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八府巡撫這一官職的原形,即明清時期的都察院監察御史(清朝又叫巡按御史)。明朝時期,每年大概會有十三位御史在外巡視監察,分別是北直隸兩人,南直隸三人,宣大遼東各一人,甘肅及內地十三省各一人。需要額外提到的是,這里的九位監察御史主要負責政務部門,即巡視當地的官員政績或其他不法行為。此外,陪都南京一人,兩淮巡鹽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這里的四人主要負責巡視經濟問題,此外,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時還設置了鈔關御史,主要職能是巡察明朝的所有邊境,并協助當地守將加固邊境防御等(也可以處理當地守將)。到了清朝時期,因為他們的官職基本上都是全盤照搬明朝,所以對于都察院里的各大御史也是做了全部照搬。但相比明朝而言,清朝還是做了些許的改變。比如將監察御史改為巡按御史,并將品階從正七品升為了從五品,且滿漢還各設一人(官職看著不高,但權力可是絲毫不亞于三品四品的封疆大吏。因而很有可能是,當年的某位御史在巡查過程中,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并被當地不識官制的普通百姓所歌頌,所以這才有了八府巡撫的威風名號。
九品芝麻官中犯婦演者是張敏包龍星(周星馳 飾)用錢買來了一個候補知縣的職位,可是為人貪婪,縣上的人都對他痛恨之極。在他代替正式知縣的時候,戚家媳婦戚秦氏(張敏 飾)遭到了常威( 鄒兆龍 飾 )的,后來常威動了殺機把戚家上下都殺害了,更嫁禍于戚秦氏。常威是水師提督大人的兒子,請來大狀方唐鏡(吳啟華 飾),收買了所有證人以便洗脫罪名。包龍星雖然極力尋找證據,也被至落難他鄉。他決定要上京告御狀,后來他因沒錢不得不在打工,向老板娘學習了一身斗嘴的好功夫。他在里誤打誤撞認識了皇上,幫助皇上有功他被封了大官,重審戚家被害的案件。他憑著聰慧與口才,全力為戚秦氏討回公道。
還沒有人回答
《九品芝麻官》作為周星馳巔峰時期的電影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那些經典的臺詞諸如“我全都要”,“我一進來就看見常威在打來福”,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百用不厭的經典素材。電影中最大的BUG就在于,水師提督常昆為什么會放包龍星,讓咸魚有了翻身逆襲的機會呢?其實,這都是清朝官場的潛規則在作祟。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一、荒唐鏡的師爺招數喜劇片,荒唐到了極點便是嚴肅到了極點。當一個封建王朝進入末法時代時,各種痼疾與潛規則就會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運行規則。清朝官場最大的特色就是所謂的“師爺”文化,甚至形成了老爺堂前坐,師爺幕后操作的局面。明清的師爺和訟師公用一套教材,即“幕學”。晚清后期著名的大臣李鴻章、左宗棠基本都是師爺出身,就連周星馳自己也先后在《審死官》、《算死草》中兩次扮演訟師。到了《九品芝麻官》中,師爺的集大成者就以“荒唐鏡”的形象出現。在包龍星花錢買官之后,開啟的第一場官司中,就被方唐鏡分分鐘教做人。在這場“一面倒”的官司中,師爺充分利用了衙門中的程序漏洞,打了一個時間差,搶先一步把原告變被告,把被告變原告。荒唐鏡身體力行地告訴了包龍星一個鐵一般的事實,想掙錢,就得跪著。掙錢嘛,不寒顫。在隨后的戚家一十三口命案中,包龍星最初只是因為戚秦氏生的美艷,動了惻隱之心,稀里糊涂地正義了一次。隨后,他就被方唐敬送來的那堆白花花的銀子閃瞎了眼睛,迷失了心智。這樣一來,方唐鏡帶著常坤去探監,這就給了對方串供和布局的機會。等包龍星發現上當時,就連自己也泥足深陷。在大堂上的審理過程中,演員變成了知縣大人,用的依然是“荒唐鏡”的配方,師爺的套路。在一通眼花繚亂的操作之后,戚秦氏被屈打成招,一件案子辦成了鐵案。影片從荒唐鏡那段顛倒是非的辯護詞開始,一切都是荒誕的、錯位的,一個全家無辜慘死的柔弱女子,哭號著希望臺上的官員給予公正。這樣一個完全顛倒是非的案件,在古代的封建統治中屢見不鮮。周星馳把“小人物”的無奈地位展現得淋漓盡致,的景象,讓我們看到當時法律的本質。就像方唐鏡出現時說的第一句臺詞:爛鼓、爛匾、爛衙門,再加上個爛狗官。在封建專治的時代,看不見法律在哪里,人人都對包青天有著癡迷般的向往,官場的陰謀從未間斷。二、常昆的底線思維《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包龍星一覺醒來,知縣大人已經坐在正堂審理案件了。師爺包有為此時的原話是:陳大人一早就回來了。知縣大人作為一縣之長,堂堂的正印官為什么之前沒有出現在衙門呢?其實這是清朝的一條陋規,知縣平時一般都在知府衙門聽令,或者說在知府身邊伺候。縣里的事務一般丟給身邊的師爺,或者像包龍星這樣的雜職佐貳官。有了功勞就知縣領,有了禍事就派手下擔,這就是清朝當官的不二法門。