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紀中百事編輯|紀中百事2015年東北遼寧有位農民大哥,在山上做農活時撿到了傳說中的神物——140斤的太歲。這讓這位東北農民不但一夜暴富,還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鄉村企業家。那么這個太歲究竟是個什么東西?為什么大哥能靠這個一夜暴富?“太歲”是什
文 |紀中百事
編輯 |紀中百事
2015年東北遼寧有位農民大哥,在山上做農活時撿到了傳說中的神物——140斤的太歲。
這讓這位東北農民不但一夜暴富,還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鄉村企業家。
那么這個太歲究竟是個什么東西?為什么大哥能靠這個一夜暴富?
“太歲”是什么?
“太歲”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被稱為是“肉芝”、“聚肉”等,關于這個東西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傳說如果吃一片太歲,那么被吃掉的太歲會重新長出來。就是這種特性,加上自古以來就有人一直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所以“太歲”又稱靈芝肉。當時的人們認為如果吃了太歲就可以不死不滅,甚至更夸張的說法認為,吃了太歲后哪里殘了也能夠長出來。
而這些也都是有史料記載的,如郭璞的《山海經注釋》中這樣寫道:“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并且《北堂書抄》、《續夷堅志》和《酉陽雜集》等書中也有一些關于太歲的記載。
但這些的確是帶一些神話傳說的色彩,不足為取 。一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寫描寫太歲:“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后,很多人就開始對它的功效深信不疑。
其實有沒有人吃過太歲,吃了太歲后有沒有“長生不老”“斷殘重生”的效果,是沒有確切記載的。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有太歲的記錄是在1986年,甘肅發現了太歲。而之后出現的也不少。
現代科技下,科學家已經證實太歲就是復雜的真菌混合在一起,并且沒有什么一致性形成的。是不建議大家食用的。
但關于太歲的傳說和大家的好奇心是堵不住的,因為太歲在古代是“祥瑞”的征兆,并且一般家庭見都見不到,是進獻的寶貝。所以現在很多收藏家也對太歲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都開出了天價。
進山遇太歲
而王承德就是撿到“太歲”的一個“幸運兒”。王承德是遼寧丹土一個普通的農民,祖輩都生活在靠著大山的小村莊中。
2015年3月的一天,王承德和往常一樣上山去給自己家承包的板栗樹施肥,驅蟲等做農活,可謂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天快黑了他才下山,在回去路上經過一塊大石頭時,他看到地上有一大攤深黃色的物體。但因為天黑了他急著回家,就沒仔細看。但回到家后王承德越想越好奇,因為在山上生活了半輩子都沒有見過這個東西,他想會不會是個寶貝呢?要是被被人撿走了多可惜啊。
但是他沒見過也不確定,所以晚上就用電腦在網上問了問。這一問嚇一跳,很多人是說他可能遇到了太歲,還給他看了新聞上的圖。王承德一看意識到自己可能真遇上寶了,激動得睡不著覺。
第二天一早他就和妻子拿著兩個大袋子去山上,看到那一攤深黃色的東西還在,夫妻兩人就立馬裝了提下山去。
回去后王承德把撿來的東西仔細清洗了下,但發現這個奇怪的東西有很多地方開始發黑。村里來看熱鬧的人也很多,聽村里的老人,太歲也是分等級的。“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而王承德撿到的黑色的,還是太歲很珍貴的極品呢。
但王承德也沒有盲目相信大家的七嘴八舌,他聯系了鎮上文化宮的工作人員,讓他們鑒別。
沒想到不但文化館館長來了,就連市里電視臺都過來了,記者更是對此好奇不已。一下子,王承德撿到太歲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甚至傳出了東北三省,全國各地的人們都知道了。
當天晚上就有個收藏家打開電話,開價50萬要買走他的太歲。50萬對于王成德來說已經不少了,但是王承德并沒有見錢眼開,回答說要和家里商量下。
商量之后王承德拒絕了收藏家的請求,有點商業頭腦的他認為買斷這種法子對自己來說比較吃虧,所以他就將這個大太歲切成一塊塊的,論斤賣!
剛開始王承德擔心賣不出去,就定價5000一斤。但沒想到剛開始賣來買太歲的人就踏破了王家的門檻,而王承德對太歲的定價也從5000漲到10000,最后竟然還賣出過10萬一斤的高價格。
真不愧是“物以稀為貴”,王承德靠著這個太歲足足賣了300萬,并且還給自己留下一小塊做了紀念。王承德從普通農民搖身一變變成百萬富翁,還被人戲稱為“太歲王”這種分開來賣的方法滿足了不同家底的收藏家的需求,也讓王承德比一開始的價格多賺了好幾倍。
300萬對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無疑是一大筆錢,根據當地消費水平,若是王承德正常開銷,這筆錢足夠安享晚年。
但王承德沒有,他沒有坐吃山空,也沒有閑著,而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讓自己一躍成為了東北有名的鄉村企業家。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創業造挫折
王承德有了300萬之后,他去考了駕照,并且買了一輛18萬的車方便自己出行。
其余時間他就一直琢磨自己創業的事情。他看到自從自己發現太歲這個寶物后,本來普通的小山村變得格外熱鬧。原來因為140斤太歲的消息太過轟動,引來了全國各地想要來尋寶的人,大家都想自己也撿到一個太歲,哪怕小點的也行呀!
