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搬磚在大家的認識中屬于純粹賣力氣活路,只要年輕、肯吃苦、勁大就都能干,更不需要專業技術和動腦子,就能用力氣來改善生活。其實這個理解是不全面的,是因為多數人沒有介入這個行業的表面認知。搬磚是指建筑行業中為砌墻搬運磚塊的工作,平時所能見到的大多
搬磚在大家的認識中屬于純粹賣力氣活路,只要年輕、肯吃苦、勁大就都能干,更不需要專業技術和動腦子,就能用力氣來改善生活。其實這個理解是不全面的,是因為多數人沒有介入這個行業的表面認知。
搬磚是指建筑行業中為砌墻搬運磚塊的工作,平時所能見到的大多是來自人力市場上召來的小工,按天計工資,每天8小時不足200元。而我這里講的搬磚是專業服務于商業住宅樓施工中的搬磚隊伍。有過工地工作經歷的都知道這支隊伍,主要是他們素質高、作風硬在建筑行業中是有口皆碑的。
工地中習慣稱他們為“拉搬的”,磚塊供應商拉來的各種類型機磚只負責運入工地,再由他們根據各戶型中墻體用磚型號及用量進行逐樓層、戶型二次分配,這些都是機械難以完成的,目前全憑人工拉運。酬勞結算是按方計算,必須和施工方簽訂承包合同,以保證按施工進度準時運到位,不能影響工期。這就要求大伙齊心協力加班干,多勞多得,一天六、七百元都不算多,千把塊錢都是常有的事。
這是拉磚人員施工中
?拉磚人對生活要求高,能掙錢也要舍得花錢,否則不會受同伴待見
在整個建筑工地一眼就能認出來誰是拉磚的,穿上工裝個個生龍活虎,渾身散發出有用不完的力氣;脫下工服換上的是時尚的服飾,壓根就很難將這伙人和下苦聯系在一起。
拉磚人在整個工地從業者心目中公認的形象是:能掙錢也會花錢。能掙錢這我承認?,賬都是明賬?,他們是按方量計算,目前業內行情是每立米?50~?60元?,2車基本就是一立方?,也就是說拉一趟就能掙到近?30元?。每天每人?平均拉20趟就是六百元?,這還是保守計算,如果趕上拉?20空心磚,重量輕、裝卸方便?,30趟?都很輕松,你說掙不掙錢?
至于說到他們舍得花錢,那也是被迫無奈。拉磚這活路在世人眼中本身就低賤,不是有句話說:我用搬磚來養你。足以說明搬磚是最低層滿足溫飽的生活方式,可咱憑力氣掙錢不比別人收入低,憑啥故意穿爛裝可憐,不想賣慘賺同情。所以把勢扎起已經成為習慣,衣冠不整將會受到同伴指責,不能因為小幾百的“包裝”費讓人瞧不起。
再說吃飯,伙食標準確實很高,拉磚人很少吃面,早點肉夾饃或牛肉夾饃、中午牛羊肉泡饃是他們的標配。頓頓吃飯少不了硬菜,牛肉、羊肉、或豬頭肉最少要有一樣。這不是炫耀,因為干這體力活不吃肉就干不動,根本就堅持不到飯點,餓得你一點力氣都沒有。現在人都很難體會到餓的滋味,尤其是干這大體力活,不吃硬菜保準二、三個小時餓得你出虛汗、腿發軟、眼冒金星,別人隨便比你多拉幾趟就是百拾元,肯定是省小錢吃大虧。如同汽車一樣加好油才能有好動力,所以在吃飯上面大家都“土豪”,沖著多掙錢沒人會扣門,這帳都會算。
拉磚是個好活,摔?開了干?、大把的賺?,不用看臉色、不用擔風險?,如計程車般的我跑多少路你付多少錢。有人也會說你這是年輕時拿命換錢,等到老了拿錢買命?,其實我不這樣認為?,不就是多出幾身汗嘛??,咱全當鍛練呢?!城里人為了出身汗又是跑步、又是?爬山?,不比咱們出力小??,您說呢??
