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清晨,不到6點,廣東順德倫教鎮新民村,82歲的梁珠老大爺已經出門了。“這么大年紀了,還天天跑來跑去的,又不缺吃少穿。”老伴在他耳邊嘮叨著。但他做的事,卻是一場與太陽賽跑的游戲。莨紗工人要趕在太陽出來前,把紗拽直鋪好車水馬龍的順德立交橋下,有
清晨,不到6點,廣東順德倫教鎮新民村,82歲的梁珠老大爺已經出門了。
“這么大年紀了,還天天跑來跑去的,又不缺吃少穿。”老伴在他耳邊嘮叨著。但他做的事,卻是一場與太陽賽跑的游戲。
莨紗工人要趕在太陽出來前,把紗拽直鋪好
車水馬龍的順德立交橋下,有一片廣袤的草地,鋪滿了紅褐色的綢緞,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南海西樵一帶的村民就已經使用薯莨、河泥等對綢料進行染整,制作出香云紗。
這就是香云紗,一種在廣東特有的純手工植物染色面料技法。
這種紗涼爽宜人、輕薄柔軟。
在充足光線下,香云紗黑色的一面,隱隱泛出似金屬又似古陶的光澤;棕色一面則會隨著時間推移,生長出如龜甲裂紋般不規則的變化。
這神秘的黑棕雙面色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薯莨
薯莨,是華南特有的一種植物莖塊,個頭和大芋頭差不多。
它含有大量的單寧酸,切開后的液體泛血紅色,是天然的染料。
除了染色,薯莨還是非常好的消腫止血的中藥材。
把野生薯莨搗碎,多次過濾,就得到浸泡白綢的莨水。
薯莨汁中的單寧,存放越久活力越低,因此要隨用隨榨。
浸莨水
將白坯綢放入莨水浸液池中,然后用雙手不停地翻動,甚至用腳踩,讓坯綢充分的吸收薯莨汁,再拿到曬場曝曬。
每一次浸莨水的濃度,要根據晾曬后坯綢的著色情況,來進行調配,這種微妙的差別全靠師傅的經驗來識別。
這個過程要重復30次,因為坯綢的顏色,是隨著每一次染曬逐漸疊加并漸變的。
曬莨
曬莨需要一大塊平整的草地,俗稱“曬場”。
為了防止坯綢玷污,還要讓香云紗在晾曬時可以透氣,草的高度需要保持在均勻的5厘米,疏密有致。
當太陽高高升起時,曬莨的工作便開始了。
這道工序的要領在于,將坯綢固定于兩端,既要將坯綢拽直,又不能將坯綢的纖維拽裂,用力要均衡。
掃色
固定好坯綢后,曬莨師傅手持蒲葵葉掃帚,把坯綢上的莨液小氣泡掃干凈,否則曬干后坯綢會留下泡沫的印跡。
踢竹
氣泡掃干凈后,需要用長竹竿壓住坯綢,防止坯綢卷邊。
在曝曬的過程中,師傅們不時的翻動長竹,防止在綢面上留下竹竿的印跡。
過烏
坯綢經過近30次的浸染與數天的曝曬后,綢緞已充分的汲取了薯莨液,可以進行下一道工序——過烏。
過烏使用的河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特有。這種河泥不含半點雜質,它所含的硫酸亞鐵成分,正是香云紗呈現出黑膠質感的原因。
遠古時期的染工就知道,河泥能幫助天然染料附著到織物上,而這些物質,在后來被稱為“媒染劑”。
洗掉河泥后,河泥曾覆蓋的絲綢面呈藍黑色,未過泥的絲綢底則呈棕紅色,這就是香云紗黒棕雙面的秘密。
香云紗雖然來自于大汗淋漓的勞作,卻像夏天的一陣風一樣涼爽輕柔。
最奇妙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香云紗每年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這般神秘而又有底蘊的美,是其它衣料不能比擬的。
至今,香云紗仍然是世界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真絲綢面料。
制作香云紗的生產工藝十分繁瑣,正常工序需15天以上。而培養一個制作師傅需要至少7年,這看似簡單的工序背后,是積累多年的經驗。
梁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云紗染整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由于日照的關系,這種布料只能在3月初到11月底生產。而7、8月,氣溫過高會使紗緞變硬,不宜曬莨。11月后,北方干燥氣流南下,也不宜生產。
歷史上,它曾是“身價”最高的絲綢。早在明朝永樂年間,香云紗就作為珍品出口海外,當時每匹售價12兩白銀。
如今,市場上用香云紗制成的服裝,一般售價都在1000元到2000元左右,最貴的男裝也有近萬元的。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布匹師傅到這來學習技藝。但回到日本后,怎么也染不出香云紗。原來只有珠三角的河泥,才有滿足香云紗制作所需的成分。
陽光、泥土、人,缺一不可的香云紗不能大量生產,她的美“養在深閨人未識”。
但梁珠說,“有我在的一天,香云紗就活著,不會進博物館!”
張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