王承德看到這么多人來突然有了靈感,他立馬把撿到太歲的山包了下來,借著太歲的熱度,足足投進150萬元辦起了農家樂,還取名為“德福。”
王承德的農家樂不僅能吃飯休息,他還請施工隊挖了魚塘,讓前來游玩、碰運氣或者好奇的游客們可以有更多的樂趣。就這樣一時之間,王承德賺得盆滿缽滿。
農家樂辦得有聲有色,但王承德并不滿足,為了保證食材的天然綠色,他又開始琢磨吃的。他發現養驢的市場空缺非常大,考察過后就租了一片地開始養殖。剛開始養40多頭水驢,沒想到第一次養驢就受到來山莊萬的游客們的好評,王承德的信心就更足了。
但好運沒有一直眷顧他,當太歲的熱度褪去之后,山莊的生意便漸漸冷淡下來,王承德想養野雞的項目也半途而廢。并且,王承德有錢后,煩惱也多了許多。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知道王承德有錢后親朋好友一窩蜂都向他借錢,甚至還有幾面之緣的人也來借錢。王承德借出去后發現還錢的卻沒幾個,于是便找借口不借。還有的親戚非要把自己家孩子塞進王承德的農家樂做工,但農家樂也用不了太多人,這樣的事情把王承德弄得心煩氣躁。
被拒絕的人背后便開始說王承德為富不仁,說他有錢了心就變壞了,更有甚者說他在太歲頭上動土,不會有好報應的。面對這些流言蜚語,王承德十分難過。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本來生意就逐步凋零,沒想到2017年一場臺風帶來的暴雨直接毀了王承德的魚塘和山莊,魚苗沒有了,驢子都跑了,投資的錢也打了水漂。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各方面的打擊,王承德每天也不出去見人了,還開始買醉頹廢。心神恍惚的他有次下山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腿的兩根肋骨被摔斷了,做手術后在醫院整整住了一個月才能行走。
“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樓塌了”,村民們的風言風語更嚴重了,說他犯太歲,有運氣撿錢,沒運氣守住等等。
王承德出院后,回到自己家里,看著院子里滿是雜草,破亂不堪,房間里扔滿了空酒瓶,忍不住大哭起來。
終成企業家
鎮政府的人了解到他的情況后,專門派了扶貧的工作人員過來開導他。看著胡子拉碴憔悴不堪的王承德,工作人員都不敢相信這是之前那個意氣風發的“太歲王”。
工作人員在聊天中知道了王承德的心結,便開導他說:
“老王呀,別灰心,你是有創業經驗的,鎮政府也非常支持你再次創業,并且還想讓你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呢。”
工作人員又給王承德講了很多政府扶持創業的政策,幫助他重拾信心。
王承德終于走出陰霾,在政府支持下將山莊賣了,拿著賣掉的錢和剩下積蓄又修了個養雞廠。
王承德知道自己首次創業失敗是吃了沒有技術的虧,這次他打算散養純綠色土雞,于是跟著政府學習會認真學習養殖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年王承德就取得了100萬元的成果,直接彌補掉之前的虧空。
王承德終于東山再起,這一次他不但自己做,還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在他的帶領和政府支持幫助下,雞場每年能夠賣出3萬多只走地雞,毛收入200多萬,不但是自己賺錢,父老鄉親們都跟著賺了錢,王承德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雞王”。
現在的王承德歷經滄桑,再也沒有之前那種不平衡的心態了。他不斷用知識武裝自己,還開始摸索家豬和野豬的養殖方法。王承德走過幾年的創業路,面對人生的態度他樸素地說道:
“自己沒有飄,魚、山莊什么都嘗試過了,也沒犯什么錯誤,比以前強,比打工強”。”
這是一個農民暴富后的勵志創業故事,也給我們新的啟示。金錢不能夠只用來滿足物質的需求和欲望,還要用來好好經營未來的生活。若是不懂上進,就算天上掉下來多少金子也只是揮霍一空,最后落得一場空再次回歸貧窮。
幸運女神眷顧之時,抓住機遇腳踏實地的奮斗,才能夠留住幸運,并且將幸運留存下來,為生命中的每一次成功添彩。
劉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