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83年的收藏家張婧率領陰山礦業公司隊員,到內蒙自治區巴彥淖爾的烏拉特后旗考察,旗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特定稱謂,相當縣一級的單位。縣級單位的面積之大,不是他們在地圖上能具體考察出的位置,因為位于祖國的北方,環境多變,他們在一處名為瑪瑙湖的地方
1983年的收藏家張婧率領陰山礦業公司隊員,到內蒙自治區巴彥淖爾的烏拉特后旗考察,旗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特定稱謂,相當縣一級的單位。縣級單位的面積之大,不是他們在地圖上能具體考察出的位置,因為位于祖國的北方,環境多變,他們在一處名為瑪瑙湖的地方遇到了12級龍卷風,漫漫黃沙鋪天蓋地,一干人幾乎被黃沙掩埋,等大風退去后,他們發現了滿地的瑪瑙、碧玉。
作為石頭收藏的愛好者,張婧望著藍天下五顏六色的石頭陷入狂喜之中,他來到石頭中間,眼睛被一塊小小的瑪瑙石吸引,石頭晶瑩溫潤,外表酷似破了殼的蛋皮,仔細一瞧,晶瑩剔透的部位宛若小雞探出的小小腦袋,他的眼睛和嘴巴組成了一副憨態可掬的表情。
張婧審視良久,這樣的瑪瑙石是第一次見,他放到口袋,繼續尋摸下一塊心儀的石頭。
“小雞出殼”的神奇之處
命運之神的垂青往往發生在剎那之間,張婧在其余時間發現的石頭并沒有超越這塊后來被命名為“小雞出殼”的瑪瑙。后來瑪瑙湖產瑪瑙、碧玉的消息傳到北京、天津等地,收藏界的名人們紛紛去到瑪瑙湖,他們有租賃貨車整車裝運,有的精挑細選,有的雇傭專業人士共同挑選,于是瑪瑙湖的玉石走向各地的市場,似乎瑪瑙湖成為一處圣地。
但是沒有任何一塊石頭能抵得上張婧這塊“小雞出殼”,沒有此好的網友大概不會理解,一塊小小的石頭,怎么還能擁有如此大的魔力。
我們不妨從歷史中去尋求文化的根,上過中學的人都學習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歐陽修乃北宋仁宗時期的文壇領袖,大概相當于當今莫言在我國文壇的地位。歐陽修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為六一居士,何謂六一居士,不是說他在六月一日出生。古人的名號都講究個典故,歐陽老爺子說自己有六個一:藏書一萬卷,集三代以來的金石遺文一千卷,棋一局,酒一壺,琴一張,還有一老翁。其中三代以來的金石遺文中的石就是奇石。
之后濟南二安之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也是藏石大家,他們寧肯當掉冬衣,也不肯錯過一塊好石。可惜的是經過靖康之恥后,大多石頭散落于全國各地,而關于每塊石頭更不是經過幾人之手?到底哪一塊曾經被一代才女李清照把玩過?
可見收藏石頭在中國自古有之,到了明清時代興盛其一種“癡”和“癖”的風氣,似乎大家有所耽迷,有了深情志趣,才值得我們深交。固然這其中有對抗禮教的成分,文學藝術的流派也興起一種“獨抒性靈”的潮流。
此時奇形怪狀的石頭更加受到文人墨客們的歡迎,幾乎每一位有條件的文人都會在書桌上擺一塊奇石,讓商人們看到其中的利潤,馬上投入到采集和宣傳的工作中,附庸風雅者一擁而上。
社會現象必然會顯示到文學作品中,就拿我們最熟悉的文學作品舉例。《西游記》中第一回猴王出世,孫悟空是天生的石猴,不負人間帝王的管轄,石頭在神魔的世界里多了一份放蕩不羈的感覺,這就是現實作品在小說中的反應。
這股風氣直到清朝中期仍舊居高不下,原名《石頭記》的《紅樓夢》開篇提到的也是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與《西游記》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過作者提到這塊石頭乃女媧煉石遺棄的石頭,因天生具有靈氣,后到紅塵溫柔富貴鄉走了一遭。
兩本書到后來都被選入四大名著,而兩塊石頭卻走向完全不同的結局,一塊成長為斗戰勝佛,一塊自怨自艾,罵自己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
談及此處,大家還覺得石頭僅僅是形狀或者顏色方面的出奇,才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嗎?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淵源與歷史傳承。
就像張婧發現的這塊石頭,到冒險的故事和石頭聯系到一起,故事撲朔迷離的感覺宛若黑暗中的閃電,讓人情不自禁神往飛馳。重點還在后面,小雞出殼,試問環球各國,哪國的地圖是雄雞的形狀?身為華夏后人,筆者自是無需多言,唯有東方文化古國——中國,是獨一無二的雄雞。
伴隨著石頭出現的異象,我們回到那個時代——1983年,中國從十年動蕩中剛剛走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賽已經宣告進入尾聲。8年后戈爾巴喬夫會親手葬送歷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的階段,屬于摸著石頭過河。
小雞破殼的出現無疑是一個預兆,預示著這個曾經在歷史上叱咤風云,綿延千年而不中斷的古老民族,將會重新以雄壯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因此這塊石頭所包含的寓意隨著時代的演化而豐厚起來。2001年,過了不惑之年的張婧先生,決定將自己畢生收藏的石頭捐獻給國家,北京朝陽區公證處公證,政府正式接收了這一塊名動天下的“小雞出殼”。奇石找到最終的歸宿,后人會在欣賞它的同時,一次次回到那個時代,同時警醒自己不要忘記中華民族曾經受過的深重苦難。
結語
這塊石頭,專家給出的估價的1.3億萬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石頭之一。然而,價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四億國民的愛國之心,尤其是經過這次世紀疫情后,這塊“小雞出殼”的石頭更能告訴我們所有國民一個道理:曾經輝煌的中國,中國強起來了,我們我制度完勝西方的制度。
而那些曾無數人為西方制度喝彩的人物大概會在這只小雞的注目下收起以前的狂傲,以一副謙恭的姿態向我們民族致敬和學習。
馬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