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源遠流長的徽州文化萌生于東晉,成長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的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縱橫中國商界數百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丈碳却碇欢螝v史,又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少有系
源遠流長的徽州文化
萌生于東晉,成長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的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縱橫中國商界數百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徽商既代表著一段歷史,又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少有系統挖掘,鮮為人知。
徽商自明朝中葉起步入黃金發展期,鼎盛300余年。煙草在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1889年,美國人菲里斯克將卷煙帶到中國上海試銷?;钴S于當時政商兩界的徽商,也引領著卷煙消費的時尚。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流行的《詠香煙公司》詩曰:
“紙卷香煙廣及時,年輕爭買口含之;徽商多學洋人樣,知己相逢贈一支。
可見,當時徽商對卷煙的偏愛和交際傳播對卷煙的消費引領與帶動作用非同一般。徽煙文化源遠流長??箲鹌陂g,歙縣僑南卷煙廠曾生產“白姑娘”品牌卷煙,并有宣傳對聯為:
“白姑娘花下焚香花香香香并香;紅倌人夢中做好夢好好好真好?!笨芍^對仗工整,令人回味無窮。
上世紀六十年代,徽州曾廣為流傳一個謎語,謎面是“生的不能吃,熟的也不能吃,只能邊燒邊吃”,謎底是卷煙、香煙,舊時則為旱煙、水煙。
徽州地區豐富的竹木資源成就了竹雕、木雕,它們也與卷煙文化結下不解之緣,清乾隆年間《嘉定縣志》記載,明代歙縣竹雕大家朱鶴就精于雕刻竹煙筒。各式煙具也成為徽州的民間工藝特產,獨具徽派特色。
徽州最早何時開始種植和生產加工煙草,現難以考證。但已知的是,乾隆年間,徽州煙絲己成為朝廷貢品,被御封“紅方印”。
紅方印,徽煙文化中的明珠
徽州煙絲“紅方印”,指的是煙絲包裝紙上的紅印圖案,它標有店號、煙絲品名或經營(生產)地名。
該印記便是煙絲的早期商標,圖案形狀常見的為長方形,也有正方形和橢圓形,以及少數書卷形等。由于大多為方形紅色印記,徽州民間故稱其為“紅方印。 嗎 “
“紅方印”在當時是一種商標榮譽,可謂是“名牌產品”、“質里免檢”等標志的雛形。據考證,歙縣汪滿田的煙絲曾在乾隆年間被御封貢品。
相傳汪滿田煙絲之所以成為貢品,與著名的“紀大煙袋”紀曉嵐有很大關系。紀曉嵐與徽州人士交往頻繁,受徽商影綗響向頗深。
徽州人汪由敦乾隆年間掌管吏部。一日,紀曉登門拜訪,汪由敦拿出同宗親戚汪滿田所制煙絲。紀曉嵐品嘗后大為贊嘆,與汪由敦共同和詩一首:“物華徽州草也寶,清香一縷胸中繞;神怡心曠賽似仙,云里霧里樂逍遙。”
紀曉嵐從此迷上徽州煙草,贊譽為:“嘗遍南北,無如徽之煙草?!?/p>
乾隆三十八年,紀曉嵐岀任《四庫全書》總筼官。他在紫禁城內吞云吐霧,同僚相繼索取,乃至乾隆皇帝也深受影響,責成內務府承辦進貢。
汪滿田煙絲成為皇家貢品,名動一時,帶動了徽州煙葉的快速發展。到清朝末年,僅歙縣一地煙葉產里就達三千余擔。
紅方印的時代發展
據《安徽省志(煙草志)》記載:休寧、黟縣其旱煙被稱為“頂貢”、“二貢”,有實物顯示,還稱其為“貢絲”、“官禮名煙”等。
經過改良加工后的高等級煙葉,在這些名稱前冠以“露葉頂貢”、“露葉貢絲”等,以此來區別煙絲的品質與等級。
露葉即煙株自上向下第二層避免紫外線直射且禎露水滋潤的葉子。
古時進貢給朝廷的煙絲稱貢絲,“頂貢”即頂級、頂好、最好的煙絲貢品。
斗轉星移,皖南煙農一直承載著先輩的遺風不輟堅守著、耕耘著。
時光進入新世紀,安徽煙草工商攜手,在煙葉生長條件與有“金葉王國”之稱的津巴布韋極為接近的皖南成功引入了“焦甜香”煙葉。
運用自主創新的現代科技,成就了“黃山”品牌的“典范焦甜香?!?/p>
拂去歷史的封塵,超越時空,“焦甜香”煙葉與有“東方津巴布韋”之稱的院南的靈山秀水自然造化交融共生。
“徽州貢煙”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基因與行業領先的科研技術完美融合,“黃山”(天都)、“黃山”(紅方印)等產品陸續上市,使“紅方印”這一段塵封的徽州貢煙歷史得以重煥榮光。
“黃山”品牌正在續寫徽州貢煙的輝煌。
劉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