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在讀《紅樓夢》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些不太合乎常理的事情,就以賈府中各丫頭的月例銀來說,級別高一點的襲人的月例銀是一兩,而略低一點的晴雯則是一吊錢。而且在制錢的叫法上還有“一貫”、“一吊”的區別。對于清代的貨幣,大部分讀者都是有基本常識的
我們在讀《紅樓夢》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些不太合乎常理的事情,就以賈府中各丫頭的月例銀來說,級別高一點的襲人的月例銀是一兩,而略低一點的晴雯則是一吊錢。而且在制錢的叫法上還有“一貫”、“一吊”的區別。
對于清代的貨幣,大部分讀者都是有基本常識的,一吊錢即一千枚銅錢,通常情況下,一兩銀子可以兌換一千枚制錢,這觀點是沒有毛病的。如果是這樣,那么襲人和晴雯的月例銀就沒有區別了。
入題之前,先來解釋一下“貫”和“吊”的概念
清代的制錢計算單位為“文”和“貫”,吊的叫法更多在于民間。一文錢即一枚銅錢。一“貫”錢的數量為一千枚,“貫”這個字是指銅錢加工時用來貫穿錢眼的木棍或竹棍,斷面是正方形的。用木棍或竹棍將銅錢串聯起來,主要是為了計量的方便。
一“吊”錢也是一千文,所不同的是,“吊”則是用繩子穿過銅錢,這樣的話攜帶更為方便。正是因為“吊”在日常消費中更容易用到,所以被提及的也就更多。實際上數量是一樣的,就是物理狀態不同。
銀錢的匯率問題
不同時期,銀錢的匯率是不一樣的,無非也就三種情況:銀錢理想化的狀態就是1:1,即1兩銀子兌換一千文制錢;二是錢貴銀賤,即七八百文兌換1兩銀子;三是銀貴錢賤,即一千二三百文制錢兌換1兩銀子。
影響銀錢匯率的原因很多,既有制錢銅、鉛含量的問題,也有民間私鑄的問題,還有白銀儲備量的問題。關于這個就不細說了,之前有過具體的發文。
《紅樓夢》成書于乾隆年間,這一時期剛好處在錢貴銀賤的階段,當時全國各省1兩銀子只能兌換七百至八百文之間,只有云南省例外,比價超過一千文。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襲人的1兩月例銀就沒有晴雯的高,因為晴雯的一吊錢按當時的匯率可以換一兩二錢左右。顯然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作者曹雪芹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
也就是說,除了匯率問題,應該還有其他影響銀錢兌換的因素。這也是御史要重點介紹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1、晴雯領到的一吊錢極有可能是民間私鑄的
前面已經提到,清代民間私鑄銅錢的情況十分普遍,官方屢禁不止。其根源就是在于私鑄銅錢有利可圖。從工藝方面來說,銅錢的結構不復雜,一般的作坊都可以私鑄。
關鍵的在于朝廷每次鑄造的官方銅錢含量不一,戶部寶泉局與工部寶源局出來的銅錢,其含量大多維持在銅六鉛四,當然不同時期,這個含量也略有變動。
官方銅錢的銅含量高,這就導致了民間將大量官方銅錢進行熔鑄,然后增加鉛、鐵的含量,有良心的可能銅鉛各半,而那些唯利是圖之人,則可能銅四鉛六甚至更低。
私鑄銅錢的利潤很高,投資一千兩銀子,鑄出的銅錢價值就有一千三四百兩,這比放高利貸要劃算許多。乾隆時期,私鑄銅錢之風十分泛濫,且各省的銅錢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銅錢因為雜質太多,扔在地上都會碎裂。這種列質錢一旦流入市場,勢必造成官鑄銅錢升值。
2、晴雯領到的一吊錢可能是舊錢
清代貨幣市場十分混亂,官方雖然規定百姓日常消費必須要使用本朝制錢。但實際情況卻是,市場上流通的制錢既有宋代的也有明代的。民間也認可這些其他朝代的制錢,流通不成問題。
不過問題是,這些錢由于質量不等,價值也不一樣。以明代后期的制錢來講,其質量普遍不高,市面上1兩銀子可以兌換二千至三千文銅錢不等。
由于民間私鑄導致官方的制錢數量大大減少,加上市面上又有許多舊錢流通,所以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王侯貴族之家,都免不了要使用這些劣質的銅錢。
襲人和晴雯有等級之分,所以在月例銀上必然會有體現,因此她所拿的1兩銀要比晴雯高,大致是晴雯的1.5倍左右。后來襲人還成了“內定”的姨娘,他的月例銀也漲到二兩銀子外加一吊錢,這就比晴雯多出四五倍了。
既然說到清代的制錢,就多提幾句。清末時期朝廷實行新政,同時也改革幣制。之前的銀兩形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廷開始效仿西方國家,擯棄了之前元寶、碎銀等形制,并統一含銀兩,鑄造銀元。
制錢的情況也是如此,清末時開始鑄造銅元(中間沒有方孔,且比銅錢要大),規定一銅元可換十文方孔錢。同時,這一時期的一吊錢具體是指十個銅元,折合為一百個方孔錢。就是說,此時的一吊錢和原來的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僅相當于之前的十分之一。
丁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