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廖承志是何香凝和廖仲愷的孩子,紅軍到達陜北之后,精通多國語言的廖承志被分配在了紅色中華通訊社,擔任翻譯工作,將每天的國際動態呈示中央領導。而在當時,毛主席也會在每天晚上忙完工作之后,來到廖承志這里了解工作,一來二去兩人漸漸熟悉,建立了深厚的
廖承志是何香凝和廖仲愷的孩子,紅軍到達陜北之后,精通多國語言的廖承志被分配在了紅色中華通訊社,擔任翻譯工作,將每天的國際動態呈示中央領導。而在當時,毛主席也會在每天晚上忙完工作之后,來到廖承志這里了解工作,一來二去兩人漸漸熟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毛主席也曾對廖承志作出極高評價:“他是我們黨內的寶貝。”雖然,何香凝和毛主席身處不同的黨派,但卻始終保持著友好往來。
1937年,毛主席收到了何香凝送來的禮物,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命人叫來廖承志,要他寫一封信給母親帶上。對此,廖承志卻說道:“主席,你帶上一筆比我寫一百句都靈,家母信你的。”就這樣,毛主席為廖承志代筆替他給何香凝寫去了一封家信。
何香凝與中國共產黨的友好關系
雖然何香凝是國民黨人士,但卻與共產黨有著非常友好的關系。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何香凝就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清晰的認識。而這一切都要從大革命時期說起。
1923年,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組織在蘇聯的幫助下進行了改組,并在廣州第三次建立了革命政權,而此時,在共產國際的要求下,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被要求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就這樣,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一次合作。而何香凝也開始和毛澤東接觸,并對他有了初步的了解。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何香凝作為三名婦女代表之一出席,而此時的毛澤東也作為湖南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并在此次會議上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而原本由廖仲愷擔任的中央組織部部長讓給了共產黨人譚平山,林伯渠出任第一任農民部長,還讓共產黨張忠府參與黃埔軍校開辦等工作。不僅如此,國民黨還派一些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共產黨人在黃埔軍校任教。
在那以后,何香凝是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而毛澤東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代理部長。在此期間,廣東的工農運動和婦女運動在何香凝和毛澤東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縱使兩人屬于不同的黨派,但何香凝對共產黨沒有絲毫偏見,甚至與共產黨的關系非常密切。
1925年8月7日,何香凝在省港罷工工人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演說時,就表示,雖然他和廖仲愷都不是共產黨,但是他們認定與共產黨親善是非常必要的事。對于共產黨的宗旨也非常贊同,他說道,共產黨的宗旨是要使一般無產階級得到解放,勝于自私自利的資本家。
而在國民黨的二大會議上,何香凝再次公開發表言論:“我們與共產黨必要合作,共同奮斗,打倒帝國主義,達到我們革命成功。”1926年7月,何香凝在黃埔軍校的演講中明確指出,共產黨是我們的朋友。
除了重用男共產黨員,何香凝也非常重視女共產黨員,在當時國民黨中央婦女部的一些實際工作何香凝都交由蔡暢。而關于廣東省婦女部的工作都是由鄧穎超來負責的。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第二天晚上,何香凝就公開發表演說,抨擊蔣介石的言行。7月份,汪精衛在武漢實行“分共”和“寧漢合流”之后,何香凝為保護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給中央組織部寫信:“我是他們的頭頭,有事找我,不準為難他們。”
當蔣介石和汪精衛不聽勸告繼續一意孤行進行反共被判刑行為時,何香凝一氣之下,辭去了國民黨的一切職務,并說道:我還要繼續和共產黨、蘇聯人來往。就這樣,何香凝與蔣介石徹底決裂。
“九一八”事變之后,何香凝積極響應中國的抗日號召,組織“國難救護隊”,奔赴東北抗日戰場。1935年,中國再次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何香凝等人積極響應,并說服了更多人簽字響應和號召,在她的帶領下,也說服了南京政府共同抗日,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
1936年,為了營救身在獄中的沈鈞儒、鄒韜奮等人組織的全國救國聯合會,何香凝和宋慶齡發起了“救國入獄運動”并發表了《救國入獄運動宣言》。在當時,毛主席也在信中對何香凝等人的行動大為贊賞,說道:
“今日之事,惟有斗爭乃能勝利。先生一流人繼承孫先生傳統,苦斗不屈,為中華民族樹立模范,敬仰奮興者有全國民眾!”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后,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何香凝始終高舉國共合作的旗幟,將抗戰和國家命運放在首要位置。
