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yè)20年,通曉業(yè)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zhàn)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本系列只是回憶,鉤沉北京20多年來的樓市片段。隨筆而已,既不映射現(xiàn)實,也不預測未來。樓市的歷史有點兒特殊,總能讓人感覺慶幸或后悔。但這就對了,
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yè)20年,通曉業(yè)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zhàn)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憶,鉤沉北京20多年來的樓市片段。隨筆而已,既不映射現(xiàn)實,也不預測未來。樓市的歷史有點兒特殊,總能讓人感覺慶幸或后悔。
但這就對了,所謂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僥幸和錯失機會。后悔也好,慶幸也罷,往事就在這里。
一、
朋友吃飯時刷手機,看到一條抓到潛逃20年逃犯的新聞,感慨說這20年的日子是怎么熬過來的啊!我聽了想笑,其實人家無所謂熬,或許就是該怎么過怎么過。當然,被抓到之后肯定都會說:東躲西藏的日子太難受了,被抓到后終于能睡踏實覺了。
呵呵,其實這都是配合而已,不這么說不合適。人們希望看到罪犯懺悔,希望他們受罪。而實際上呢,如果真的是煎熬的話早就自首了。既然能潛逃這么久,就說明他在外邊兒過的還不錯,至少自認為比進監(jiān)獄強。可一旦被抓到就則必須這么說,要不然從警察到看熱鬧的都不答應。也就是說,罪犯之所以說過的不踏實,其實都是哄人的,投人所好而已。
那罪犯應該什么樣兒?沒什么應該的,每個人不同。吐露懺悔的未必真悔過,大多數(shù)都只不過是為了減輕懲罰而已。人類一般不會后悔做過什么的,畢竟都能給自己找借口。而真正感到后悔的,基本都是能干而沒干的事情。
比如到了生命盡頭,除了感謝一些人,其余的都是后悔:后悔沒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后悔小時候沒好好學習上班沒努力工作,后悔錯過發(fā)財機會,后悔沒對家人好一些等等。而做過的事情呢,過去也就過去了,都有當時不得已的借口。像我就經常后悔沒買一些房子,但買了的呢,錯了都不后悔,反正當時也無法預料。
二、
講個案子吧,
發(fā)生在20年前,北京連續(xù)發(fā)生系列劫車S人案。其中一起發(fā)生在亞運村某公寓的停車場,聽警察說這伙人專門劫S開好車的。
我有一個老領導當時在這公寓里就有個辦公室,開的車雖然挺舊了,但牌子還顯得挺高檔的。所以雖然不怎么來,但每次來都覺得有點兒別扭。甚至案發(fā)后一段時間他都不敢開車來,索性打車心里更踏實。這個案子是2003年破的,當時非典正嚴重的時候,那聽到這消息也覺得挺振奮,以后不用自己嚇唬自己了。
據某位記者說,這是一伙真正的亡命徒,把S人視為理所應當,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之所以好幾年才抓到,是因為主犯就曾經當過警察,反偵察能力相當強。被抓獲后記者曾經采訪主犯,在潛逃的這些年里過的怎么樣?這兇徒回答:過一天算一天,過的挺好的。記者又問他是否為做過的罪行后悔。回答是從不后悔,如果有機會則要S幾個記者試試!
這才是真正的罪犯心態(tài),毫無悔罪感,人是不會吸取教訓的,只是為自己運氣不好而惋惜而已!
三、
案子破了之后才知道,自從案發(fā)之后起公安機關經常就對這個停車場進行了嚴控,白天夜里都有警察蹲守,直到破案。在這個公寓的停車場,這種事兒在之前已經發(fā)生過一次了,涉及的案子更大,那就是鹿憲洲系列搶劫銀行案。案發(fā)之后,警察發(fā)現(xiàn)涉案的幾輛車都曾經出現(xiàn)在這個停車場,所以當年也是嚴防死守。
估計很多人對這個公寓感興趣了,是哪個?呵呵,其實就是亞運村的匯園公寓,當年的北京第一涉外高檔公寓。
在90年代初到中期,如果一個人很有錢的話會有個標志,那就是住在匯園公寓。甭管是買的還是租的,只要能住在這里的絕對非富即貴。
畢竟這里的房價太貴了,哪怕是租房都至少上萬,而且還是兩居室,三居室更是曾經到過2萬的高價。而那可是90年代,普通人也就幾百塊的工資。也就是說,工薪階層甭說在匯園買房了,一年的工資都不夠租金的。