這個行?業知道的人不多,是個隱形的暴富行業?,在這行干習慣了給個生意都不做?,大部分人一干就是十多年,別人?有的他們一樣都不缺?。但干這行不是單憑有力氣就能干?,根本就沒這么簡單?。
合格的拉磚人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想要加入拉磚行業除了肯吃苦?、身體健康這些?“硬件”以外,還?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此處不是給這行業?“貼金?”,咱下面聊一干你就明白其重要性。
第一、文化知識必須有?。最起碼要會算賬?,要會算這一面墻的體積是多少?、每個型號磚的單位體積是多少?,才能換算出這面墻需要多少塊磚。
拉磚也有行業規范,誰負責拉的樓層或戶型,砌完墻之后剩余的磚塊必須負責清理,再者每面墻的用磚需堆放在指定位置。比如這面墻需要3000塊磚,你少拉了1000塊磚,給砌墻師傅造成麻煩,讓他們來回二次盤運,少量的會責罵你幾句,量大你必須停下來給人補夠。當然也會影響到你的正常進度。拉的不足麻煩、拉多了更麻煩,最后的清理讓你既費工還影響掙錢,多余的磚以里以外只有一半的收入,這就是沒文化出的冤枉力。
第二?、專業知識不可少?。這里的專業知識主要就是看圖紙,分清楚承重墻?、非承重墻、隔墻?、填充墻?、幕墻等?,各墻的用磚型號都不相同?,20空心磚、18空心磚、16空心磚、18多孔磚、16多孔磚?、加氣塊?、24標磚等,按圖紙準確放到位?。如果沒有基本的?專業知識,放錯磚的?型?號和種類,這種返?工?的工作量就相當大了。
第?三、團隊精神也很重要?。大家在一起共事,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偷奸耍滑的人。大塊磚好?裝易卸?搶著拉?、小塊磚費工費力不想拉,一般這樣的人都不可能干長遠?,從?來不會給二次的合作機會?。
酗酒滋事、打架斗毆的人不受歡迎,惹上事吃虧的是大家。現在工地上對于打架事件處罰很重,經濟處罰大家平攤,勒令停工集體遭殃,為保一鍋湯、老鼠拒千里。
團隊精神體現最高的一次是討要工錢,那是前幾年給一位分包商拉磚,工程結束后攜尾款消失。拉磚的五個人分點蹲守在可能出現的地方,連續半個月終于在他的一處住宅小區發現,從那天開始5個人輪留24小時看守,你出門我跟著、你在家我守著、你吃飯我蹭吃、你睡覺我蹲著、不分晝夜在第三天終于追回工錢。
在拉磚行業中都愿意和四川分包商合作,四川人大多都是從瓦工轉行到包工程,卻是下苦人出身,能體諒到拉磚的辛苦,在結工錢方面都是墊資支付,和四川人打交道不用為工錢發愁。
大家伙一起出門求財?,合作要愉快、人品很?重要?,這就要求組織者敢于說?“不?”,要慧眼識才?,把真正踏實肯干、能吃苦?、人緣好的組織在一起,這樣的團隊士氣高?、戰斗力也?強?,經濟效益當然也好?。在此?,我接觸中的老李確實有一套?,讓人佩服!