抗戰勝利之后,何香凝為祖國的和平而奔走,1945年,當得知毛主席準備去重慶和國民黨進行談判時大喜過望,立即給蔣介石和毛澤東致電:
“依照總理北上宣言及臨終遺訓,即行召集各黨派代表、各界賢達共商國是,并明令許可人民集會、結社、議論、出版自由,釋放一切愛國政治犯。”
當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全面內戰爆發時,也是毛澤東和何香凝來往最為密切的時候。
何香凝作為黨外人士始終擁護著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促成了三次國共合作,而在那段動蕩的時期,何香凝和毛主席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的革命友誼。
而在長時期的共同合作中,何香凝也對毛主席和共產黨作出了極高的評價:“孫中山先生的理想是偉大的,但毛主席和共產黨所實現的卻遠遠超過了孫先生的理想。”
在革命時期,何香凝和毛主席相互扶持,相互信任,而在私下里,兩人的交往也并不止于此。
毛主席收到神秘禮物,趕忙叫來廖承志
1925年,17歲的廖承志加入國民黨,在母親何香凝的影響下,1927年“四一二”事件之后,廖承志脫離國民黨,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廖承志加入共產黨不久之后,就開始了長征。由于在長征中反對張國燾的左傾路線,廖承志被加上了“特務”的罪名。而周恩來在與廖仲愷多年的共事中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當廖仲愷遇刺身亡之后,周恩來特別關心何香凝和她的幾個孩子。
1936年9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到達黃河邊上,當周恩來發現廖承志在紅軍中的處境,立即決定營救他。當天晚上,周恩來便將廖承志叫到了司令部,兩人在張國燾面前上演了一場孩子對家長認錯的大戲。
其實,如果周恩來沒有來的話,張國燾是準備處決他的,但周恩來在當晚當面訓斥了廖承志,給足了張國燾面子,張國燾這才消氣放過了廖承志。
周恩來巧妙地挽救了廖承志,也為之后的新中國多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官,也讓廖承志在這之后也為黨和革命作出了許多貢獻。
1937年1月,廖承志順利來到延安見到了毛主席,而周恩來也將此消息托人告知了何香凝。
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窯洞中,收到了來自上海的禮物,而這份禮物正是何香凝托人給毛主席捎來的一套狼毫湖筆、一本她本人的《畫集》還有一本廖仲愷的《雙清詞草》。
一向喜歡書法的毛主席看到這些禮物大喜過望,趕忙命人去把廖承志找來。很快,廖承志來到了毛主席的窯洞,對于毛主席突然的召喚,廖承志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所以當他詢問毛主席有什么事的時候,毛主席便開心地說道:“承志同志,來看看你媽媽捎來的東西。”對此,廖承志有些疑惑,媽媽帶來的是什么東西呢?
而當他看到那本《雙清詞草》的時候,情難自禁熱淚盈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母親的心意。說起這本《雙清詞草》,還要從何香凝和廖仲愷結婚之后說起,當時他們住在廖仲愷哥哥家屋頂曬臺的一間小屋,在那里兩人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
他們白天讀詩談論政治,晚上的時候就一起賞月,每當月圓之時,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首應景的詩作,后來兩人就將這間破舊的小屋命名為“雙清樓”,而何香凝自詡為“雙清樓主”,還將自己的詩畫命名為《雙清詩畫集》,廖仲愷為了呼應夫人,也將自己的詩詞題為《雙清詞草》。
此后,“雙清”便成為了兩人特有的名號,而廖承志在這之后所作的詩,也跟隨父母的腳步,將自己署名為“雙清后人”。而在此后,廖仲愷和何香凝的合集也被稱作《雙清文集》。所以,當廖承志在這里看到父親的《雙清詞草》,不禁淚水漣漣,這讓他想起曾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時,那些幸福美滿的日子。
看著情緒失控的廖承志,毛主席在一旁感慨地說道:“你母親是個杰出的女性,就你這個獨子卻不溺愛,把自己最心愛的親人獻給了革命。”盡管只是短短的幾句話,卻飽含著毛主席對何香凝深深地敬意,這么多年,何香凝始終為革命而奔走,堅定地支持著共產黨的主張,而中國共產黨能夠走到現在,何香凝功不可沒。
思緒萬千的毛主席掏出口袋中的一盒煙,抽出一根遞給了廖承志,兩人就這樣聊起了天,毛主席知道何香凝給自己送禮物是在思念自己的兒子,所以,毛主席建議廖承志給母親寫一封信,有人馬上會去上海替他帶去。
廖承志認真地點了點頭,準備下筆時卻停止了手中的動作,他轉念一想,自己給母親寫信除了報平安也沒什么可以說的,不能因為自己的私事耽誤了去白區的交通,所以他想到可以讓毛主席代筆,于是廖承志說道:“主席,您帶上一筆比我寫一百句都靈,家母信你的。”
毛主席笑了笑,便答應了廖承志的請求,但他卻提出一個要求,自己可以給他代筆,但是要給潤筆費。廖承志知道毛主席是在開玩笑,所以也笑著答應:“等發了餉,我請你吃花生米。”
廖承志的一句話逗得毛主席哈哈大笑。就這樣,毛主席大手一揮,不一會兒洋洋灑灑就寫下了一封信。
香凝先生:
承贈筆,承贈畫集,及《雙清詞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謝。沒有什么奉答先生,唯有多做點工作,作為答謝厚意之物。先生的畫,充滿斗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今日之事,唯有斗爭乃能勝利。先生一流人繼承孫先生傳統,苦斗不屈,為中華民族樹立模范,景仰奮興者有全國民眾,不獨澤東等少數人而已。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覺得他好,望勿掛念。十年不見先生,知比較老了些,然心則更年輕,這是大家覺得的......
