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資料圖片日前,農業農村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954號建議進行了答復。對于廖仁旺代表提出的關于保障糧食耕種面積的建議,農業農村部表示,近年來,該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健全機制,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精準性。下一步,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
資料圖片
日前,農業農村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954號建議進行了答復。對于廖仁旺代表提出的關于保障糧食耕種面積的建議,農業農村部表示,近年來,該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健全機制,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精準性。下一步,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整優化種糧補貼,激發種糧大戶的積極性。
將加大考核力度,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關于將種糧面積分配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部表示,近年來,該部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強化扶持,壓實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17.5億畝,同比增加1056萬畝。
一方面,分解落實糧食生產目標。去年以來,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連續2年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下達了糧食生產目標,并將播種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壓實地方責任。指導各地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市到縣,層層傳導壓力,督促一個品種一個品種、一個季節一個季節、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抓緊糧食生產。
另一方面,加大考核監督力度。2016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儲備局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在2020年的考核中加大了糧食面積和產量考核權重,將考核指標分值由5分提高到10分。2021年,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糧食安全責任制具體考核辦法,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考核力度。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指導服務,加大考核力度,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將加強耕地用途管制,統籌利用好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產
關于強化耕地用途監管,農業農村部表示,近年來,該部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部署要求,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嚴控耕地“非糧化”,遏制耕地撂荒,引導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
一方面,加強耕地用途監管。2020年以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印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明確禁止以河流、濕地、湖泊治理為名,擅自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以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它類型農用地,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并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引導優質耕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
另一方面,支持統籌利用撂荒地。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召開工作視頻會專門部署,明確對撂荒連續兩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內不解除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的,發包方有權要求終止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組織開展耕地撂荒情況調查,推動各地建立信息臺賬,加強利用情況跟蹤調度。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指導、強化服務,加強耕地用途管制,統籌利用好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產。
將進一步調整優化種糧補貼,激發種糧大戶積極性
關于明確“誰種地、補貼誰”,農業農村部表示,近年來,該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健全機制,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精準性。
一是明確補貼對象。2016年國家已將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一項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依據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自定,補貼標準由地方根據補貼資金總量和確定的補貼依據綜合測算確定。
二是突出補貼重點。鼓勵各地按照中央關于建立綠色生態為導向農業補貼制度的部署要求,探索補貼發放與耕地地力保護行為相掛鉤的有效機制,引導農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科學施肥用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措施,自覺保護耕地、提升地力。
三是完善發放機制。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良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不再給予補貼,對撂荒一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補貼資格,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并加大耕地使用情況的核實力度,切實做到享受補貼農民的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整優化種糧補貼,激發種糧大戶的積極性。
■寇拴民
馬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