這里最早是亞運會的配套公寓,據說大會結束后組委會一度挺頭疼,不知道怎么處置好。于是組織了北辰集團開始出售,也不專業(yè),定價都不知怎么定好。傳說是因為劉歡演唱有功,特批買了一套,成本價1200。但這估計是純粹建安成本,沒計入土地價格,肯定是賣虧了。畢竟當時方莊的商品房都能賣2000多了,其他地段的幾個也差不多。
再后來定價是4000多,同樣是內部銷售,毛阿敏等人就是以這個價格買的,但總體銷售不是太好,沒賣出多少套。之后沒多久,大概是1992年6月,也就是鄧公南巡之后,臺灣九鼎軒公司接受了匯園的策劃推廣,于是《中國工商時報》上刊登了中國第一條房地產廣告,至少是北京第一吧。
內容其實真的不怎么樣,說是廣告,寫的跟通知似的,“匯園公寓歡迎您”,然后就是干巴巴的項目介紹。如果說亮點,那也就是突出了“亞運村高端生活區(qū)”的概念。可當年的人們見識少啊,哪怕是先富起來的那些人也沒什么見識,也就都想體驗一下什么叫高端生活區(qū)。
于是,房價就再也不可能是4000多了,而是直線上漲,高峰期甚至開價1400美金,隨隨便便就人民幣上萬。當然,這種火爆也和當年的一個政策有關,就是外資企業(yè)駐華機構,必須注冊在外銷公寓里。而全北京那會兒就沒幾個外銷公寓,能交易的更是就這么一個。所以,無論房價還是房租,都一下子漲到了天上。
四、
那個時期亞運村就是高檔富人的象征,所以很多新樓盤都在這里組織開盤活動。很多私企老板也是暴發(fā)戶心態(tài),發(fā)財了就怕別人不知道,寧可什么用沒有,也要租間房子擺闊氣,其實就是在名片上加一行字而已。
這就是當年的時尚,或者說是個標志,就跟奔馳寶馬車似的,沒有的話也無所謂,但有了之后會讓人更直接的感受到你在炫耀。
當然這也不能叫炫耀,因為當年北京的豪宅實在是太少了。在匯園公寓開售之前,也就是方莊能算富人區(qū)。即便能算也是比較勉強的,比較定位是普通住宅,是以部委機關和央企國企人員為目標群體的,所以不能太過分的奢華。配套雖然檔次不低,但也不算過分,只是稍高而已。
而亞運村就不同了,確實是整個板塊環(huán)境都體現(xiàn)出高檔,從五洲大酒店就能看出功能和圈層定位。在加上各種24小時的服務,絕對有一種奢華的感覺。那眾多富人們在選擇有限的情況下,就只好都涌向這里了。
所以能理解了吧,為什么鹿憲洲要藏身在匯園公寓,就因為檔次高,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小胡同安全的多,至少沒有大媽們盯著看。也能理解為什么劫車犯要上這兒選目標了吧,有錢人多,豪車多,隨便弄一輛就行。
五、
不過熱點是不太可能持久的,尤其是富人們的追求是很快就會轉換的。畢竟他們有錢,能承擔這種成本。
所以從1992年之后,北京陸續(xù)出現(xiàn)了各種與匯園相競爭的產品。或是高檔公寓,所謂的豪華無非就是拿錢堆。或者商住兼顧,Soho就是典型代表。于是,匯園大概從90年代末就開始有些落寞,雖然仍然檔次很高,但和當年的壟斷地位無法相比了。
2003年之后,北京的塔樓形式建筑就逐漸減少,主要是通風朝向不太好解決,而那年的非典成了淘汰塔樓的催化劑。公寓自然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tài),但人們還都有個期盼,就是2008年奧運會能大賺一筆。開發(fā)商自然抓住了人們的心理,搶在奧運之前推出樓盤上市。
之后的價格走勢就這樣兒了唄,各個公寓雖然仍然是很適合自住,但畢竟數(shù)量太大了,接盤者卻面臨不足。所以租金雖然可以說不錯,但卻是用升值慢換來的。
要我說這匯園公寓這種產品就相當于旁邊曾經的康樂宮,在剛推出的那幾年絕對是北京最高檔的休閑娛樂場所。甚至可以這么說,就是個燒錢的地方兒,在哪個年代不揣上個千兒八百的根本沒底氣進去,畢竟門票就不便宜。里面最主要的也就是游泳了,一小時動不動就15-20,保齡球也是一局20,隨便兩三個人一消費就一個月的工資沒了。
但之后沒兩年,北京的各種娛樂場所那真是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終于,2002年前后,康樂宮不過運營了十年就給拆除了,建起了現(xiàn)在的北辰大廈。時尚高檔除非能做到壟斷,否則很快就會被淘汰。
六、
前幾個月去匯園見了個朋友,曾經的老大姐,商界精英。
她是中國第一批富起來的人,也是第一批在匯園買房的,一口氣買了四套,想的是夫妻和孩子,以及雙方父母一家一套都長期住在這里。結果到現(xiàn)在只剩她自己了,老公離婚,孩子出國,老人們也住不慣搬走了。大姐的生意不太景氣,也準備賣房離開亞運村了。
臨出門時回頭看了看大姐,她站在窗戶前望著亞運村,或許在懷念當初的輝煌歲月吧!
僅供參考。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眾號,點擊“提問”即可。
張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