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對于60歲以上的農民,如果每個月給他們發500塊錢的養老金,還會辛辛苦苦下地種田嗎?農民到了60歲,再要外出打工,幾乎找不到什么合適的工作。很多60年代出生的農民,打了一輩子工,到老了最終也只能回老家。找不到工作就無法在城里生活,回老家是他
對于60歲以上的農民,如果每個月給他們發500塊錢的養老金,還會辛辛苦苦下地種田嗎?
農民到了60歲,再要外出打工,幾乎找不到什么合適的工作。很多60年代出生的農民,打了一輩子工,到老了最終也只能回老家。找不到工作就無法在城里生活,回老家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回到老家后也不能坐吃山空,畢竟辛苦一輩子掙的錢,平時花得七七八八,根本沒能攢下多少養老錢。
雖然現在國家已經制定了農村養老保險,農民到60歲后可以領到養老金,但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數城市以外,我國大部分地區60歲以上農民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仍然很低,一個月也只有100多塊錢。假如把農民的養老金提高到500塊錢以上,他們還會辛辛苦苦種地嗎?
農民不管多大年紀,只要能干活,都不會放下鋤頭。
對于這個問題,我相信絕大多數朋友的答案都是還會繼續種地。如果說農民每個月能夠領500塊錢,夫妻兩個人一個月就有1000塊,在農村維持基本生活是沒什么問題的。當然這是在無病無災的情況下,且農村人情往來不多,否則的話依然不夠。
人年紀大了,只要身體還好,又沒什么不良嗜好,其實一個月花不了多少錢。但是農民不會放棄土地耕種,哪怕是過了60歲。只要它們還能動,還干得了活,就會扛起鋤頭,繼續種田種地。
一方面,60歲以上的老人,從小就在農村干活,可以說,種地已經融入了自己的血脈之中,根本閑不下來。找點活干,活動活動筋骨,身心都愉悅。一旦閑下來,反而可能一身毛病。
看到荒蕪的土地,農民就心痛,畢竟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不是年輕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不管是60歲也好,還是70歲也好,只要身體許可,他們依然會堅持種地。
另一方面,60歲以上的農民回到老家之后,必須要種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盡管養兒能防老,每個月能領取一定的養老金,但人的壽命不斷增長,身體的機能卻在下降。六十歲時,無病無災,平時花銷不大。但是到了七老八十,種不動地,身體又容易出毛病,那時才是花錢的關鍵時期。
到時候,只出不進,再厚的家底也可能會被掏空。再加上農民本身就沒什么家底,只能在自己身體還能勞動時,多種一些地,少花些錢,盡可能積攢一些家底,等到70歲到80歲時,才能有錢養老。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60歲以上的農民即使每個月能領500塊錢,也還要繼續種地。自己種地,有糧食有蔬菜,就可以盡最大可能減少花銷。如果無法開源,就只能從節流方面考慮。
農民真的每個月能領到500元以上的養老金嗎?
自從農村養老保險實行以來,到了60歲后,就能領到一部分養老金。但是全國各地的標準不一樣,這跟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關。
按照2021年的養老金計算標準,國家最低補助標準是93元,再加上個人繳納的部分。但是具體到各地,基礎養老金的標準都比國家制定的最低標準要高。比如說在上海,養老金的補助標準是1200元,北京也有900多塊錢,江蘇南京達到了500,山東青島200元,但是在安徽只有125元,在中西部地區,養老金的補助標準也只有100塊錢左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地區之間的差異很大。再加上個人繳納的部分,因為各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一樣,繳費的標準和繳費的時長也不同,最后每個人的養老金就有很大的差異。
從目前的情況看,全國60歲以上老人能夠領取到的養老金也只有100~200元之間,遠遠還達不到全國人均500元的標準。所以說,農村60歲以上老人養老要想靠養老金,還是不行的,養老金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60歲以上農民想要養老,還要依靠家庭,依靠子女,更要依靠自己。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出發,他們都還要繼續種地,直到自己扛不起鋤頭,干不了活為止。大家對此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60歲以上老農如何養老?
→:農民工“臨時”夫&妻現象多嗎?
→:10年后還有誰會在農村種地?
丁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