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如今,中國最神秘的地方,當屬與中南海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的領導人就搬進了中南海。其實現實中的中南海,是十分樸素、艱苦的。我們的領導人并不曾奢侈浪費,在中南海中過著簡樸的,跟百姓無異的正常生活。根據記載,周總理的飯食標準是四
現如今,中國最神秘的地方,當屬與中南海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的領導人就搬進了中南海。
其實現實中的中南海,是十分樸素、艱苦的。
我們的領導人并不曾奢侈浪費,在中南海中過著簡樸的,跟百姓無異的正常生活。
根據記載,周總理的飯食標準是四菜一湯。
直到如今,中南海還一直延續著這種傳統,在招待客人的時候,標準依舊是四菜一湯。
中南海是一個標志性的地方,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諸多歷史,陪伴中華民族經歷一場場變動,到如今,中南海也迎來了嶄新的時代。
除此之外,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中南海這片地域,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從新中國國號的確立,到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國歌,再到見證五星紅旗的誕生,一路走來的每個節點,中南海都是參與者。
中南海中留下了我們幾代領導人的痕跡,里面有毛主席伏案工作的身影、有周總理徘徊思索的身影、有鄧小平閑庭自若會見客人的身影……
神秘的中南海在歷史上曾經公開對外開放過9年的時間,當然,這里的開放并不是全部開放,而是有計劃有組織地公開幾個地方。
去過中南海的群眾回憶說:“中南海跟公園似的,跟北海沒什么區別,環境還挺好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實中南海實際上就是我們的領導人工作生活的地方,中南海身上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實際的意義,而在于其身份的獨特象征性。
喝茶葉要付錢,誰都不例外
領導人們在中南海中也要吃穿住行,日子和老百姓是一樣的。
很多人以為中南海中的吃穿用度一律是公辦,領導人居住在中南海只用好好享受待遇就可以了,吃飯都是由工作人員統一安排的。
其實真實的情況并不是這樣的。在中南海中,各個領導人都自負盈虧,自己的吃穿用度自己解決,全部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工資來解決。
我們領導人的工資要養活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這個開銷還是極大的,所以領導人的日子也是要精打細算的。
在中南海里,各負盈虧,在建國的初期,國庫中也沒有多余的預算,財政收入都投入到民生建設領域當中去了,所以領導人的日子過得是有些“苛刻”的。
中南海里人數眾多,每天都要召開各種大小會議,算下來,如果開會時候喝水加上茶葉的錢,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長期以往,也算得上是一個很大的財政負擔。
所以,在中南海中,就有一條人人都要遵守的“奇規”,這個規矩就是:開會茶水費,一人兩毛,獨自承擔。
不管你是普通的干事,還是各個單位的一把手,甚至是國家主席,也是要遵守這個規矩的,人人平等,誰都不例外。
這條“喝茶要錢”的規矩,源自于1958年。這個時期,我們正式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國內剛剛開始實行了五年計劃,各行各業都處在恢復發展的階段,至于我們的財政收入,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面對著這些小處的花費,在一次會議上,我們的周總理就提出來了一條規矩:“以后開會不再準備茶水,如需喝茶要收費,一人兩毛。”
這條提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更是親身作則,帶頭付了第一次茶水費,這條規矩也就被這么長久地遵守下來。
在規矩剛剛實行的初期,很多人往往會“遺忘”這條規矩的存在,畢竟,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原有的模式,一時間還沒有改正過來。
這就導致,很多時候,往往身上沒有帶錢,可已經跟服務員要了茶水,兩相尷尬的局面。
其中最典型的要數我們的副總理陳云了。
在一次中央開會的過程中,陳云習慣性地跟服務員要了一杯茶水,等服務員將茶葉放到杯子里了,陳云恍惚一下子醒了過來,這是要收費的。
可一摸摸口袋,才發現自己的身上沒帶錢,這一下子,可就泛起了尷尬。陳云只好跟自己的秘書借了兩毛錢,等到之后,才把這兩毛錢給秘書補上了。
在這第一屆的中央領導人當中,喝茶最兇,相應付茶水錢最多的,當然要數毛主席。眾所周知,毛主席的兩個愛好中,其中一個就是飲茶。
而毛主席還習慣喝濃濃的茶,在喝茶的過程中,還喜歡把茶葉“吃”進去。
在從前不收茶水費的時候,毛主席的茶葉消耗在中南海中算是數一數二的,喝著喝著,主席的杯子里就干干凈凈了。
在收了茶葉費之后,毛主席對于茶葉的開支就更大了。有些時候,毛主席通常會熱情地將大家都叫到菊香書屋里開會,這個時候,大家伙喝的茶葉自然就都由毛主席買單了。
這總的算下來,毛主席一個月可是要喝掉一斤多甚至于兩斤的茶葉,再加上偶爾“請”大家伙喝茶,毛主席單是在茶葉上的開支,每個月都要花掉三十多元錢。
在中南海中“喝茶給錢”的習慣也慢慢延續到了外地。領導人到外地開會的時候,服務員端上來的茶水,周恩來就主動掏錢,這可把服務員給嚇了一跳。
