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絹花,古時稱“頭飾花”,原是皇宮內苑的御用品,所以它的生產地也隨著歷代都城的遷移而遷移。據記載,我國1700多年前就有用絲織物制花的技藝。《事物紀原》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晉惠帝“令宮人插五色通草花”,即宮女們以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發髻等處
絹花,古時稱“頭飾花”,原是皇宮內苑的御用品,所以它的生產地也隨著歷代都城的遷移而遷移。據記載,我國1700多年前就有用絲織物制花的技藝。《事物紀原》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晉惠帝“令宮人插五色通草花”,即宮女們以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發髻等處作為裝飾。這是頭花用于裝飾的最早記錄。
到了唐代,絹花更是婦女的主要裝飾品。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形象地再現了宮中婦女簪花戴彩的情景。相傳,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左鬢角上有一塊傷疤,為了遮丑,她每天晨起的時候都會讓人采摘鮮花戴在鬢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鮮花凋謝,宮女們就只能用綾、綢做成假花,作為替代品獻給貴妃。后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盛行一時,并逐步發展成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絹花。
始于元代盛于清代
北京的絹花生產始于公元13世紀中葉元朝定都北京之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開始時生產規模不大,到明末清初才逐漸興旺起來,特別是到清朝中期,絹花業進入了鼎盛繁榮時期。北京絹花以造型優美、做工精細、色澤悅目為主要特色,質地柔潤,形象逼真,因此馳名中外,素有“京花”之稱。
市場內的各色絹花格外受寵。程寧 攝
康熙三十二年,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設立“花兒作”,專司承造各色綾、綢、紙、絹、通草、米家花等,以供宴會、飾戴之用。因其初為婦女發髻上的裝飾品,在女子剪發之風盛行之前,絹花在市場上非常走俏,在清中后期尤為顯著。清初滿族女子流行在頭上梳兩個橫長髻,稱為“小兩把頭”。隨著統治鞏固,經濟發展,后宮妃嬪的發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到了乾隆盛世,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進貢,宮廷后妃審美需求也高漲起來。但是,要將這些分量可觀的金、銀、寶石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稍顯不足。清代中后期,滿族貴族婦女時興“旗頭”,也稱“旗頭板”“大拉翅”。據《舊都文物略》記載:“彼時旗漢婦女戴花成為風習,其中尤以梳旗頭之婦女,最喜色彩鮮艷、花樣新奇的人造花。”這時,妃嬪們通常在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為“頭正”或“端正花”,以大為美,有的直徑可達一尺,凸顯了宮中的富貴與奢華。在慈禧太后為首的后宮妃嬪的引領下,梳旗頭、戴絹花在晚清時期風行一時。
慈禧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各種質地的頭花。據《清宮述聞》記載:“老佛爺(慈禧)愛插戴鮮花,最喜歡太平花、白蘭花。太平花綴在釵上插載。白蘭花掛在衣襟上。皇后、妃嬪見老佛爺時,只許插戴絹花。”咸豐十一年,奕詝病逝于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27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27個月,頭上的頭花是素白的綾絹頭花。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制了一批素白頭花。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花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愿。釋服期滿,這批頭花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了艷麗的頭花,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花市大街因絹花得名
絹花因四時不敗又寓意美好,所以不僅在皇宮中受到妃嬪們的青睞,在宮墻外的平民百姓中間也頗為流行。
清代中后期,北京的婦女不論貧富,都以戴一朵絹花為美,并有喜慶吉祥之意,進而流行全國各地,絹花用量大增。據記載,崇文門外花市大街每逢臘月,小販們便背著約二尺長、一尺寬、四寸高的秫秸稈糊的硬紙匣子售賣絹花,內插有“福壽字”“八仙人”“福祿壽三星”等絲絹蒙面彩畫的供花,專供除夕敬神、接神之用。操勞了一年的婦女到了這時候會穿一身新衣裳,頭發抹上刨花水,再在發髻上戴一朵絹花,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愛美之心,也是以此祈求家里人丁興旺、來年和美順利。
