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置身八一廣場,四周的建筑隨著歲月的變遷改了往日的模樣,八一大道成為貫穿南昌老城區的重要交通路線,在八一廣場圍繞著江西省美術館、萬達廣場、財富廣場、百貨大樓、江西文聯……一系列的建筑群構建起了八一廣場的空間秩序。八一廣場代表著南昌的最重要的記
置身八一廣場,四周的建筑隨著歲月的變遷改了往日的模樣,八一大道成為貫穿南昌老城區的重要交通路線,在八一廣場圍繞著江西省美術館、萬達廣場、財富廣場、百貨大樓、江西文聯……一系列的建筑群構建起了八一廣場的空間秩序。
八一廣場代表著南昌的最重要的記憶,而廣場的每一次變遷都時刻牽動著南昌人的關注,從廣場誕生之時,就被賦予了重要含義。如果你問一個南昌人:南昌的城市中心在哪?他一定會告訴你——八一廣場。如果你接著問:哪里是南昌的城市標志?他的回答依然是八一廣場。如果你再問:南昌最讓你魂牽夢縈的地方是在哪里?他還是同樣的回答——八一廣場。
對于所有南昌人來說,八一廣場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多數南昌人都會有一張和八一廣場合照的照片,那個時候八一廣場還是人民廣場,在一個叫作“南昌東方紅“的照相館拍攝了無數張照片,這些照片上絕大多數以八一廣場為背景,有孩童的微笑,有年輕的姑娘們,照片封存了人們對于八一廣場的記憶,哪怕經過了十幾年,大家似乎還能記憶猶新。
你不知道的八一廣場
●八一大道
說起八一大道,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這是南昌老城區一條交通要道。廣場是城市交通的中心點,四面環繞著通往城市各處的直通大道,而西側八一大道通向南北,東有北京西路,西有孺子路,無論去向哪個地方都要經過八一廣場。
在一幅泛黃的1926年印刷的南昌城地圖上,今天的八一廣場所在位置當年還是舊南昌城東的護城河。1928年,南昌開始拆除城墻,拆下來的磚石泥土就近倒入了護城河。
拆除南昌舊有城墻后,在環城路東段的基礎上預計修繕一條全長1900米,南起永叔路,北至永和門,寬為24.4米的道路,因紀念贛籍先賢王安石,而命名為安石路,當年年底也僅完成計劃的三分之一,后因抗戰全面爆發而停工。這是八一大道的前身。1951年,時任省長兼南昌城建委首席主任委員邵式平先生提議改造安石路,原有路面擴寬達60余米,并更名為八一大道。1952年,八一大道順利通車。1956年,八一大道路面進一步實現混凝土改造,這也是“我省首次鋪筑瀝青混凝土路面”。同年,在頒布的《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中,正式將八一大道確定為南昌的南北主干道。
●廣場的誕生
1956年,在頒布的《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中,決定于八一大道旁修建一處能夠提供大型聚會的場所。“1956年12月1日,人民廣場開工,并于1956年12月31日竣工,共填湖泥21825立方米。”至此,八一大道與人民廣場一同成為南昌市區的中心。而后,這片土地便慢慢地大眾化與流行化,最終卷入市民們的日常生活。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南昌市最重要的市民公共空間,無論是當初的城市中心——人民廣場,還是現在的紅色圣地——八一廣場,它的誕生是南昌城邁向現代城市的標志之一。
人民廣場建成至今經歷過六次改造,其中以1968年、1977年、2002年、2017年的四次改造為節點。人民廣場建成初期為布局對稱,空間尺度追求宏大、氣氛宏偉,留有大面積的開敞空間。
1968年,改造之后的廣場呈現南北走向,東西對稱,中心為四塊方形綠化區,呈“田”字形。很長一段時間,4塊大草坪成為人們對廣場的重要記憶。1977年,人民廣場因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的修建更名為“八一廣場”。這一空間的“八一精神”的主題性與紀念性也得以正式確立。
2001年,八一廣場實施大規模的擴建改造工程,這一次的改造,也讓八一南昌起義中心主題的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和休閑性多項功能融入大型現代化廣場。在這一次的改造當中,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架高8.1米,并且向西平移6米,規劃有八一金水河、八一音樂噴泉、八一軍史浮雕、八一升旗臺、八一題詞、八一軍史時刻大事記、八一水幕電影。
2017年,為紀念八一南昌起義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八一廣場迎來了距今為止最近的一次改造,也正是在此次改造中,八一廣場周邊的地標建筑群經歷了一場“退商還文”的洗禮,外立面、景觀、照明的大改造,圍繞“紀念廣場、城市客廳”這一定位進行了整體性的提升。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塔頂是一支漢陽造步槍和一面迎風飄揚的八一軍旗,象征著與這個廣場有關的八一精神。每一個游客想要了解南昌歷史,也必定要來到八一廣場前瞻仰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感受英雄城的紅色情懷。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1977年7月1日奠基,1979年1月落成。總設計人員為江西省建筑設計院的沃祖全先生和江西省輕化工業設計院的陳星文先生。紀念塔由來自福建、山東、上海、浙江、廣東、江西等省市的工人、技術人員和美術工作者協力建設成。八一軍旗采用的是四川省石棉縣大渡河畔的棗紅色花崗石,直指藍天的漢陽造步槍采用的是山東省泰安的“泰山玉”白花崗石,塔身以福建“泉州白”花崗石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一廣場紀念塔的四腳仍保存著四個火炬造型的路燈,而當時廣場上路燈正是杜鵑花造型,燈頂是紅色玻璃的五角星。該路燈在后來改造中被拆除。
●“萬歲館”的誕生