?好的團隊必須要有一位德才兼備的領頭雁
老李從事這個行業有十多年了,雖然算不上資深,但在業界也算一位良心小承包商。同行中數他最能攬活,而且掙的也多,讓他的手下力氣總能使經濟效益最大化,都想跟著他干,就是出力下苦這事向老李動用人情關系也無濟于事。他這人說來也怪,在用人方面不一塊共事還真猜不透。
他的用人講的是“三看”:
第一看人格??,在他的隊伍中有位年近七旬的張老頭,跟著老李干了好幾年。這位老張是陜西臨潼人,家中三個孩子都在上學,老大、老二是女孩都在上大學,老三是兒子在縣重點中學讀高中,三個孩子成為老張頭的希望,同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原本在家經營果園的他,面對孩子們上學的經濟負擔壓力,不得不棄農進入工地打工。
開始老張頭在工地干雜活掙的是日子工,人前人后從不偷懶,休息時間也不閑著,總會給拉磚上幫忙推車,時間久了和老李也就熟悉了,老李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之后,主動要求他加入拉磚隊伍。
開始老張頭以自己年齡大,擔心讓大家吃虧婉言拒絕,在大家一再邀請下才加入了這個隊伍。工作中他從不歇息,總是第一個上工把準備工作做好,同時也是清理完戰場最后一個離開工地。
有一次老李的親侄子想加入拉磚被老李拒絕了,事后被叔叔責怪,說你能容得下一個老頭,難道就難容下身高馬大的親侄子。老李說:老頭那是蔫牛不歇晌,干活比年輕人還踏實,你娃能干啥?是“茶壺尿尿、麥桿睡覺的二細子”,就不是下苦的材料。
這也是大家服老李的地方?,為了大家的利益能做到六親不認?。
第二看背景,這里的背景指的是家庭背景,不是家境殷實?的背景,而是家境困難而迫于改變的背景。用老李的話說?:“窮途末?路”的人才會豁出命來下苦?,除了多掙錢來改變命運?別?無選擇。這樣的人老李會主動吸收的?。
曾經和老李干活的小杜就是這種情況,小杜當年也就二十多歲,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親是農村民辦教師,教育體制改革后雙方下崗,不幾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次年也撒手人寰,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轟然倒塌。也算書香門第的小杜面對父母因病拉下的債務一籌莫展,跟著鄉親們搞種養殖也收效甚微,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被老李看在眼中,直接上門邀請,短短二年時間,小杜走出困境,最后還是老李為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強行勸退其離開這個行業。
現在小杜在比亞迪廠子里已經成為技術骨干,經常會說:是他老李叔幫他走出困境、也是他老李叔給了他現在的成績。
第三看?品行?,說到?品行?,讓我想起一段時間和老李走得很近的鄰村?小王?,據說從?部隊?復員之后安排在縣里某單位上班?,沒干多久被辭退了。整天開一輛二手面包車瞎逛?,是集鎮中的常客?,稍有頭臉的他?都會腆著臉的?打招呼?,也從不計較別人理不理會,顯得他??認識的人很多。當然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是個?“街?餡子”,最多也就是一怔或者禮貌性的點點頭。
這個二流子不知從那了解到老李的事情,估計是那位好心人順嘴提到了老李。因為老李已經是方圓十里教育懶漢楷模,肯出力、能吃苦照樣能有好日子。這到好呀!這伙粘上了老李,開口閉口都是我和你們村干部關系好、和某某“閑人”(惡霸)是朋友,盡說些不著調的話。
最后才講要加入拉磚行業,老李沒客氣的問到:你吃不了那苦。他卻說:我加入后沒人敢欺負咱,一般三、五個人不是我對手,況且我在施工當地部門有關系等。老李沉穩回絕:咱們是憑力氣合法掙錢,你那套咱用不上,也用不起。
說到這里大家還以為老李是不用干活的?小承包商?,其實確切的說?空有頭銜?的拉磚人?。干著同樣的活?、拿著?同樣的錢?,用他的話說?:我們的一分錢就是一滴汗?,多拿?、空拿?、混拿都是造孽,天理難容。
到現在為止,我還很懷念那段拉磚經歷?,不是那些收入,而是當時并肩作戰的感情、一段干凈的?、純粹的信念?。一幫大老粗整天討論?“利欲?”二字?,利使?人累?、欲?使人毀,想想還真是這個理?!
謝謝您能堅持讀完?,對我的這段經歷有啥想說的?,請在評論區賜教!點個贊更好?,再次謝謝!
丁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