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鷹城七月,綠肥紅瘦。一日,從平安大道經過,仰頭忽見路邊枝頭簇開著黃綠色的小花兒。閉目輕嗅,一絲絲淡淡的清香隱隱浮動。哦,國槐開花了!不知怎的,看到國槐,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開封來,想起與開封有關的人和事兒…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學習進修,我曾數
鷹城七月,綠肥紅瘦。一日,從平安大道經過,仰頭忽見路邊枝頭簇開著黃綠色的小花兒。閉目輕嗅,一絲絲淡淡的清香隱隱浮動。哦,國槐開花了!
不知怎的,看到國槐,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開封來,想起與開封有關的人和事兒…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學習進修,我曾數次到開封。在我的記憶里,開封的大街小巷兩邊,滿植著婆娑的國槐,與古都的青磚碧瓦結合在一起,透出一種優美文雅的深厚底蘊,使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倍感親切舒適,同時也耳濡目染,浸潤其間。河南大學正門,隔路相對就是河大招待所。每天清晨一大早,就能聽到“一串一毛”的響亮的吆喝聲。(至于這一串一毛叫賣的是什么,因為時隔久遠,實在記不起來了。也許是牙簽豆筋吧)。上得街來,門前路邊,大小攤上,各色早點、風味小吃招徠著來來往往的人們。皮薄汁多的灌湯包固然誘人,兩元錢一根的焦黃噴香的大油條搭配一碗雪白滑嫩的豆腐腦也是很好的美味...有一日的傍晚,走過街邊一家賣餃子的小攤前。攤車上挑著一盞明黃的燈泡,懸著一塊牌子,隸書,道:三鮮餃子,字形舒展優美;下面是端莊的小楷,標明了不同種類的配料和價格,看去一目了然。攤位旁,一翁一嫗,身著淺白休閑裝,神態悠然地做著各自的活兒:老先生手執蒲扇,添柴看鍋,老太太嫻熟地搟葉包餃。沒有吆喝,沒有攬客,安安靜靜,好像是在自家小院里一樣。“老人家,下半斤餃子吧。”老者微微抬頭,淡淡一笑:“年輕人,從外地來的吧?”我有點詫異,不解其故。老者道:“我們當地人,比如吃餃子,很少會直接下個半斤一斤的,而是先要個一兩二兩,嘗嘗餡兒夠不夠新鮮,品品味兒合不合口,再決定要不要繼續下,下多少。”如醍醐灌頂,我豁然開朗。“要不,我也給你各樣下一兩,哪一樣合口味了,再下個半斤四兩?你放心,保證不會讓你多花錢。”趁著下餃子的功夫,老者繼續跟我聊天:“這三鮮餡的餃子,名字雖然一樣,可是因為配料不同,也有好幾種。即使是同樣的配料,那也大有講究:食材是否新鮮,選料是否上乘,佐料如何搭配,還有火候的把握等等,都會影響餃子的口感...我這蝦仁、鮮肉、大蔥包出來的三鮮餃子,你嘗嘗味道如何?”餃子端上來了,冒著熱氣,盛在白底藍花的瓷盤里;旁邊小碟里,是調好的蘸汁;碗里是酸湯,翠綠的香菜,墨色的紫菜,金黃的蛋花兒,攜著小磨油的香老陳醋的酸,整個的,宛如一幅國畫,活動在你的面前,不由人怦然心動。一直以來,在勞碌奔波的生活中,我只覺得食物可以果腹則足矣,從未想到于片刻的閑暇里,能夠體驗如此雅致的美食。我慢慢品嘗著,享受著這美好的一切。真的,直到現在,我還覺得,那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餃子。河南大學的校園里,國槐依然最多。鮮綠的葉片,鵝黃的一朵朵小花兒,淡淡的香氣,與古色古香的建筑相生相伴,相得益彰,在歷史悠久的氛圍中,顯示出一種從容自信、沉靜平和。……
學習的間隙中,結識一位名叫王曉楠的同學。曉楠來自許昌,身高而開朗,為人友善。于是在一起上課、占位和文學夢囈中情分深厚起來。曉楠好書,到汴未幾日,住處床頭便添置了不少的書:地攤上買的,書店里購的都有。一日下午課后,我正在住處休息。曉楠抱著一摞書興沖沖地回來,說:“文史教研室的一個圖書室要搬,有一批不用的書正在處理,我想再買一些,你要不要去看看?”我緊隨其后,遮天古木下,綠草花徑中,七轉八折,到了。從一處灰磚青瓦、外觀陳舊的屋子進去,有幾個人正在書架上挑選。我剛選好二三本,曉楠已挑好了,扎成四捆。我暗笑他的貪,幫他提回來。到住處,他甚覺過意不去,決心送給我一本,并認真寫上贈言。是一本《文藝復興史綱》,我至今保存著。學習結束,曉楠力邀去許昌家中。推辭不過,登門叨擾。家中情況,約略多了一點了解:其父為紅軍烈士,其母已過古稀,身體尚硬朗。雖然并不寬綽,一家人卻待人至誠。日游三國古跡,夜來促膝攀談。曉楠輕世俗而好文學,曾示小說創作手稿數本,請指點。相形見絀,不勝慚愧。一年后,曉楠言其欲至南方發展,行前曾專門來平探望,令人感念不已。其為人之誠,可見一斑。時光恍惚,音信漸稀,終至于無,惟留思念。枝頭的國槐又開了,眼前的綠黃的小花瓣,淡淡的清香與記憶中開封的人和事,都如夢幻一般縹緲,卻又歷歷在目,清晰可辨。歲月無法挽留,但是歲月過往里的一切美好都會存留下來,留在記憶中,溫暖你我的心,照亮前方的路...歲月靜好,且行且珍惜!(作者:何文斌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
王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