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趙醫生,我服藥這段時間,關節不怎么痛了,可今天去醫院復查,可類風濕因子和抗CCP還是很高,這是怎么回事呢?”遇到這種情況的患者不在少數,今天就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一)檢查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有何作用?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以及患者在之后的復
“趙醫生,我服藥這段時間,關節不怎么痛了,可今天去醫院復查,可類風濕因子和抗CCP還是很高,這是怎么回事呢?”遇到這種情況的患者不在少數,今天就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一)檢查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有何作用?
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以及患者在之后的復查過程中,少不了要做實驗室檢查,其中就包括類風濕因子和抗CCP,要解答為何關節不痛但類風濕因子和抗CCP還是陽性,先要明確這兩種檢查的臨床意義。
01 / 類風濕因子(RF)
是第一個被發現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指標,主要存在于患者血清和關節液中,分IgM、IgG、IgA、IgD、IgE多鐘類型。針對類風濕關節炎,主要檢測IgM,約在70%的患者血清中可檢測出來。RF的滴度一般和病情的活動性和嚴重性有關。
RF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陽性率很高,在其他類型關節炎、非風濕病疾病及健康人群中陽性率較低,即便出現陽性,滴度一般不高,所以RF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類風濕因子滴度下降是提示病情好轉的指標之一,但其變化遠遠遲于臨床癥狀、體征及血沉、C反應蛋白的變化。
02 / 抗CCP
全稱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高敏感、高特異性的新指標。抗CCP抗體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高達96%,敏感性高達76%,均高于類風濕因子(特異性65%,敏感性74%)。
抗CCP在類風濕關節炎的很早階段即可出現陽性,并具有很高的陽性預期值,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以便患者及時開始正確治療,幫助控制病情的發展。
(二)為何關節不痛,類風濕因子和抗CCP還是高?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更多的作用是幫助診斷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因子的滴度能反映病情的活動度,但其變化要比癥狀變化慢很多,這就解釋了為何患者關節不痛,但查出類風濕因子和抗CCP高的原因。
要客觀、準確地評價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度與治療效果,以下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01 / 關節癥狀改善的程度
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患者的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都沒有得到改善,自然就說明病情沒有緩解,更不要說病情穩定、治療有效了!
02 / 炎性指標下降的程度
這是關鍵條件。在關節癥狀得到改善的前提下, 通過實驗室檢查,主要是查血沉和C反應蛋白,二者主要反應的炎癥狀況,在病情真正得到改善的情況下,血沉和C反應蛋白會隨之下降,提示病情趨于穩定,當前治療有效,反之則不然。
所以,復查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除了關注類風濕因子和抗CCP之外,不妨再看看血沉和C反應蛋白,如果這兩項數據均有改善,再結合關節腫痛癥狀的好轉,則說明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至于類風濕因子滴度一時沒有下降,不必著急!
(三)明確關節不痛不等于炎癥消失,杜絕盲目停藥!
關節不痛了,是不是類風濕關節炎就好了?有不少患者是這樣認為的,這也是類風濕治療的一大誤區。
首先,類風濕的危害,遠不只關節痛。
類風濕是一種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時可以危及肺臟、 血液、心臟、腎臟、內分泌、神經、皮膚、口腔、眼睛等全身多系統、多器官,如果被關節癥狀所迷惑導致病情加重,會造成更重大的危害!
其次,關節腫痛緩解,不代表關節內的破壞停止。
現有的研究證明,關節腫痛和關節破壞由不同的信號通路在控制,即使沒有關節腫痛癥狀了,關節內部的病變過程仍可能在進行中,包括滑膜炎癥、滑膜增生、軟骨破壞及骨侵蝕等。
明白這兩點后,可以幫助患者避開這兩個用藥誤區:
01 / 不濫用止痛藥
糖皮質激素具有快速消腫止痛的作用,有些患者看重這一點,長期大量服用激素,關節腫痛控制得是好,但很快關節畸形還是出現了。止痛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的重要一環,但不是全部,患者不可盲目使用止痛藥,以免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02 / 不盲目停藥
有些患者看到關節腫痛癥狀好轉了,覺得病好了,于是自己停藥,沒過多久病情又復發。要知道,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治療得當有希望停藥緩解,但能否停藥要聽醫生的建議,而且停藥也不是一下子就停!
碼字不易,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有相關疑惑歡迎在評論區交流!我是風濕免疫科趙劍醫生,專注科普中老年風濕骨關節病知識!
王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