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深響原創·作者|張嘉豪“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在北京繁華的商圈、高聳的寫字樓或是年輕人密集的高校附近走上一走,你將有機會頻繁地聽到這樣的聲音。年輕小伙子往往身著印有某健身房logo的黑色翻領T恤,手里拿著一摞傳單,面帶微笑地向你點頭示意,
??深響原創 · 作者|張嘉豪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在北京繁華的商圈、高聳的寫字樓或是年輕人密集的高校附近走上一走,你將有機會頻繁地聽到這樣的聲音。年輕小伙子往往身著印有某健身房logo的黑色翻領T恤,手里拿著一摞傳單,面帶微笑地向你點頭示意,然后說出上面那句半詢問半邀請的話。
一張健身年卡大幾千甚至上萬,一節私教課400。聽上去著實不低的價格,再加上此前市面上流傳不少關于健身房如何賺錢的傳聞,“健身房賺的是那些辦了卡不去運動的人的錢”,讓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暴利”的錯覺。
但是,健身房這門生意在現在并不好做,從開業到倒閉只用了半年時間的健身房比比皆是。
曾是健身教練的大白,還在這個行業里艱難地前行著。身高體闊、肌肉結實,大白一看就是標準的健美運動員身材。2020年6月,大白和朋友先期投入160萬,在北京市東五環附近的一座寫字樓里開了一家1500平米的新健身房,最多能同時容納70人健身。大白告訴「深響」,“這個地方離地鐵站近,又守著傳媒大學和二外兩所學校,當時感覺是一個很好的位置,而且寫字樓各方面的條件也不錯。”于是以“押二付二”的形式租下了這塊地方,房租平均每月12萬。
盡管當時感覺還不錯,但實際運營的過程并不十分順利。疫情反復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生較低的消費能力在運營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來,和大白交流的過程中不難體會到目前開一所健身房的艱難,“坦白講,實際經營的情況比預期中差了不少。預想中每個月能收入70萬,但實際上只有50萬左右。”
想象的美好遭遇現實的打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為4.35億人,比2019年增加2700萬人。但是,不斷增長的體育消費意愿并沒有讓健身房開起來更容易。
硬件難省
無論是前期投入還是日常運營,相比于麻辣燙之類的其他線下小生意,健身房所需要的資金以及人力物力都更多。
從支出來看,開一所健身房的投入可分為一次性支出和固定成本支出。前者指的是健身房從0到1建立起來所投入的成本,包括裝修、器械、冷啟動;后者指的是健身房開起來之后的日常運營成本,包括房租、人員成本等。
健身房是一門相對“硬”的生意,在硬件上的投入很大。據大白介紹,他的健身房從0到1開起來,一次性投入了160萬元。
160萬中,主要是硬件裝修。其中裝修是大頭,包括地面的鋪設、洗浴設施、室內裝飾以及布局設計等。“一所1500平米的健身房,裝修費用沒有100萬下不來。而且這只是打個底,具體成本還要看你設計成什么樣。”
除此之外,健身器械也是固定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配備的器械質量相對好一點的情況下,成本大概在30萬。”
但這個數字是建立在與器械廠商直接溝通之上的。“做這個行業的都知道,山東有一個寧津縣,中國80%以上的健身房器械出自那個縣,”自己就是山東人的大白告訴「深響」,“我們一定是跟廠家對,如果有中間人的話,價格是下不來的。”
健身器械的質量直接和一所健身房的層次相關聯,市面上很多高端健身房都會宣傳自家的器械是從國外進口的。不過實際情況更為復雜——根據大白多年的從業經驗,95%打著進口器械旗號的健身房,用的都是國內生產的產品。
“全世界有名的美國力健,國內廠商可以仿造它的模板和模具。除了小細節,比如焊接技術稍微不太一樣之外,其他幾乎一樣。然后可以貼牌,把牌子往上一換,就可以說是進口的器械。”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國內廠商生產的器械越來越好,從質量本身到售后都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全進口設備的價格和國產并非一個量級,“1500平的健身房配備純進口的器械,我覺得需要300到400萬,跟30到40萬的是十倍的差距。這么大的數字,什么時候能回本?”