敬祝
健康!
毛澤東上
六月二十五日
廖承志子承父業,嘗試開啟兩岸合作大門
建國后,廖承志長期負責港澳臺及僑務工作,為了繼續推動兩岸友好關系廖承志力排眾議,決定提請中央重新修復蔣家祖墓。盡管很多人并不同意廖承志的決定,但他還是認為這件事是必須要做的,他認為如今一切都應該以民族利益為重,要以祖國統一為重,所以,在廖承志的安排下,當地部門很快就將蔣家墳墓修繕一新。
1981年,廖承志外甥女陳香梅帶著里根的親筆信準備交給鄧小平,當天,鄧小平和梁成志夫婦一起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陳香梅。就在臨走前,廖承志對外甥女說道:給蔣經國捎個話,蔣家祖墓已經修繕一新,如果他想回來掃墓的話我們是非常歡迎的。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在《人民日報》上給蔣經國發出了一封公開信,一時間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其實,廖承志的這封公開信并不突然,這不僅是出于廖承志本人的意愿發表的,而且這也是鄧穎超對臺工作的一個安排。
其實就在公開信發表的前一年,我國就對海峽兩岸的經濟、貿易、文化等情況制定了對策,并且擬定了實現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因此在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作為中共代表邀請蔣經國等人回到家鄉看一看。
鄧穎超在一篇悼念父親的文章中感知到蔣經國濃濃的思鄉之情。為此,她立即開會決定由廖承志給蔣經國寫公開信。
在當時看來,廖承志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蔣經國和廖承志不僅僅是兒時好友,也是當初留學莫斯科的同學。而且當初廖承志的父母也都是國民黨的元首,在后來的革命中,蔣介石和廖仲愷同為孫中山的心腹,因此,廖承志和蔣經國不僅僅是同窗也是世交。
雖然兩人同為國民黨公子,但在之后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時隔58年之后,廖承志子承父業,再次擔起了統一兩岸的重任,準備嘗試再次開啟國共合作的大門。
因此,廖承志便在人民日報上,對蔣經國隔空喊話,希望能夠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實現祖國統一。雖然當時這封信是以廖承志個人名義發表的,但實際上也代表著中共中央對蔣經國回鄉的歡迎。
廖承志的這封信情真意切,不僅復述了國共兩次合作的歷史,也在其中上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勸蔣經國擔負起歷史的責任,與祖國和平談判達成統一。
對于廖承志的公開信,蔣經國不可能不回應,于是他邀請宋美齡代表給廖承志寫了回信,說明了自己對祖國統一的態度。
盡管在回信中,蔣經國態度強硬,但私下里,卻已經在考慮兩岸的統一問題。為此,沈誠作為蔣介石的密使,多次奔走于兩岸傳遞信息。
1985年,蔣經國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對于和大陸的聯系更加緊迫,因此在這之后他明確指示沈誠要加強和大陸最高領導的聯系,所以后來,沈城代表蔣經國有了和鄧小平、鄧穎超、葉劍英等中央領導人會面的機會。
后來,蔣經國也收到了楊尚昆的親筆信,而這封信也打開了蔣經國的心防,決定與大陸進行談判。為此,蔣經國決定放棄“三不”政策,并開放了對大陸的探親,打開了海峽兩岸的隔絕之門,邁出了兩岸交流合作的第一步。
而這一切,也都應歸功于廖承志的工作,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兩岸關系才能再次開啟對話。
從何香凝為國共三次合作奔走,到廖承志子承父業重新開啟兩岸對話,這對母子為國共關系作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為祖國的建設和統一而殫精竭慮。盡管在多年以后,他們已然逝去,但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始終不能忘記他們的貢獻和付出。
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