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橘紅與化橘紅目前都是我們醫學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中藥。近年來,因橘紅與化橘紅只有一“字”之差,且二者均為同科,在歸經和性味、主治功能也都有著非常的相似之處,這讓不少人將它們混為一談,用藥時常被混用,為自身用藥健康帶來嚴重影響。雖橘紅與化橘紅均為
橘紅與化橘紅目前都是我們醫學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中藥。近年來,因橘紅與化橘紅只有一“字”之差,且二者均為同科,在歸經和性味、主治功能也都有著非常的相似之處,這讓不少人將它們混為一談,用藥時常被混用,為自身用藥健康帶來嚴重影響。雖橘紅與化橘紅均為同科植物,但是二者為不同種,且二者在來源、性狀特征和功效方面也大有不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橘紅和化橘紅有哪些不同?
橘紅藥用演變
古代橘紅為橘皮削掉果皮內層所得紅色外層果皮。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醫所用橘紅(中成藥原料)即為此種,習稱橘類橘紅。由于此類橘紅加工生產費工時費,產量又不高,所以商品量逐年下降,價格也越來越貴,有“貴如黃金”之說。20世紀70年代以后,醫藥企業用柚類的化橘紅逐步取代了橘類橘紅。現今主流橘紅品種為化橘紅,主產廣東化州,為道地藥材。
一、來源不同
國家藥典明確將“橘紅”與“化橘紅”分別列出。從《中藥調劑規程》上也可以看出,正名有“橘紅”和“化橘紅”兩種,其中處方寫“化橘紅”、“七爪紅”時,應付給“化橘紅”;寫“橘紅”、“廣橘紅”時,應付給“橘紅”。橘紅、化橘紅均為蕓香科植物,但同科不同種。
1.橘紅: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來源于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在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后采摘,然后用刀削下外果皮,曬干或陰干,切碎,生用。
2.化橘紅:最早記載于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化州橘紅,其實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其皮厘為五片七片,不可成雙,每片真正可值一金。治痰癥如神,消油膩谷食積,醒酒寬中,氣虛者忌服,解蟹毒。”
來源于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果實的干燥外層果皮。前者習稱“毛橘紅”,后者習稱“光七爪”、“光五爪”。在夏季果實未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后,將果皮割成5~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后制成,干燥,切絲或塊,生用。
二、性狀和有效成份不同
1.橘紅:呈不規則長條或不整齊薄片狀,表面黃棕或橙紅色,有光澤,密布油點,氣芳香,味微苦而后覺麻舌。主要有效成份含橙皮甙。
2.化橘紅:多呈對折的七角、六角或五角星形,外皮黃或黃綠色,密布毛茸,有皺紋及小凹點,一般化州柚多加工成七角,習稱“七爪紅”;柚多加工成五角或六角,“五角”習稱“大五爪”,“六角”習稱“六爪紅”,氣微香,味苦。主要含柚皮甙。
三、功能主治不同
雖兩者味皆苦、辛,性溫。歸肺、脾二經。但兩者在功能主治各有不同
1.橘紅: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用于咳嗽痰多及食積不化等癥而無熱象者;
2.化橘紅:化橘紅化痰理氣,健脾消食,用于胸中痰滯,咳嗽氣喘,飲食積滯,嘔吐呃逆等癥。
在使用上應注意:橘紅在人體陰虛燥咳及久咳氣虛時不宜服用;化橘紅在人體氣虛及陰虛有燥痰者不宜服用。
四、中成藥應用不同
在中成藥的應用時,桔紅丸、止咳橘紅口服液、止咳定喘丸等中成藥中常配伍化橘紅,而在桔紅化痰丸、橘貝半夏、橘紅痰咳沖劑(口服液)等中成藥中則常配伍橘紅。
五、臨床應用不同
1.化橘紅與黃芪、茯苓、黃精、雞內金、青黛等配伍,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
2.橘紅與大青葉、龍膽草、梔子、藕節等配伍治療百日咳;在抗癲散與劉氏定癇湯中配伍它藥治療癲癇;在導痰通絡湯中與清半夏、澤瀉、菖蒲、枳實、紅花等配伍治療腦血栓;與白術、生地、赤芍、歸尾等配伍組成橘術四物湯加外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與半夏、海藻等配伍治療霰粒腫等。
上述介紹的這些就是化橘紅與橘紅之間的不同了,由于這兩種橘紅之間的區別比較大,我們在購買的時候還是需注意區分,避免出現用藥錯誤的情況,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何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