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中國的甲骨研究史上,王懿榮是大家公認的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還有兩個與他同時的甲骨收藏家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是孟廣慧,還有一個是王襄,兩個人都是天津人。其實我們并不是一定要說肯定是誰先發現的,誰一定要排在后面,現在再爭這個問題并沒有太大意
在中國的甲骨研究史上,王懿榮是大家公認的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還有兩個與他同時的甲骨收藏家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是孟廣慧,還有一個是王襄,兩個人都是天津人。其實我們并不是一定要說肯定是誰先發現的,誰一定要排在后面,現在再爭這個問題并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對于甲骨文的發現和傳承,每一個為其做出貢獻的人都值得我們紀念,不應該被埋沒。
王懿榮
甲骨出土是當地農民在地里干活偶然發現的。村里收花生,土里撿出來的,也不覺得是什么貴重東西,就扔一邊去了。后來消息傳到古董商耳朵里,于是古董商就拿著去找一些愛收藏的藏家兜售。王懿榮是其中之一,孟廣慧和王襄也是其中之一,另外也有別人。對于古董商來說肯定是誰出的價高就賣給誰。
王懿榮本身就是個金石學家,愛好收藏,應該古董商都知道有了古董要先去找他。但同時也到天津找了孟廣慧、王襄,此外還有劉鄂、端方等人。當時五十四歲的王懿榮是在任京官,這樣的人懂得古董又有實力購買,這應該是古董商最愛找的人,購買成功率高。也可能對于這樣的顧客古董商就是直接帶貨上門,買家看準就買。而孟廣慧和王襄當時一個三十二歲,一個只有二十三歲,不是家門寒素,就是在塾讀書,就算識貨,也沒有購買力,所以古董商應該是第一次并沒有帶貨上門。但是孟廣慧和王襄聽了描述立刻就覺得,古董商說的這些刻有字符的“龍骨”和“龜板”不是一般的東西,是古物,上面刻的應該是古文字。
這東西究竟有多貴呢?1899年秋天,王懿榮買了12片,一片2兩銀子。第二年春天這個古董商又帶了800多片,成交價200兩銀子。據說其中一片全甲的價格是52兩。來找王襄的另一個古董商,這個要價更狠,小塊的就不說了,大塊的按字計價,一個字一兩銀子,動不動一片甲骨就十幾兩銀子。其實王懿榮和王襄買的都不算貴,花錢最多的是清朝一個總督,也是金石學家叫“端方”。賣給王懿榮甲骨的那個古董商去找端方,只帶了幾片,按字要價,一個字二兩五錢銀子。端方看到刻字的甲骨欣喜若狂。這個古董商到殷墟花了大力氣為端方搜購,讓端方花了不少錢。至今小屯村都在流傳這個神奇古董商的故事,并傳為美談。
王襄著述有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類篡》。胡厚宣編輯《甲骨文合集》這套集大成之作的時候還邀請了王襄做編委會委員。2019年為了紀念甲骨發現一百二十周年,天津博物館舉辦了甲骨特展,其中有一片王襄收藏的武丁時代的卜骨,上面刻了“旬壬申夕月有食”,是世界上最早完整記錄月食的文字。我有幸看到過這片甲骨。王襄是天津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他去世后收藏的甲骨中有800多片捐給了天津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現在有館藏的1847片,一小半都是王襄捐贈。剩下的有300多片是王懿榮后人捐贈。王襄先生1965年去世,享年九十歲。
在文化的傳承中,讓我們感謝這些前輩的付出。正是因為有了很多這前的文化傳承者,我們才能在今天感受到文化所帶來的魅力。
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沅汰博物館指南》主編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里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