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金錯刀頻道張一弛“本人授權可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從簽下這份授權書開始,你的論文就不再只屬于你了。這些千字到數十萬字的論文,被知網以60-400元的稿費拿下,再放到知網的數據庫上,單篇的收入就能達到20
文/金錯刀頻道 張一弛
“本人授權可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編入有關數據庫進行檢索...”
從簽下這份授權書開始,你的論文就不再只屬于你了。
這些千字到數十萬字的論文,被知網以60-400元的稿費拿下,再放到知網的數據庫上,單篇的收入就能達到200萬。
2017年,知網主營業務收入9.7億元,毛利率為61.23%;2018年上半年,知網實現營業收入5億元,毛利率為58.83%。
一年營收超過10個億背后,是絕對壟斷的傲慢:同行不是它的對手,作者它不放在眼里,全國各大高校對它“沒有一丁點議價的余地”。
昨天,知網把下載論文的最低充值金額從最低50改為五毛錢,可只降充值額度的做法,治標不治本。
最厲害的是,在沒什么油水的學術資源領域,知網硬是自己蹚出一條暴利的商業模式,背后吃啞巴虧的到底有多少人?
1、一篇論文收入200萬,一張點卡就把作者打發了?
在知網上,一篇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下載通常需要20-100元左右。
看似不高,但其實多次下載累積的付費,數目大的令人乍舌。
刀哥在知網搜索欄輸入“新媒體”三個字進行論文檢索,大約能找到10萬篇文章,下載量排名最高的一篇博士論文,下載次數是90124次,下載一次需要25元。
如果9萬次均為全文下載,那么,讀者支付的費用將達到225萬元。
但學位論文的原作者獲得了多少收益呢?
恐怕你很難想象,知網給一篇博士論文的稿費,都不夠交寫論文時充卡的錢。
根據中國知網的規定,本刊向每篇論文的博士生作者一次性支付價值400元人民幣的閱讀卡和100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
碩士論文作者為60元現金稿酬,300元閱讀卡。
如果不要現金,就可以兌換成3倍面值的閱讀卡。
也就是說,一篇10萬字的博士論文,中國知網只需要支付500元給原作者,就能將論文放到中國知網上供讀者付費下載,而下載獲得的收益全部歸平臺。
就是這種最廉價的稿酬,在很多情況下,論文作者根本就沒有收到。
而中國知網可以從一篇論文上幾乎無限次獲利,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說,對博碩論文還是按篇購買版權,那么對于媒體作品版權的購買則堪稱是“白菜價”。據爆料,知網曾經以幾千元的價格購買走了一家報社幾年的版權。
但對于一年盈利10個億的知網來說,這些根本不值一提,高校圖書館才是它的鐵飯碗。
每年,知網都在以超過10%的漲幅向學校報價,所報價格基本是“死數”,高校沒有一點談判的余地。
只要使用知網,每所高校每天支付的費用都在百萬元以上,而且價格上漲速度驚人。
2010年到2016年,知網對武漢理工大學的報價漲幅就飆到132.86%。
2、核心期刊獨家占有率90%,幾乎壟斷全部學術論文資源!
知網敢這么做,很大一個原因是,它的江湖地位和所占市場份額是絕無僅有的。
在中國知網上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并且更新頻率極高,每天約1萬條;甚至你想每天在知網上看《人民日報》也可以。
知網并不生產論文,但知網是有著國家隊背景的搬運工。
知網的前身叫“中國期刊網”。是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由同方股份100%持股,1999年一成立就得到包括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支持。
這為知網后來壟斷幾乎全部學術論文資源提供了便利條件。
信息就是力量,但有些人只想通過資本的力量占為己有。知網簽下期刊8000余種,獨家和唯一授權期刊達到2300余種,實現核心期刊獨家占有率90%以上。
只比較收錄范圍這一項,cnki知網老大的地位就無可撼動。
官方的支持不僅給了知網核心資源,還給了市場。
對學校來說,想讓圖書館論文檢索系統聯網,就要遵循規范。以清華大學為首的各大高校紛紛加入,第一時間徹底將學術論文的資源拱手相讓。
對學生來說,2011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對本科畢業論文也要進行檢測;2012年教育部頒布《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2014年又頒布《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
三個政策文件,讓知網開始與每名大學生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在知網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官網上看到,官方定價為35元/篇(期刊)、188元/篇(專、本科)、345元/篇(碩博),甚至在淘寶上催生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于是,知網徹底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學術論文的資源壟斷集合體。但作為老大的知網,卻不斷挑戰著論文資源商業化的邊界。
從13-17年,知網每年的毛利率都保持在60%以上,13年更是高達70%。
知網是中文數據庫中為數不多每年漲價的,維普和萬方的數據庫價格都只是知網的零頭,學校購買十年維普數據庫使用權的費用還沒有知網一年的高。
3、全國高校都剛不過知網,還能硬多久?
當你花錢在知網買下自己的文章時,已經感到口感舌燥,胸口發悶。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學校身上,可全國高校在知網面前,依然沒有任何話語權。
甚至知網漲價幅度,已經到了讓中國高校難以接受的地步。
2016年武漢大學表示知網價格高到實在太離譜,宣布暫停使用知網。
知網很坦誠,“抱歉,如果到期不按這個價格續約,我們就立即斷開數據庫鏈接。”
果不其然,還沒到期,圖書館就發現知網賬號失效了。最終,10天后武漢大學做出讓步,知網恢復了其論文查詢。
北京大學在官網上貼出了知網即將停用的通知,聲稱“絕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
但兩年的抗爭似乎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為直到三個月前,這種事情依然在發生。
太原理工大學無奈發聲,因為“續訂價格與使用方式未達成一直”,我校師生暫停訪問知網。
離開了這個庫很多科研項目就無法進行,一旦學校宣布停用,根本無法頂住學生需要大量使用文獻數據庫的壓力。所以知網的壟斷可不是學校有一顆想壓價的心就能解決掉的。
越來越用不起,卻又不得不用,在知網面前,大家都是弱勢群體。
知網并沒有形成一套合理的收益分成機制,平衡學術期刊、知網平臺和創作者三方的利益。
相反,這個數據商巨頭卻形成了一套詭異的系統——作者拿不到錢,學校付不起錢,知網平臺卻獨占資源、肆意漲價。
學術界本該是社會的凈土,但造假抄襲的論文依舊可以發表,期刊代發從每版上百漲到幾千,數據庫平臺以盈利為目地霸占著科研論文,收益跟作者無關,牢牢掌握在中國知網手中。
這可不是知網隨便降一降充值費就能掩蓋住的。
保存和管理知識是有價值的,但如果決定權操縱于一人之手,價值是就是負的。
都是10億級的數據商了,
讓原作者們拿到應得的稿費,
真就這么難?
歡迎關注【金錯刀】頭條號,爆品案例一網打盡!
更多資訊/合作請關注金錯刀公眾號(名稱:金錯刀,ID:ijincuodao)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