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的人造(人工)耳蝸丟失了,還有希望能找回來嗎?希望好心人看到能幫我傳播一下,如有撿到請聯系我。”19日起,這條消息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據媒體報道,19日凌晨,來自河北張家口的李明(化名)在北京乘坐地鐵時,發現放在衣兜里(一說包里)的人
“我的人造(人工)耳蝸丟失了,還有希望能找回來嗎?希望好心人看到能幫我傳播一下,如有撿到請聯系我。”
19日起,這條消息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據媒體報道,19日凌晨,來自河北張家口的李明(化名)在北京乘坐地鐵時,發現放在衣兜里(一說包里)的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遂在微博求助,沒想到很快引發全城關注。
不過,在一片聲援中,卻出現了一些諸如“有沒有開顱這么嚴重”“耳蝸這么貴為何輕易弄丟”的質疑,更有自媒體發文稱,這件事,99.99%是媒體和商家合謀的營銷套路!
到底是怎么回事?
焦急:
耳蝸價值20萬,或需再次開顱手術
據李明的姐姐李女士介紹,李明當天從北京市朝陽區芳園里小區北區出門,步行幾百米后乘坐地鐵14號線到金臺路,隨后換乘6號線到達朝陽門站,再轉2號線到達北京站。
就在下車時,李明準備戴上耳蝸,卻發現已經不見了。
李女士形容,人工耳蝸外形看起來像一只黑色的耳機,通過一根導線和一個圓圈與頭部內的植入物相連接。因為通過腦部植入,接收器跟腦部的植入物相配套,如果沒找到,弟弟可能需要再做一次手術,把植入物拿出來。
“不算手術費的話,這個耳蝸價值20萬元。如果再把腦袋里的植入物拿出來,我們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不是20萬元可以衡量的了。”
她還強調,丟失的人工耳蝸對于別人來講,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因為它只對應李明腦中的植入物。
截至目前,警方、地鐵沿途各站工作人員分別進行了尋找,但尚未找到。
另據耳蝸廠商消息,耳蝸丟失期間會提供臨時備用機。如果確認丟失,廠商將給予一定的購機優惠政策。
質疑:
自媒體公號發出“三大問”
在引發高度關注的同時,一些網友對求助貼的內容提出質疑,如“有沒有開顱這么嚴重”“耳蝸價值20萬是否屬實”等等。
其中,一篇名為《大騙局:20萬耳蝸丟失刷爆朋友圈?媒體和商家惡意炒作濫用善心!》的文章,更是直接拋出“耳蝸丟了就得開顱?專家打臉:不需要”“12月以來全國四起“耳蝸丟失”,營銷痕跡明顯”“耳蝸到底值多少錢?有報道稱僅為4.5萬”三大疑問,并聲稱,經過多方求證,這99.99%是媒體和商家合謀的大騙局!
截至目前,該文閱讀量已達10萬+,網友討論火熱。
不過,大多數評論顯然是在批評這位作者的粗鄙無知,不加考證就妄下論斷:
回應:開顱是誤解,手術費多說了3萬
面對質疑,李女士20日回應稱,“開顱”是因為對醫學術語不了解,誤以為耳蝸植入就是“開腦袋”。
李女士說,事發后她問過媽媽,媽媽說弟弟腦袋里的東西已經有十年了,肯定和肉長在一起了,再做新的太危險。
而關于所稱的“20萬的人造耳蝸”,李女士稱,弟弟的手術做于2008年,從里到外的整體費用為17萬,多說了三萬“很對不起大家”。
對于所謂“炒作”“與企業合作”一說,李女士回應稱,沒跟商業合作,自媒體想蹭就蹭吧。
釋疑:你不了解的人工耳蝸
近年來,有關人工耳蝸丟失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但民眾對這一設備往往知之甚少,并由此引發了不少誤解和質疑。
——人工耳蝸是啥?
人工耳蝸是一種幫助聽障人士感知聲音的特殊聲-電轉換裝置,其工作原理是將環境中的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將電信號通過植入的電極傳入患者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從而產生聽覺。
相比于助聽器單純擴大聲音,人工耳蝸可以繞過受損的內耳,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纖維,使病人重獲聽力,這對于重度至極重度的聽力障礙者意義重大。
——人工耳蝸為啥這么貴?
據統計,中國現有聽力障礙人士約2780萬,每年還會新增30萬左右。
相比于這一龐大的數字,人工耳蝸的普及率仍然較低。
除耳內嚴重畸形等明確不適宜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的情形,動輒數十萬元的費用,是將聽障患者阻隔在有聲世界之外的重要原因。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全國工作處處長周麗君對此解釋說,患者目前更傾向于購買進口人工耳蝸,此類價格主要由國外企業決定,多在十幾萬不等。
與此同時,國產人工耳蝸研發相對滯后,目前僅有一家企業批準進入市場,其產品售價在7萬元左右。
但她也強調,目前中國許多地區已出臺相關政策,對兒童購買人工耳蝸提供實質性經濟補貼。
例如,北京市殘聯規定,對不滿7周歲,經評估鑒定符合條件的聽力殘疾兒童,給予15萬8千元的人工耳蝸裝置補貼。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新社記者 任晨鳴 攝
——體外機丟失,需要開顱重新手術?
耳蝸體外機丟失,體內機即宣告作廢,唯有重新手術一途?
周麗君解釋說,正常情況下,體外機丟失后,并不需要取出植入頭皮下的體內機,只要重新配置一個體外機,并設定數據后即可使用。
她還補充說,重新配置的新體外機并不會讓患者感到不適,按照匹配的機型,將數據設定完成,和以前使用的體外機并無分別。
至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僅是顯微外科手術的一種,并不用開顱,更不會損傷大腦;通常術后當天即可下床。
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孩子。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耳蝸丟失事件頻發,產品設計有缺陷?
近年來,人工耳蝸丟失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并由此引發質疑:這么貴的東西,為啥這么容易丟?是不是產品設計上有問題?
實際上,從大部分案例看來,各類意外是造成耳蝸丟失的主因。
例如,據媒體報道,不少丟失發生在未佩戴時,如放在衣兜或包里。由于佩戴者聽力受損,耳蝸掉落后無法第一時間發覺,最終導致遺失。
此外,耳蝸佩戴者多為兒童,因打鬧、嬉戲導致體外機脫落進而丟失,這類情形也占據很大比例。
丁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