那時北京絹花藝人云集,有位著名的民間藝人劉亨元,他制作的“花兒劉”絹花相當有名氣,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崇文門外集中有許多絨絹紙花作坊,每年農歷正月起,逢四必有售賣集市。據《燕京歲時記》記載:“花市在崇文門外迤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皆日用之物。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枝之類,頗能混真。”這就是北京花市地名的由來。
絹花做的林黛玉 胡鐵湘攝
清乾隆十五年刊印的《京師全圖》即以“花市”標注,沿用至今。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形成了絹花生產和銷售的集中地,曾有“全國絹花出京師,京師絹花出花市”之說。當時除了崇文門外花市一帶是絹花生產銷售的集中地外,西城的護國寺、王府井的東安市場等地,也有少量制作和出售絹花的作坊和門市部。
絹花的制作工藝復雜,通常經過選料、上漿、染色、窩瓣、烘干、定型、粘花、扎枝等工序。上漿平整之后,鑿出花瓣,遂依鮮花顏色染色;然后把花瓣窩制成各種造型,經烘干后定型;最后把定型的花瓣粘成花朵,同經過加工的花葉、花枝用鐵絲和棉紙組合在一起即得。每一步都由手工完成,特別是扎枝這一步工序,不僅要注意每個花瓣的形態,還要考慮整體造型。
制作北京絹花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高級純絲,制成的絹花主要分為絹枝花和絹盆花兩種,其中絹枝花的花色種類繁多,形態萬千,幾乎沒有重樣的。制作成的絹花栩栩如生,有的艷若朝霞,有的清雅飄逸,枝枝爭奇,朵朵斗艷,令人如置身花海。
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隨著用途的擴大,絹花花色品種也逐步增加,絹花行業的流派——專做某種用途的花型、款式也隨之出現。如有的作坊專做“宮花”,專賣皇宮內苑,供后宮嬪妃宮娥用;有的作坊專做文藝舞臺用花,叫“戲劇花”;有的專做東北、山東、河南等地民間婦女的頭戴花,叫“頭花”;還有的專做出口絹胸花、帽花、鞋花等,叫“洋莊活”。
由于絹花產品的特殊結構,決定了它生產的特殊方式。花朵造型、色彩等工序,技藝要求高,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掌握并熟練操作;而制作花蕊、花葉等,則能在很短時間就可以學會。這樣,前一種重點工序由作坊主或所雇用的技工完成,后一種簡單的工序則可發給左鄰右舍沒有正式工作的老人、小孩去做。所以花市大街一帶的老住戶,都會一些簡單的絹花制作技術。
學習絹花制作技藝的人,大多是較貧苦的農村人,特別是以京南武清縣人為多。在北京絹花行業中,最初幾戶從事絹花生產的作坊,都是武清縣人開辦的。比較有名的絹花藝人如劉亨元、李翠、王永銀、龔環等,都來自武清縣農村,而“花兒劉”“花兒龔”“花兒金”,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對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某一家族的敬稱。如“花兒金”,這是唯一傳承下來的絹花世家,目前第五代傳人金鐵鈴先生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人。
絹花的銷售,也與其它行業不同,它有好幾種方式:一種是集中銷售,即每天早上,在花市大街擺攤,專門賣給山東、河南、東北等地的花客;第二種是在各商店門市出售,有的門市是前店后作坊,對販來的絹花二次加工,使其適合各種不同用途;第三種是將花客請到家里,進行洽談,這種洽談業務,不訂合同,全憑信譽,先將貨交給花客回當地去賣,賣完后再付給貨錢;還有一種方式,即送貨上門,如做戲劇花的作坊,做出幾種花樣,挎著盒子到各文藝演出單位,任其選購;做皇宮內苑的頭花,就親自送到皇宮門口,再由太監引進內宮,任嬪妃、宮女挑選。
清朝滅亡以后,“旗裝”“旗頭”不再流行,女子剪發增多,對絹花需求銳減,人造花行業不復當年之繁華。“旗頭”大花之類造型夸張的絹花早已失去往日的風采,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只有“梨園”之類戲曲、戲劇舞臺演藝人員為演出之用才會定制,梳漢頭所戴的小花因其簡單實用還能行銷鄉間。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內外局勢動蕩,絹花生產以及銷售受到戰亂的影響,逐年遞減,北京有三分之二的手工業作坊倒閉歇業。
近些年,北京絹花發展不斷創新,由原來的幾十種頭飾花增加到兩千多個品種,其中有戲劇花、花纖、盆景、花籃等,制作上吸收了中國畫中花卉畫法的一些表現技法,可以表現出牡丹、芍藥的富麗端莊,梅、蘭、荷、菊的典雅挺秀,各種野花的絢麗爛漫;又能表現出花葉、花瓣陰陽向背的色澤,花蕊、葉片的顫動等。2007年北京絹花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 北京日報 章永俊
流程編輯:劉杰璋
何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