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榆樹市釀酒歷史悠久,據《榆樹縣地名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棵樹建起了“沈家燒鍋”,已有300多年歷史。據《吉林史志》記載,山東人姜言潤(乾隆年間生,約1787年-1845年),世代以釀酒為業,后來遷至伯都訥廳(今松原地區)
榆樹市釀酒歷史悠久,據《榆樹縣地名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棵樹建起了“沈家燒鍋”,已有300多年歷史。據《吉林史志》記載,山東人姜言潤(乾隆年間生,約1787年-1845年),世代以釀酒為業,后來遷至伯都訥廳(今松原地區)孤榆樹屯(今榆樹市區)居住。他經過幾年的籌備,于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榆樹開辦了聚成發燒鍋,年生產白酒近百噸,酒度達60度以上。這種曲酒因其風味獨特,酒氣清洌,既可為百姓人家喜慶助興,又可抵御東北的刺骨寒冷,當時深受人們的喜愛,燒出來的酒在榆樹很有名氣。
在姜言潤的帶動和影響下,同治元年(1862年)榆樹各地已發展釀酒作坊37家,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增至到52家,年產白酒上千噸。
日偽時期(1931年—1945年),榆樹市有燒鍋176家。民國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為侵略戰爭的需要,瘋狂掠奪糧食,釀酒原料極缺。為了維持白酒品牌不倒,全縣16家燒鍋組成一個組合,仍然叫聚成發,繼續堅持著民族工業的釀酒事業,傳承著其獨特的傳統工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榆樹解放后,聚成發燒鍋改稱榆樹縣造酒廠。
榆樹錢酒無色或微黃,清亮透明,諸香諧調,幽雅怡暢,細膩豐滿,回味爽凈。
榆樹錢系列白酒屬于濃兼復合型白酒,同是因地域特點及人文因素,與其它濃香型白酒有著不同之處。相比較來看,榆樹錢酒更具有醇厚、幽雅、凈爽、怡暢的北方地域的獨特風格,更具有低酸、低酯、低衛生指標值的健康理念。在風格上也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型。例如,以半石半泥筑窖,濃醬同步發酵工藝生產的兼香型白酒“北方糧液酒”,以三高兩低芝麻香型白酒工藝、用麩曲法生產的“百都春”等。
理化指標
總酸(以乙酸計)/(克/升)≥0.55
總酯(以乙酸乙酯計)/(克/升)≥1.00
己酸乙酯/(克/升)0.40—1.90
工藝特色
榆樹錢酒采用當地礦物質豐富的黃粘土干打壘建成的窖池為發酵池,釀出的酒獨具北方酒的清冽、凈爽,飲后順喉舒適,有別于南方酒的粗辣;以脫殼的紅高粱、小麥、豌豆、等為釀酒原料,能產生較高的糖化力、發酵力和蛋白分解力,是榆樹酒特有香型的重要因素。主要原料高粱要用手工石磨磨成4—8瓣,采用手工能夠有效掌握力度,4—8瓣有利于緩慢、長期穩定的發酵,保證了酒的營養價值;以人工踩制的中溫曲為糖化發酵劑,大曲要磨成小豆粒大小才能使用。同時采用混蒸混燒老五甑工藝;低溫入窖、緩慢發酵、文火蒸餾、看花摘酒。所產之酒達到65度以上,入庫裝入木制酒海貯存后,會賦予原酒以特殊的香氣。聚成發燒鍋將這種按大渣、二渣、三渣、回糟和入窖發酵,出窖后加入新料變成五甑材料的獨特工藝,定為五甑工藝,有別于當時的其它燒鍋采用的清六甑工藝,后來這種工藝被稱為榆樹錢酒“老五甑”技藝。以此工藝生產的白酒,酒味清醇,香味悠長,開創了北方酒獨有凈爽風味。
綠豆酒--特色白酒
五加皮酒——全國名酒
特色白酒——浙江蓮子酒
中國國酒茅臺——中國名酒
大直沽燒酒——津酒
習酒——尤物移人付酒杯
地方特色酒--溫州老酒汗
酒中老夫子,孔府家酒
醉朝陽——凌塔酒
朝廷貢酒——老龍口
看溫州人怎樣“做酒”
黑龍江農墾名酒--軍川白
天賜名手,地賜名泉——宋河酒
李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