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個世紀,河南的一位老農在釣魚的時候,突然釣到了一件奇怪的東西。等清洗干凈之后,老農發現自己釣起來的竟然是一只“烏龜”!不過這只“烏龜”全身都是軍綠色,龜殼上還插著四支箭,仔細看,還能發現龜殼的空白地方刻著字。老農拿給專家看后,專家卻驚呼,
上個世紀,河南的一位老農在釣魚的時候,突然釣到了一件奇怪的東西。
等清洗干凈之后,老農發現自己釣起來的竟然是一只“烏龜”!
不過這只“烏龜”全身都是軍綠色,龜殼上還插著四支箭,仔細看,還能發現龜殼的空白地方刻著字。
老農拿給專家看后,專家卻驚呼,“你這一桿價值18億呀!”。
那么這只“烏龜”到底是何來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價值呢?
制作起源
其實老農釣起來的根本不是烏龜,它真正的名字叫做黿(yuán),是鱉類的一種,也被稱做“鱉中王者”。
不過,現今黿已經成為瀕危保護動物了,而老農釣起來的黿準確來說是一件青銅制品,制造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晚期。
當時商紂王和臣子們像往常一樣在外參加射禮,那個時候,貴族和王族之間都特別重視射禮,即用箭射擊奔跑的動物。
雖然此時的商王朝已經行至尾聲,不過商紂王對于射禮還是很熱愛的。
這一次的射禮選在洹河邊,所以只能狩獵魚、龜、黿以及在水面上活動的鳥類。
第一個射箭的自然是商紂王。
只見商紂王站在岸旁的一個土坡上四處張望,突然一只大鱉出現在商紂王的視野里,那個大鱉其實就是黿。
發現黿之后,商紂王屏息斂氣,拉弓搭箭,耐心瞄準好黿的位置,右手放開,一支利箭“嗖”地一聲離弦而出,直直射進黿背上的龜殼里。
巨大的沖擊力擊破了黿的殼子,黿被釘在了柔軟的河床上。
可即便這樣,這個黿還沒有死,它的四肢努力掙扎著,妄圖繼續前進。
隨行的人看見商紂王一箭中的,連連叫好,恭維的話層出不窮。
但商紂王并不滿意,他覺得自己還沒有徹底殺死獵物,算不得狩獵成功,便沒有理會官員奉承的漂亮話。
而領悟君王的欲言又止和他的言下之意,是一個合格臣子的必修課。
行冊般敏銳地察覺到紂王心中的不悅,他看了看還在奮力爬行的黿,心中有了思量。
般是專門記錄商紂王言行的史官,平常就跟隨在商紂王身旁,記錄下商紂王的豐功偉績。
所以這一次射禮,紂王專門帶上般,就是為了記錄射禮上發生的事。
看到紂王射出一箭后,般立刻從隨行的侍衛手上拿過弓箭,學著紂王的樣子彎弓搭箭。
由于黿已經被紂王射出的箭釘在了河床上,瞄準并不是一件難事。
下一秒,般手上的箭直直射向獵物黿,和紂王一樣,般也一箭射穿了黿的龜殼,可身中兩箭的黿還是沒有死,它的四肢還在動彈。
般突然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法子,一定可以讓紂王眉開眼笑。
于是他便繼續對著那只黿射出第三支箭、第四支箭。
最后,黿的左肩部1支,背甲左部2支、右后部1支,四支箭都只有白色的箭羽留在外面,箭頭深深扎進黿的肉里。
射完三箭后,般便對著商紂王大聲說道,
“陛下,您是天子,定能御四方之亂。這個大鱉背上的四支箭,就是征兆啊!”
