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包卿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無錫研究中心,浦徐進江南大學商學院東亞先行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人口紅利”與“城市化紅利”消退過程中都曾經歷過一系列的挑戰,至今仍然面臨著不少發展問題。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無錫研究中心包卿、江南大學商學院浦徐進通過細
包卿 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無錫研究中心 ,浦徐進 江南大學商學院
東亞先行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人口紅利”與“城市化紅利”消退過程中都曾經歷過一系列的挑戰,至今仍然面臨著不少發展問題。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無錫研究中心包卿、江南大學商學院浦徐進通過細致剖析“東亞陷阱”中存在的“人口超低生育率”、“區域發展極化失衡”與“社會高焦慮感”等問題,系統提出江蘇優化都市圈發展,跨越“東亞陷阱”的對策思路。
01 江蘇都市圈發展歷程、特征與模式反思
1.全球都市圈發展趨勢
在數字化新浪潮的沖擊下,全球發展要素并未扭轉向大都市集聚的發展勢頭。日本東京都市圈3728萬人口,占全國 35.11%。日本的大東京地區、大阪神戶地區、名古屋地區創造的GDP占全日本70%左右。美國三大城市群(紐約地區、五大湖地區、大洛杉磯地區)所創造的GDP占全美國的60%—70%。2005—2017年,在全美創新產業經濟增長額中,波士頓、舊金山、圣荷塞、西雅圖、圣地亞哥五大“科技重鎮”占比超過90%。在歐洲,被奉為中小城市體系圭臬的德國,人口也同樣呈現出大城市集聚態勢。德國鄉村居民越來越老齡化,而城市人口越來越年輕化,柏林、漢堡等大城市的人口到 2030年將增長10%,法蘭克福等城市的人口也呈現出持續的增長趨勢。
2.江蘇都市圈:發展引擎與功能定位
江蘇都市圈發展規劃起步于“蘇錫常”,蘇錫常都市圈規劃是全國第一個都市圈發展規劃(2002年)。從總量數據看,蘇錫常都市圈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5529.1億元,是全國都市圈中經濟總量最大的都市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外貿百強城市排名等數據表明,蘇錫常都市圈是參與國際國內經濟循環中最重要最強大的都市圈之一。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起步于2003年1月,江蘇省政府批準《南京都市圈規劃(2002-2020)》。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為我國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規劃的都市圈。近年來,隨著強省會戰略的提出,加以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南京都市圈正在成為江蘇“都市圈”發展中的政策焦點、第一引擎。徐州都市圈地跨蘇魯豫皖四省,是東部發展低谷區淮海經濟區的發展引擎。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這三大都市圈帶動省域一體化,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而言,江蘇三大都市圈具有如下特征:(1)市場化與工業化高水平支撐的都市圈;(2)高行政級別下功能提升型都市圈;(3)欠發達地區樞紐帶動型都市圈。
3.關于江蘇都市圈發展模式的反思
面對疫情沖擊與后疫情時代的發展轉型、共同富裕目標、人口老齡化挑戰、縣域城鎮化現狀等新形勢,有必要對江蘇都市圈發展模式進行反思。反思之一:如何平衡行政推動與市場拉動問題?目前推行的省會首位度、地級市首位度戰略,層層加大行政資源配置力度,導致縣域城鎮化處于市場力與政府力雙重困難境地,導致鄉村振興難有實質性提升。反思之二:如何推動縣域城鎮化?需要保持縣域發展的穩定性,嚴格限制“撤縣建區”,推動縣域發展特色化和融入大都市圈發展。反思之三:市場化、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三螺旋結構,以城市活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與推進共同富裕目標,城市活力驅動力來源于市場力、政府力和社會力,最重要是推進深度市場化力量,以高水平制度性開放、高標準統一大市場、高質量金融與人力人才市場建設上推動城市活力建設。反思之四:江蘇都市圈發展如何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新形勢下,國家戰略是實現“雙循環新格局”,都市圈應該成為突破口和主要實施落地的載體平臺。
02 江蘇都市圈發展與跨越現代化的“東亞陷阱”
1.“東亞陷阱”含義及其特征
東亞發達社會若干典型代表“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的“港澳臺”地區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都步入超低生育水平與嚴重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此外,東亞陷阱還表現在:(1)區域發展極化嚴重;(2)都市圈內部極化嚴重。導致普遍的財稅負擔、公共負擔較重,生活壓力較大、生活質量下降。
“東亞陷阱”是指“人口紅利”與“城市化紅利”迅速消退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集中體現為三大問題:“未富先老,超低生育率”導致經濟動能弱化問題,“區域極化失衡”引發戰略掣肘問題以及“高焦慮高壓力感”加劇社會矛盾問題。