選好了地址、完成了裝修、組裝好器械之后,健身房接下來將面臨著冷啟動的問題。
對于健身房來說,目標用戶主要是周邊人群,因而“地推”必不可少。健身房裝修的同時,幾乎所有人都要出去推廣。每天最基礎的就是在方圓一公里的范圍,發傳單、加微信,讓人們知道在這個地方新開業了一所健身房。與此同時,線上的渠道也很重要。在大白看來,短期內地推見效快,但是長期來看,線上一定要做好,門店評分一定要高,各方面的評價也一定要好。
盡管冷啟動方面的投入加起來不過幾萬元,不比硬件成本,但是實施起來卻一點不輕松。更重要的是,冷啟動就像是一個杠桿,其效果和預售業績有著直接的聯系,而預售又是一所健身房收回成本的主要方式。冷啟動做不好,健身房將喪失這個極為重要的回本機會。
大白的健身房預售情況不太好。“因為去年年底疫情的反彈,我們的預售挺慘的。沒有收回多少錢,可能也就20多萬。為了節約成本,疫情發生后我們把所有人員裁掉,就剩了幾個人輪流在前臺盯著讓大家來鍛煉。直到年后又立刻把團隊重新組建起來。”
好教練難招
在大白看來,健身房能不能做的起來,主要是看人和經營模式。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好的員工能帶來好的經營,成熟的經營也可以成就好的員工,反之亦然。
在健身房的員工類型中,健身教練是最為重要的。但是好的教練并不多,“從來不缺教練,但是缺好的教練。”
教練的好壞,個人的形體很關鍵。“自己練得好不一定教得好,但是自己練不好,好多東西一定是不懂的。健身不止是訓練,也涉及到營養,包括飲食、休息等方面。”
至于各家健身房宣傳冊上名稱復雜的協會、機構認證,不少都是“200塊錢一張”買來的。“真正能夠被認可的認證,一定來自競技比賽的,但一般這種教練都選擇單干或者線上當私教了,不愿意給人打工。”
專業性之外,“一個好的教練,跟客戶溝通的意愿一定很強,他的銷售能力也一定很強”,健身教練出身的大白對這點看得十分清楚,“而且教練的專業性相比銷售人員更強,他更容易長期贏得會員的認可。會員課上完了會續課跟著他繼續練,所以他更穩定一些,培養的都是長期意向客戶。”
好教練難尋,而好不容易招到合適的人,又會面臨著管理不善帶來的流失問題。
“很多老板不懂得,其實教練也是講情懷的。好多教練都是熱愛這個行業,喜歡鍛煉才愿意踏入這個行業的”,大白講到:“商業健身房大都對教練壓榨得比較厲害,教練沒有自己的訓練時間或者休息時間。這種情況是留不住好教練的。”
與市面上連鎖的大中型健身房以團課作為營收主要來源不同,私教課是大白的健身房的主要收入來源。他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銷售團隊一個月的正常業績在20萬(總額20萬元的會員卡)左右,而這個20萬是固定的,無法持續拉動業績。而對于專業性更強,更能取得客戶信任的教練團隊來說,賣私教課的業績至少能夠到三四十萬,行情好的時候甚至能到50萬。
“以前健身房主要做預售,一個團隊50到70人,通過銷售圈幾個月的錢,快速回本,多的話能圈上千萬。但現在,特別是疫情之后,尤其在一線城市或者新一線城市,這種情況慢慢不會出現了。因為這些大家都不信你的套路,你什么都沒有,就租了個場地,連門都沒有開就讓我交錢,你覺得有人會交嗎?就算是成品健身房擺在這兒,大家還要對比各家的性價比。”
不只是從業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外界對于健身房的看法也是如此。本來應該是服務業的健身房逐漸變成了銷售業——銷售人員在大街上逢人便推銷辦卡,然后健身房通過預售圈一筆錢,再然后就是用戶的體驗就被丟在了一旁。更有甚者拿到錢干脆跑路,留下辦了卡的人們干著急。這些負面信息讓健身房這門生意引來不少批評。