商紂王聽了般的話,也覺得就是這么回事。
畢竟黿可是上古神物,歷來就有著“河伯使者”的稱號,而且它力大無窮,是一種猛獸,甚至可以馱著上百斤的重物來去自如。
能在射禮上收獲黿這種奇珍異獸,這不更說明紂王是天選之子,老天都在暗中幫助他。
商紂王聽罷,隨即對身側的近侍吩咐道,“去,把孤的戰利品撿回來。”
近侍雙手把撿回來的黿呈給商紂王過目。
商紂王看了之后,十分滿意般剛剛說的話,于是轉過頭來對般說道,
“般,這其中也少不了你的功勞。孤把這個黿賞給你,你要如實地記錄下今天的事情。”
般恭敬地接下商紂王的賞賜。
般當然知道商紂王這么說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借著今天的事,好好夸獎商紂王一番。
般接收到商紂王的暗示后,連忙跪下謝恩,口中喊道,
“謝大王,臣不勝惶恐。”
為了討商紂王歡心,當天晚上,般就回家命下屬按照黿的樣子打造了一個擺件——青銅黿,“黿”的背上還特意插有四支銅箭。
隨后,般還別出心裁地在黿的龜殼上刻下當天發生的事情,
丙申,王于洹,獲。王一射,射三,率亡廢矢。王令寢兄于作冊般,曰:“奏于庸,作女寶。”
制造成功的青銅黿長21厘米,高10厘米,可以輕松握在手上把玩。
商紂王看見般制造出來的青銅黿,很是滿意,給了他許多的賞賜,還對般說,“你要把這個青銅器當作寶貝一樣對待。”
自此,這個青銅黿就成為了般的傳家寶,青銅黿在般的子孫中代代相傳,不知道般的哪一個后人,把青銅黿帶進了墳墓,當作自己的陪葬品。
于是,青銅黿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直到老農的這一次垂釣,這件青銅器才得以“重見天日”。
無償上交
一開始老農釣上“黿”之后,并沒有把這當成一件大事。
畢竟黿背上的古文字,老農也不認識,他覺得這可能就是一個被人遺棄的擺件,并且由于河流腐蝕,“黿”的身上滿是鐵銹。
不過整體看起來還算精良,老農最終把黿帶回家了,隨手放到一個角落。
直到2003年。
國家大力回收流落到民間的珍貴文物,許多有傳家寶的人家,都把自己家祖傳的“寶貝”拿到電視上去鑒定。
有些的確是價值連城,文物擁有者一夜暴富,也有許多人家的“寶貝”并不值錢,只是個念想。
電視上的尋寶節目越來越火,就連老農也小有耳聞。
閑暇之余,也會看看相關節目,不過由于已經過去了好幾年,老農早把家里的“大烏龜”忘記了。
但在機緣巧合下,老農在電視上看見一則有關青銅器的科普報道。
看著電視里的青銅物件,老農突然想起了家中的“烏龜”。
那個“烏龜”滿身鐵銹,竟然和博物館里的青銅器有幾分相似。
老農連忙從角落里找到那個青銅“烏龜”,渾身青綠色的“烏龜”,看起來就很古老的樣子。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老農撥通了電視下方的專家熱線。
接聽老農電話的工作人員,如實地記錄下老農對“黿”的描述。
工作人員告訴老農,他釣起來的“烏龜”應該是一件青銅擺件,但具體是哪一年制造的,還需要親自查看后才能知道。
不過,一聽老農說“烏龜”的背上連有四支箭,龜殼上面還寫著許多他不認識的、古老的文字后。
專家一下子就對這個青銅物件來了興趣,為了確定這個“烏龜”究竟是不是千年前的青銅器,他們不遠萬里,來到老人家中一睹“烏龜”真面目。
文物局的專家來到老農家中后,在眾人的期待中,老人拿出這只青銅“烏龜”。
只消一眼,專家們就感受到這個“烏龜”背后的厚重歷史。
只見“烏龜”的雙目瞪得極圓,四肢努力向后伸展著,生動形象地勾勒出它當時的驚恐,以及拼命掙扎對生命的渴望。
專家們又拿著放大鏡細細考察了這個擺件,確定這是一件商朝晚期的產物。
背后的刻字是甲骨文,在長年的風化腐蝕后,已經看不清楚了,之后借助科學技術才得以成功破譯了龜殼上的文字。
老農看專家那么高興,自己也感受到了這份喜悅,他好奇地問道,
“這件青銅器值多少錢啊?”。
專家聽了老農的問題,沉思了一會兒,慎重回答道,
“這是商朝的古董,現在大概能值18億。你這一桿就價值18個億呀!”