2.江蘇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當前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涉及多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命題,一是都市圈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平臺;二是都市圈是當前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重構的主要承載空間,三是實現“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四是優化城市體系,實現健康均衡可持續的發展重要抓手,是實現共同富裕,以及城鄉一體化與省域一體化的重要抓手。
江蘇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要重點落實六個方面的任務和目標:1.要堅持深度市場化、高度國際化,持續推動動力結構優化。2.要尊重政府推力和市場拉力發展規律,推進各類城市城鎮公平競爭、優勢塑造和發揮,大力破除“省會首位度”與“地級市首位度”提升的行政性資源配置力量,消除扭曲城市結構性不均衡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3.在城鄉一體化與省域一體化中實現共同富裕目標。4.高標準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雙循環新格局的建立。5.創新驅動,建設活力都市圈。實現遠域驅動,強化都市圈對全球生產要素的強大吸管效應,建成全球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基地。6.近域聯動,增強縣域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效率。
03 推動都市圈優化發展和跨越“東亞陷阱”的具體舉措
1.將新發展理念作為都市圈發展的根本遵循
充分汲取現有都市圈發展存在的盲目畫圈和擴圈教訓,未來在推動江蘇都市圈發展的過程中應科學考量空間尺度背后的空間、生態、山水格局和文化脈絡。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郊區新城功能,促進多中心、多層級、組團式發展。發揮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更好地帶動周邊城鎮聯動發展,積極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2.將中小城市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
充分發揮江蘇中小城市的歷史發展優勢,加快要素流動和開放合作,加快數字化轉型和優勢提升,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中小城市“專精強美”發展路徑。根據不同中小城市的類型和特點,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更多地聚集人口、資源、產業、環境等發展要素,推動中小城市成為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的主要載體,地方經濟走特色之路的重要平臺,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合理配置的適宜單元。
3.將宜生宜育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因素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弘揚正面的婚姻觀、家庭觀,加強對青年的婚戀引導和教育;加強對生育扶持政策的宣傳普及。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對高收入人群增加育兒假或減稅、對低收入人群增加現金補貼、允許育兒假在父母間分配等措施,幫助家庭充分利用政策來減輕育兒壓力。鼓勵動員企業、社會力量參與到構建托兒體系、就業培訓、完善各種保障等,配合完善住房及教育等民生政策。
4.將持續創新作為跨越“東亞陷阱”的第一動力
在江蘇的實體經濟領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突破低端出口的傳統模式,大力培育“鏈主”企業,發展壯大中小企業,著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將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等新經濟業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容納創新主體自由生長、創新活動持續涌現的創新生態。
張月友:保增速底線需要重振服務業
2022-05-31
【國外產業動態】第三期
2022-05-25
陸銘: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體制和觀念障礙
2022-05-24
版權聲明:上海鈞智律師事務所為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務。需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內容或觀點的,應注明“來源: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對于不遵守本聲明和/或其他侵權違法行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江蘇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以南京大學經濟學、管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平臺為核心,優化組合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家資源,以中國沿海地區高度開放、發達的實體經濟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國實體經濟的走勢、趨向與政策,為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總結經驗,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
張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