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詩人從遙遠的蜀國乘舟一路來到荊門,開始游歷古稱楚國的地界。船行至此, 山勢將盡,一片平坦廣闊的原野延伸至遠方,而江水也隨著廣漠的荒原向前奔流。詩的首聯點明了游歷的地點,頷聯分別借動詞“隨”和“入”表現了一種開闊高遠的境界。根據考證,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至遠游荊門,一直生活在四川。 李白寫《渡荊門送別》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剛剛出蜀,開始壯游祖國萬里江山的時候,所以他興致勃發,詩的意境也顯得十分昂揚。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有著電影鏡頭一樣的畫面感。隨著舟楫徐徐向前,一片廣袤的原野鋪展在眼前,一江壯闊的流水奔騰傾瀉而下,江水雖然是流動的,但山之擬人化的相“隨”其實是來自于舟行的體驗。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這兩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杜詩磅礴雄健,而李詩空靈飄逸,各有千秋。 明月倒映在水中宛如飛落而下的明鏡,云霞叢生仿佛瑰瑋的海市蜃樓。這一句作者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空中云霞的變換烘托出天空的高遠,江岸的遼闊。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初次離家遠游內心對家鄉的眷戀自不待言,但詩人不說自己對家鄉的依依不舍,反而落筆在家鄉流水對自己的情誼上,但這樣的表現手法卻更加打動人心,也獲得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兩句如此相像只是偶然,因為這兩句詩分別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以及詩人當時的境遇也不相同,詩歌所表達的感情也不相同,且兩者相隔四十年,因而不是化用。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江岸的原野與天際的稀星互成動勢,原野因星垂而寥闊,稀星因野闊而低垂.星垂,一馬平川,無遮無掩,地闊星低;月涌,月隨波涌,目隨浪走,大江奔流.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和杜甫停舟細視不同,李白這里是飛舟瞥視,因此,才有一種自由奔放,神彩飛揚之感.
蜀地的高山峻嶺,隨著平原郊野的伸展而消失了;一洋派奔騰的江水,出峽后在遼闊的原野上靜靜地流著.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