老農聽后也是驚得目瞪口呆,伸出手想要觸摸它,下一秒,又連忙后怕似的趕緊縮回來。
就這么一個“銅疙瘩”竟然價值18個億,這可不敢摸啊!要是自己給它摸壞了可賠不起。
如果專家說這個“烏龜”值幾千上萬塊,老農可能還會想著賣給國家換錢,可這是18億,多到老農根本無法想象。
還沒等老農從驚嚇中緩過來,專家的下一句話就把老農拉回現實。
專家表示,
“由于這件青銅文物格外珍貴。上面記載的文字,對于我們研究商朝歷史是很有幫助的。國家希望你可以無償將這件文物捐獻出來,不過,文物局還是會在物質方面給予你一定補貼的。”
在和當地文物部門協商后,老農自愿將這件青銅器捐獻給了國家。
專家們研究了青銅黿的歷史后,為它命名為“作冊般”青銅黿。
之后“作冊般”青銅黿被收藏進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全世界的人們欣賞。老農看見自己捐獻的青銅黿大受歡迎,也特別高興自豪。
歷史成就
其實“作冊般”青銅黿價值18億,不光是因為它年代久遠,在我國1800年的青銅歷史上,“作冊般”青銅黿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青銅時代制造的青銅器大多屬于實用類器件,比如兵器或是裝食物的盤子,后來實用類器件逐漸演變為禮器。
禮器的外形依舊是實用類物品,不過禮器上的花紋更加繁復,而“作冊般”青銅黿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寫實類青銅器。
它不具備任何實用價值,制造出來也只是為了記錄一段歷史,為后人呈現出當時紂王狩獵的真實景象,在我國已知的青銅器里沒有哪一件和它有同工之妙。
這是價值之一。
而“作冊般”青銅黿不僅外形是獨一份,其上保存完好的文字,也讓我們得以知道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
青銅黿背后的文字,向我們掀開“射禮”這個傳統禮儀的一角。
在商朝,為了表示尊重,君王往往會選擇一個較遠的地方舉行射禮,每次的狩獵對象也是特定的,往往是猛獸一類,射禮結束后,還會進行祭祖典禮。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現今學者公認西周的周禮是我國禮制的開端。
但傳承上千年的禮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到了商王朝的神權時代,禮法就得到了信仰上的鞏固,西周是在延續的基礎上有了新的完善和補充。
在西周,射禮這個傳統禮儀也被保留了下來。
不過,西周為射禮設置了專門的箭靶,射禮結束后也不再舉行祭祖典禮。
“作冊般”青銅黿上刻下的文字,就是最好的佐證。這是價值之二。
而青銅黿也從側面映照出商紂王的人物性格。
在現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編者總是喜歡將商紂王刻畫成一個昏庸暴虐的君王。還說商紂王長于深宮婦人手中,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君王。
但史書記載下的商紂王,卻是截然相反的。
《史記》上記載的商紂王“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可見,紂王至少力大無窮,稱得上一句勇士。
從“作冊般”青銅黿上刻下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商紂王的確武藝過人。
他身強體壯,能一箭命中活動的獵物,至少是狩獵的一把好手,并不是人們刻板印象里的昏庸無能之輩。
所以,看似只是一件小小的青銅器件,背后隱藏的故事卻是前人璀璨人生的縮影。
這些國之寶物,象征了中國千年的文化內核,本就不應該為一人私有,可以欣賞,可以贊美,但卻不要想著占為己有。
因此對于老農毫不猶豫將青銅黿捐給國家的做法,我們也要表示贊揚。
悠悠大國,不僅有璀璨的文人志士,所出珍寶更是數不勝數,那些在時間的積累下沉淀出來的物件,早已不是一件死物,它們承載了太多美好期望,而這些瑰寶也更加需要我們的珍惜和保護。
李陽