從歐美發達國家的健身房來看,可未來會銷售會逐漸發生改變,變成一個“小而精”的團隊。“你愿意來健身就是愿意來健身。其實不愿意健身、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再拓展,也沒有那么大的效果。以后可能就店里面會有一些前臺或者接待人員,只有一兩名銷售的人員,走專業化的路線,沒有那么多套路了。”
更加注重服務、突出教練的重要性、簡化銷售團隊——在疫情的沖擊下,傳統健身房正在朝著這個方向變化。而在其變化的同時,有一批新的模式已經涌現出來,瞄準的正是這個方向。
新的潮流涌現
私教工作室是這股潮流的一種表現。
傳統健身房前期投入較大,并且很難預測成本能不能收回來。大白的經歷就是一個例子,在開業近一年后,160萬的一次性投入依舊沒有收回來。
相比而言,開一所私教工作室投入相對較少——更小的面積、更低的房租、更精簡的器械以及更貴的課程,這樣的條件下,健身工作室成為了快速發展的一條賽道。
“正常來說,私教的話一個月的價格差不多處在一萬多到兩萬的區間,大部分人的收費是這樣。但前段時間也有行業內大家都在討論的,國內做到頂尖的教練收一個學生,練一個月要十幾萬。”在大白自己的健身房,教練大概會拿走每個月業績的四成。而據他了解,一個400平的工作室,做得比較好的話在北京一年能做到2000萬業績。這2000萬業績中,減去房租、成本、人員各方面之后,自己能拿到一半的利潤。
賺的不少,風險不高,再加上經歷了疫情之后,人們對于較大的投入愈發謹慎的態度,相比于傳統健身房,“輕投入”的私教健身房更吃香。
此外,今年以來私教健身房也在和互聯網發生著越來越多的關聯,出現了許多新模式健身房。它們以 O2O 平臺+器械運動為核心服務,通過打通線上線下進行智能化管理。簡單來說,新模式健身房是一種智能自助健身房,往往按月或者按次付費,瞄準的正是都市上班族的痛點,用戶可以更加自由、獨立、靈活的進行健身,不收到地域、時間、他人的影響。
資本上的表現能說明這條賽道發展的速度:24小時自助健身服務提供商超級猩猩在2019年拿到過曜為資本領投的3.6億元融資,今年5月再次拿到中金資本的數億元融資;互聯網健身平臺樂刻運動今年還沒過完已經拿到了三輪融資。
除了做“輕”、與互聯網結合之外,這門生意也有做“細”的趨勢。比如,女性健身房、女性健身工作室正在出現。無論是傳統小型健身房、連鎖大型健身房、還是新型互聯網健身房,女性都是消費主體。Shape的CEO曾翔曾表示Shape的消費群體中70%為女性;極數數據《2021年中國運動行業健身報告》顯示,互聯網運動健身平臺用戶中女性用戶占比近7成。
“女性客戶是健身房的消費主體,我一個朋友的工作室只接收女性客戶”,大白談到自己身邊已經有朋友開了一家專門針對女性客戶的健身房,“現在大家都在細分市場,傳統商業健身房,普通客戶和私教客戶都在一起鍛煉,但是工作室面向的客戶群體非常精準。”
而大白自己也已經有了“轉行”的打算,準備像朋友一樣開一家偏向工作室的小健身房,只接收女性客戶,這既是一種對于這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把握,同時也是一種無奈。
“現在在全北京來講沒有人敢做(傳統)健身房,至少今年到目前為止沒有,做一個賠一個。”盡管始終沒有面露難色,但是傳統健身房的艱難也不難從和大白的交流中感受到。這一模式的確面臨著不少問題:省不掉的硬件成本、難招到的好員工、靠銷售賺錢的經營模式、分的不夠細的使用場景,這些“問題”都到了需要解決的時刻。現在看來,私教工作室、智能自助健身房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長遠來看,哪種模式能真正抓住既有模式觸及不到的用戶痛點,它才能迎來真正的發展。
劉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