這時候,周恩來便耐心給服務員解釋,“喝茶收費”這是中南海當中固有的傳統,并且這項規矩的實施還是由周恩來親自提出并簽字確認的,周恩來更是要帶頭遵守了。
領導人喝茶水費“交錢”這已經足夠讓大家震驚了,可更加神奇的是,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物價水平的提升,領導們的茶水費還“漲價”了。
這樣的價格,讓一些節約的老干部平常不舍得花這個錢,買茶水,2毛的茶葉錢,讓他們覺得太奢侈了。所以更多的時候,很多老干部就只喝免費的白開水。講課講累了,也是一杯白開水就解決了。
茶水錢是小,可僅僅從這一件小事當中,我們就能看到我們領導人不謀私利、大公無私、以身作則的風范。
這是我們領導人最特別的一面,始終跟中國人民在一起,絕不讓財政給“私欲”買單。
定時定點電影院,買票自行找座位
在中南海中,有一個小禮堂,這個禮堂除了平常開會,在周末的時候,禮堂就會化身為“電影院”,來給大家放電影。按照中南海固有的傳統,看電影也是需要掏錢的。
在中南海中居住的領導人很多,再加上領導人的子女,中南海中的人數可以說是不少了。從前不像是今天,手機電腦都普及了,大家在閑暇的時候可以有一個消遣的方法。
為了給大家的生活添一點色彩,不讓大家的生活過于枯燥。
領導人采用放電影的方式來供大家消遣娛樂。
放電影一方面可以開闊大家的眼界,讓大家多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發生的事情,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提供幫助借鑒;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消磨消磨下班后的時間,培養良好的愛好。
根據周總理當時的安排,會議室里每周放一至兩場電影,多以國產片為主,也有歐美其他國家的電影。
看電影每個人要購買電影票,除了放映電影的工作人員之外,上到主席,下至普通工作人員,入場都要自行購買電影票。
普通的電影票是兩毛錢一張,遇到時間長,需要播放兩場的電影就三毛錢一張票,這個電影票的定價也盡量和外面普通的市場價持平。
電影放映有著很強的制度規范。通常是設定在周末,晚上七點準時放映。
如果遲到了,就需要在服務員的幫助下,悄無聲息找個空位置坐下來看,主席也不會有特殊的預留座位。
但是毛主席不經常來看電影,常來的領導是劉少奇,偶爾周總理也會來“湊湊熱鬧”,周總理會在電影播放之前給大家講幾句,希望大家能夠樹立有高度的眼光,多多了解世界。
比如說在當年,美國登月的相關電影出片之后,周總理就邀請了各個部門的重要領導來到電影院觀看電影。
希望各位都能夠了解世界如今的先進科技都發展到了什么高度,我們中國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大家要多為中國的發展思考獻計。
這部電影也讓觀看的領導們很受鼓舞,在之后的工作當中,也會更加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起直追。
在電影院里看電影,難免會遇到領導,但是在電影院中,不是那么拘謹的氛圍,大家之間的區分也沒有特別明確,如果互相遇見了,就打個招呼,然后就靜靜地看電影。
毛主席晚年的時候,慢慢開始喜歡上看電影了,經常會去電影院看看電影,當時的工作人員回憶說,主席最喜歡看的是傳記類的電影,其次更加偏向喜歡觀看歐美田園風光的影片。
小小的電影院,讓大家在中南海里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顏色,開闊了眼界,也有了健康的愛好,真是一個明智的舉動。
中南海小灶吃不起
“民以食為天”,對于每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可謂是人生的大事。
中南海吃飯跟喝茶葉、看電影一樣,也都是需要自掏腰包的。
中南海中有大食堂。跟外面比起來,中南海里的小菜比外面便宜,比如一些蘿卜頭、黃豆、花生米、咸菜等之類的小菜,通常花費幾分錢就能有一小碟,再加上一兩個窩窩頭,這樣就是一頓美味的餐飯了。
除了大家熟知的大集體食堂,中南海里,還有“小灶”。
相比于食堂里的“大鍋菜”,“小灶”里面的飯食就更加精致美味了。
但是,很多領導同志不愿意到“小灶”上吃飯,大多數人,還是更多地在自己家開火,自給自足,自己做飯吃。這樣,既省錢,又能夠吃到熟悉的味道。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灶”里面的飯菜過貴了。我們的很多領導同志,都是從艱苦年代一步步走過來了,對于專門給領導們開的“小灶”,很多領導是望而卻步,舍不得花這個錢,來滿足自己的食欲。
毛主席在中南海中吃飯,也有自己專門的小廚房,可是不要想多了,這個廚房就是普普通通的廚房,并沒有山珍海味。
服務毛主席的工作人員,說主席對于吃飯這一方面,“幾乎不挑食”,廚房準備什么就吃什么。
有時候主席太忙了,吃飯總不定時,這時候,毛主席實在是太餓了,毛主席就會主動“點菜”,讓廚房快些蒸煮兩個芋頭紅薯之類的來充饑。
毛主席由于生長在南方,最是喜歡吃魚。不管是江河里面的大魚還是河里撈出來的小魚小蝦,毛主席都是極其喜歡吃的。
除了正常的做法之外,毛主席還很喜歡吃魚雜。廚師就把一些魚腦袋、魚腸加上湖南的辣椒一起炒一炒,絕不浪費一點。
我們的前輩們,把新中國好好維護著,絕對不占國家的一點便宜,這些“鐵血無情”的規矩,動不動就要“付費”的規矩,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自省。
如今我們的國家,愈加強盛,我們更應該回望老一輩的艱苦作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身上有責任感、使命感,為國家富強盡上自己的力量。
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