1968年,廣場西側新建“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館”。20世紀50年代各個地方都在興建萬歲館,其中八一廣場“萬歲館”正是現在江西省美術館大樓的前身,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萬歲館的功能也隨之發生改變。
江西省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館于1968年6月動工興建,同年9月10日框架主體工程竣工,1969年上半年全部落成,展覽建筑總面積2.1903萬平方米,毛澤東雕像臺總基工程6763平方米,人民廣場改建工程9.5403萬平方米。總投資800余萬元,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這在當時稱得上浩大的工程。其中,在當時大理石的開采曾被看作興建“萬歲館”工程中最艱巨、最緊張的任務。在1966年以前我省從未加工過大理石,而興建“萬歲館”的大理石需求數量較大,在外地無法供應的情況下,我省首次經過自己勘探、采石,自己設計、制造加工設備,投入生產,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解決了供應問題,打破了江西沒有大理石礦的論斷。
2017年,八一廣場提升改造工程動工,涉及廣場景觀改造、廣場周邊建筑立面美化及廣告,同時還有萬達廣場、百貨大樓、省移動大廈等建筑外立面進行改造。以展覽館為核心,保留原建筑風貌,以淡黃色為主背景的基調就這么定下了。
我和八一廣場的故事
李辰祥的媽媽
李辰祥的妻子
李辰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于八一廣場的記憶都藏在那些老照片里。一張張泛黃的老舊照片,緩緩講述了人們與八一廣場的故事。每張和八一廣場的合照,承載著無數家庭的記憶,是父母曾經的芳華絕代,是自己成長的軌跡,也是游客們打卡點,“八一廣場”成為南昌的代名詞。包括此前八一廣場的Y字形天橋的拆除引發打卡潮,也呈現出廣場與南昌人民深厚的感情。
90后南昌本地人李辰祥的家里還留著3張當年在八一廣場拍的老照片:一名2歲女童坐在八一廣場的石墩橋上,背景是江西省美術館(原萬歲館);第二張是一名穿著紅色小洋裙的姑娘在八一廣場紀念塔下的臺階前甜甜地笑著;第三張是一名10歲的小男孩靦腆地看著鏡頭,背景是熙熙攘攘的八一廣場。這三張照片分別是李辰祥的媽媽、妻子和他自己。
談及八一廣場,李辰祥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八一廣場記錄著自己許多的第一次,“我們家第一臺游戲機和第一臺電腦都是在這邊買的,第一次吃肯德基、買星巴克也是在廣場這邊。八一廣場承載了太多的記憶,最大感觸就是八一廣場是熱鬧的,當八一廣場還是4塊大草坪的時候,有很多小商販在上面賣東西,而八一廣場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每逢節假日,廣場草坪上會有主題花展。”而當前,對于他而言,八一廣場更是一個地鐵出口。
郁文哉現在還保留一張八一廣場合影,照片中主角正是郁文哉和他的同事們。20世紀50年代初,郁文哉跟隨父母來到南昌“支援內地”建設。1974年1月4日,他與一起培訓的同事來到八一廣場,用三角架固定好相機,選擇好自拍模式,只聽相機快門“咔嚓”一聲,留下了這張合影,也就是從這張照片開始,老郁走上了攝影之路。
從小在八一廣場長大的劉先生則表示,八一廣場的四塊草坪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到夏天,廣場也是納涼的好地方,很多人拿著草席就地乘涼。廣場上以前還有炒螺絲,作為一個聚集性的廣場,隨著商業發展起來,不少商家落戶八一廣場,劉先生的第一份早茶就是在八一廣場附近吃的。
“人民的記憶”背后
走進江西省美術館一樓展廳,正在展出“人民的記憶——八一廣場空間敘事暨美術創作邀請展”,不少南昌人在這個展館勾起了自己與八一廣場的回憶。
八一廣場的變遷在這里有了清晰的脈絡,以及與八一廣場各類不同的展品展出,讓走進展館的人似乎都有了共同的話題。
來自南昌本地的徐娣正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她也是江西省美術館展覽科的工作人員,整個展覽籌備期長達一年之久。這是來到館內工作后徐娣策劃的第一個展覽,談及創作初衷,她告訴記者:“來到展館工作之后,也會想要知道這個展館的由來,我們展館也是八一廣場的一部分,與八一廣場之間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在研究的過程中,還發現我們館與江西的美術史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對于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大家也都會知道八一廣場、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但并不會過多探究這個建筑有什么寓意,為什么會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建立起來的?大多數人也許更多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徐娣也深有同感,在一年的策展過程中,當對展館的歷史與八一廣場的歷史多了解一點,與它的感情便會更深厚一分。在她看來,這場展覽更像是美術館介入城市歷史的探索。
對于徐娣而言,對歷史與記憶的敘事本身并不是歷史,由于展館大樓位于八一廣場空間的特殊性,觀眾走入展廳可以感受到對于廣場空間內歷史往昔的一種敘事方式。走出展廳,又可以身臨其境地感覺到當下位于廣場時空中的呼吸感,以及在場感。這種面對歷史與當下的變革,以及新生、消失與可視之間的張力,總是會讓人對未來帶有無盡的暢想。
文/趙瓊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徐娣《美術館介入城市歷史——八一廣場空間里的記憶與敘事》)
來源:江南都市報
編輯:范俊杰
審核:金路遙
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