按照時間推算,常威被關押之后,水師提督應該是第一時間就找到了陳知縣,二人一起趕回縣衙制定計劃。要不然,以陳知縣那副“豬頭三”的模樣,讓他又要趕路,還要再記住所有臺詞和細節,實在是強人所難。隨著劇情的推進,水師提督常昆在停尸房跟陳大人的對話已經表明,包龍星的一舉一動都在對方的預料之中。常奎確實發出了“斬草除根”的指令,問題在于陳大人不太愿意惹火上身。一來正是因為常威做事確實不地道,二來包龍星好歹也算是官宦子弟。在明清的官場上,如果一旦有人突破了禍不及家人的“底線思維”,那么對方的利益集團就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就陷入無休止的報復與反報復的廝殺中。陳大人雖然跟常昆同在一條賊船,但還是各懷鬼胎。畢竟的是常威,陳大人跟包家又沒有仇怨。如果斬草除根,趕盡殺絕,誰也難保包家在官場上還有沒有其他的后臺和背景,包老爺拿出的半塊餅就是最好的證明。常昆能買通刑部尚書,換了陳大人試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嘛更何況,包龍星已經被革職查辦,削籍為民,在封建王朝以民告官還想贏的案件從來都是小概率事件。縱觀大清朝的歷史上,也就一個“楊乃武與小白菜”最后獲得了慘勝。在刑部尚書花大人的家中,包龍星“巧遇”常昆。兩只老狐貍其實早就沆瀣一氣了,縱觀全片,此時正是常昆最好的滅口時機。為什么當時沒有動手?除了要給尚書大人幾分“薄面”之外,當官之人還要有一點底線。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何況置身于利益旋渦的官場。歷朝歷代都有或大或小的利益集團,爭來奪去,互挖陷阱互使陰招的事例也是屢見不鮮。像明朝著名的大奸臣嚴嵩,被罷官削籍為民之后,還茍延殘喘了3年多。九千歲魏公公就缺乏這么底線思維,把東林黨人往死里整,他的下場就凄慘得多。所以,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破家的宰相,滅門的縣令”的說法。明清朝官員充分吸收了先輩們官場上的斗爭經驗,一般都是抓住對方的把柄,整到對方革職罷官就收手了,基本不會做到趕盡殺絕。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傷亡和斗爭范圍控制在一個范圍之內,這就是當官的“底線思維”。水師提督常昆雖然心狠手辣,但是在刑部尚書面前還是要保持最起碼的“風度”。畢竟,將來人家還要在“圈子”里混。然而,一個皆大歡喜的喜劇,背后一定有著貌似合乎邏輯的必然。三、勝利的《九品芝麻官》看似圓滿的大結局,其實根本經不住推敲。包龍星如果不是誤打誤撞進了,整個案件怎么會發生驚天逆轉?我們翻開歷史書就會發現,在碰見皇帝簡直就是匪夷所思。自秦始皇稱帝開始算起,一共出現了397個帝,和162個王。就算加上野史,在這些人當中去過的也不超過5個。后宮佳麗三千,嗷嗷等待“均沾”。這么低的概率都能被包龍星撞到,用這份運氣干點什么不好?換個思路想一下,皇帝真的在乎戚秦氏的死活嗎?如果不是在床底被包龍星恰好抓住把柄,皇帝何以續他的荒誕表演?一件驚天命案,居然在這樣的場所來了一場峰回路轉。在皇帝的御花園中,官員們那些貪生怕死的表現反襯出的,其實是比更齷齪的是外面的社會。影片之后的發展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這,場離奇的審案過程中處處體現著荒誕。包龍星以拳擊手的形象登場,暴打“荒唐鏡”,體現的是“皇權壓倒一切”的霸蠻。因為在污濁的社會里,“荒唐鏡”這種訟棍可以在法律的黃線邊緣反復橫跳,對付這種人最好的就是“不講任何”。包龍星跟位置相等的劉公公只能在公堂前互相打嘴炮,等待提審的證人,都是被魔術手段搞得不敢撒謊。本該合理推斷出來的,在一場漏洞百出的魔術秀中原形畢露。一場所謂的滴血認親,起到了“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效果。這個白面包青天“靠的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近乎無賴的騙取案犯吐出事實的全部。影片中“小人物”最后終于戰勝了社會的黑暗,《九品芝麻官》的圓滿結局也許會讓觀眾拍手稱快。但是,在影片最后包龍星還是選擇辭官歸隱,因為他在內心深處,同樣希望以后永遠不要再采取這樣的去換回一個人的清白。畢竟,利用尚方寶劍去打破官場的潛規則的方法,只能用一次。再來,就不靈了。依靠皇權去實現的法律公平,是真的是公平嗎?依靠官職壓制實現的正義,是真的正義嗎?或許,真正能夠毫無顧忌去揮動法律之利劍維護正義,祛除人間,還社會之純潔的,只能是前朝的那條咸魚吧?往期經典:電影《功夫》:琛哥為什么能一統江湖?大哥的快樂你們想象不到周星馳電影:所有的喜劇片都有一個細思極恐的暗黑版結局周星馳的《功夫》中,病懨懨的琛哥是憑什么能當上斧頭幫老大的?《瘋狂外星人》被美國院線強制下映,有網友猜測是涉嫌“辱美”,里面有這樣片段嗎?你怎么看?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