45分鐘。不過,上述愿景設定的時間是“尖峰時段”,出行方式是“走、騎、搭”,而不是開車。目前在尖峰時段從家里出門前往全島任何一個目的地,自己開車并不容易實現“45分鐘城市”,更遑論“走、騎、搭”。因此,“20分鐘市鎮、45分鐘城市”是一個令人非常憧憬的愿景。不過,以目前的公路和公共交通狀況來看,這個愿景似乎有些遙遠。
從長遠來看,最有可能實現這個愿景的辦法,是全面使用隨需而至的無人駕駛車輛。無人駕駛技術和物聯網一旦成熟,交通系統的效率將大大提升。首先,乘客出門前通過互聯網叫車,智能管理系統可以最快的速度調派車子前往載客,車輛大小可按乘客人數調整。高架公路橫跨城市天空,車輛運行由人工智能中央控制,交通燈路口可以減少,車速可以稍快,公路安全將提升,交通運行效率自然大幅提高。到時人們擁車的欲望也會降低。不過,這樣的愿景更像科幻電影里的未來世界,20年后能否實現,目前難以斷言。
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能善用現有科技,重點針對步行和騎車,對公路系統作出重新設計和良好規劃,投資建設更多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如提高地鐵網絡密度,改善公共巴士運行效率,逐步朝“20分鐘市鎮、45分鐘城市”的那一天邁進。
我們的人行道網絡已經接近完備,除了快速公路,所有公路旁都有人行道,但是個人代步工具專用道網絡則有待完善。現在的做法是拓寬人行道,讓行人和個人代步工具共用。要鼓勵走和騎,就必須加強行人和騎士的安全,讓行人和個人代步工具分流,例如在兩條專用道之間筑小分界堤,有助于加強雙方的安全。規劃師必須從行人和騎士的角度出發,才能實現更有效率的“走、騎”出行方式。
此外,可以建造更密集的地下步行空間銜接地鐵站,尤其是市中心。這些地下步行空間還可開辟個人代步工具專用道。地下空間不受天氣影響,人們更愿意“走、騎”于其中。
公共巴士的載客效率也有提升的空間,但本地公路交通燈多,影響行車效率。一般上,目前乘搭支線服務已可實現“20分鐘市鎮”,但乘搭主干線服務則未必。巴士服務、輕軌和地鐵必須更好地規劃,各自形成網絡,又要能互補。目前已展開試驗的隨需而至巴士服務,應能提高巴士效率。
地鐵是最有效率的出行方式,但是除非人們下樓步行10分鐘就能搭地鐵,否則上述愿景也不容易實現。進一步提高地鐵網絡密度是最直接的做法,但這需要公共財政資源,畢竟興建地鐵線不便宜。不過,目前除了已規劃但未確定興建的北岸線,政府似乎并沒有計劃更多的新地鐵線。據2013年提出的2030年新加坡交通景觀描繪,10年后的地鐵網絡將延長至360公里,密度可媲美倫敦和紐約,高于東京和香港,每10戶家庭有八戶步行不到10分鐘就有地鐵站。由此看來,地鐵網絡在10年后將達到頂峰,2040年陸路交通發展總藍圖也許不會把重點放在地鐵建設上。
公共交通作為一種服務,人口和經濟也必須持續增長,才能提供足夠的需求。“20分鐘市鎮、45分鐘城市”是美好的愿景,能否實現,胥視對科技的掌握和應用、對良好規劃的重視。
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