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咸豐錢文異軍突起,一掃清朝前期僵死格局,有相當部分出自善書者或名家手筆。其楷書或娟美雋秀,或雄健蒼逸,可謂爭奇斗妍,琳瑯滿目。故猶得后世集藏家青睞。背有滿文紀局。滿、漢文紀局,漢文紀值、紀重等等,種類版別繁多。一般平錢稱通寶。當四、當五、當
咸豐錢文異軍突起,一掃清朝前期僵死格局,有相當部分出自善書者或名家手筆。
其楷書或娟美雋秀,或雄健蒼逸,可謂爭奇斗妍,琳瑯滿目。
故猶得后世集藏家青睞。
背有滿文紀局。滿、漢文紀局,漢文紀值、紀重等等,種類版別繁多。
一般平錢稱通寶。
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至當五十,多稱重寶。
當八十、當百、當五百至當千者,多稱元寶。
1
咸豐通寶|咸豐皇帝急需用錢,因此咸豐通寶大錢比較多
清代的咸豐年間,是一個多事之秋,咸豐帝在位11年,內憂外患,戰爭頻繁。
公元1851年爆發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戰爭蔓延到18個省區,長達14年之久。
公元1854年英、法、美等國企圖擴大在華的侵略利益未能滿足后,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次年病死于熱河行宮。
想當年,咸豐帝為了錢的事大傷腦筋,也顧不得飲鴆止渴,只能答應戶部尚書周祖培偷工減料的請求。
軍機大臣祁寯藻嘆道:“這真是要活活將君子逼成小人了”。
事實上,京城里的貴胄對周祖培頗有微詞,肅順一黨多次叫人彈劾周祖培。
但是為了籌集軍費,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于是乎,咸豐四年正月,重十幾克的咸豐大錢面世,正面寫著“咸豐通寶”,背面寫著“當十當百”,這些錢大小不一,成為了動蕩年代的記憶載體。
市面上忽然多了這么多“大錢”,原本一直以小錢或者銀兩兌換的商戶與百姓爆發了抗議,黑市白銀價格如同祁寯藻預料的一樣,由一兩銀子對兩千文,變成了一兩銀子四千文錢。
咸豐通寶錢清宣(文)宗時戶、工部及各省局鑄造。
以銅、鉛、鐵質量既不同,并有元寶、通寶、重寶名目之各異,大小、厚薄、品質之不能一致。
誠如張綱伯《咸豐大錢考》所說:
一朝錢制,類品之繁,鼓鑄之濫,前面有王莽的泉幣,后數咸豐通寶。
各省紛鑄競造,形形色色,無奇不有。
咸豐通寶幾乎包羅歷代諸錢特異之點,而具備之實:則大小錯謬,輕重倒置,歷代諸錢之弊,也包括進來了。
面文楷書“咸豐通寶”對讀。
鑄于清文宗咸豐年間,直徑2.4厘米,穿徑0.6厘米,厚0.1厘米。質量0.004千克。
2
咸豐通寶|咸豐錢是清代幣值最為復雜的一種
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所鑄。
咸豐錢是清代幣值最為復雜的一種,當年全國各地記錢局30種。除前期停鑄的寶河、寶濟、寶臺、寶鞏、葉爾羌等局重新開爐以外,又增設寶德、寶伊、喀什噶爾、迪化寶局和庫車局。
錢制從小平至當千共計十五等,打破了順治以來一貫實行的制錢制度。
小平錢稱通寶,當十至當五十錢稱重寶,當百至當千錢稱元寶。
各局所鑄的咸豐錢,并不是每個錢局從一文至當千各等全套鑄造,有些錢局只鑄其中的幾種。咸豐錢種類繁多,版別復雜。
咸豐通寶黃銅錢文“寶”字為“珍”字寶,背滿文“寶晉直徑25.1毫米,紀局,鑄造精良規整,小平,鐵母,少見。
咸豐通寶: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質:黃銅、紅銅、青銅、鐵、銅、銀等征。
咸豐通寶阿克蘇局直徑2.3cm,重3.35g。質地:紅銅。背“當五穿”,左滿文“阿克蘇”,右維文“阿克蘇”。
后來,清廷內外交困,這也反映到鼓鑄錢幣上。
清《杭州府志》載:咸豐四年以軍興費繁,始鑄咸豐重寶當十大錢,重四錢四分。
凡百錢用通寶八十、重寶二,浙江于八月二十二日頒行,設大美官錢局主其事。
咸豐時有全國各省錢幣局二十余個。
3
寶福局“咸豐通寶”之大錢
寶福局“咸豐通寶”大錢的基本特征。
清代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全國各局開始鑄造小平錢,咸豐三年三月開鑄大錢。小平錢稱通寶。
當四、當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稱重寶。
當八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稱元寶。
唯獨寶福局將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稱為通寶。
這是部頒重寶、元寶大錢樣幣出臺前,福建省自行鑄造的錢幣。
傳世寶福局“咸豐通寶”大錢有如下特征:當十錢。紅銅、徑37mm、重18.7g,正面為楷書“咸豐通寶”
可見,第一批咸豐元年鑄造的“咸豐通寶”大錢,屬于部頒樣幣未下發之前,寶福局自行鑄造的錢幣。
沿用的是小平錢幣名稱,因無法定重量標準,所以普遍超重,使得百姓樂意使用。
第二批咸豐三年鑄造的“咸豐重寶”錢,是在部議旨準后鑄造,背有滿漢文“寶福”二字并有紀值、紀重。
如當十錢,背有“計重、五錢”四字;當二十錢,背有“計重、一兩當五十錢,背有“計重、二兩五錢當一百錢,背有“計重、五兩”字樣。
可見咸豐通寶也是因地制宜,部分地區質量還可以,據說寶福局所鑄咸豐大錢,枚枚都是精品。
當然這個就是特例了。
事實上,總得來說當時清朝急需用錢,這個咸豐通寶類品繁多,鼓鑄很濫,精品很少。
一起探討咸豐通寶的故事,歡迎關注我!
作者|龔柳輝
陳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